查看原文
其他

这能让小朋友喜欢上学 | BetterRead

2015-11-25 杨绍民 BetterRead

文| 杨绍民

BetterRead 有理有趣有用


学习最重要,但小朋友不爱上学。怎么办?


最近几十年,以脑神经和心理学为代表的认知科学是发展最快的学科,科学家们对大脑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有些验证了常识,有些则颠覆了常识。这些认知科学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学校教学。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长期致力于关于学习过程的脑活动机理研究,长期在《美国教育家》杂志开“向认知科学家提问”专栏,2010年3月出版了这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受到华尔街时报、华盛顿邮报好评,在美国亚马逊网站评分是四星半,一个非常高的评分。中译本也于2010年9月引入出版,豆瓣评分也高达9.1。


这本书针对老师或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通过9个认知准则,介绍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提供可行建议。这本书原本写给教师,但家长和其他任何关心子女教育的人士都有启发。


第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学生要在学校快乐学习那么困难?或者说,学习为什么这么难?


学习显然是一种思考活动,但和寻常看法相反,大脑并不是为思考而设计,对比其他活动如视物、走路,思考又费劲又缓慢。人们更多地不是靠思考而是靠记忆去指导行动。拿到一个新手机,大多数人不会仔细研究操作手册,而是直接划动拨出,因为记忆中有使用手机的经验。


学习为什么这么难?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导入第一个认知准则:人们天生有好奇心,但并不是天生擅长思考,如果没有适合的认知情境,我们就不思考。


要明白这个准则,必须理解什么是认知情境。人们的认知过程简单说,就是大脑接受环境信息,调动工作记忆,必要时寻求长期记忆的帮助。工作记忆是大脑思维活动中让你感知周围环境的部分,长期记忆是个巨大的储藏室,存放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


成功的思考依赖于四个因素:来自于环境的信息,长期记忆的事实性知识,长期记忆中的程序性知识,以及工作记忆的容量。任何一个因素不充分,思考就宕机。


思考既费力耗时的结果也不确定,但人们之所以还要思考,是因为解决问题,大脑会提供奖赏,产生多巴胺,使人快乐。致力于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带来快乐奖赏,太难或者太易都不行。


所以,使学生爱上学习,第一个建议就是要确保给他们难易适中、可以解决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局限和个体间的认知差异,太难的话,学生的好奇心会因挫折而脆弱。大家都喜欢看《星际穿越》这类科幻电影,但认真学习相对论的是少数。


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饱受批评。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措手可得,因此重点是能力训练而不是知识学习。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二条认知准则:事实性知识必须先于技能。批判性思考过程诸如推理、问题解决,与储存于长期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


做一个简单的测验,下面这些字母,


C,N,N, C,B,S,A,P,P,L,E


扫一眼,你能记住多少?


对于一个不经常阅读英语新闻的人,记住一半就不错了,但是有英语阅读习惯的,很快就能记住这是CNN、CBS、APPLE。背景知识可以让你对信息打包、分组。


再看一个例子,国际象棋大师与业余选手同样完成一个残局,都只给20秒时间,肯定是九段解题成功率更高。即使在这种情境中,背景知识也是决定性的,心理学家估计,那些顶尖国际象棋选手在长期记忆中存有5万个开局。当我们遇到问题,求助记忆是第一个手段,借助记忆来解决问题的频率超过一般想象。没有背景知识,批判性和逻辑性思考不可能发生。


理解需要背景知识,所以来自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具有优势。教育学中,有个“四年级滑坡”现象,到了四年级,孩子们学习差距加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提供的背景知识环境差异。学习越深入,越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


所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第二个建议是丰富孩子的背景知识,知识获取不一定是刻意的。除了集中学习,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也可以学习到知识,如参观博物馆、旅游。如果想接触到新思想新词汇,看书、杂志和报纸很有效相反,电视、游戏、社交网络、音乐站点则是最没有帮助的。在这些领域,已有大量分析孩子如何利用空闲时间的研究。


对于哪些知识更需要强记,认知科学已有明确结论,学生必须记住那些重复出现的概念、每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即使学习不是很深入,只是一些浅知识,也是好的,浅知识也比没知识好。这同样适用于阅读,如果孩子过去抵制阅读,那么应该欢迎孩子拿起任何一本书。


如何让孩子记住呢?教师常常困惑为什么学生记得电视上的每件事而忘掉课堂上讲的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记忆的机理。


我们总是能记起情感反应强烈的的事情,即使多年过去,我们也会想起结婚典礼的每个细节;重复是另外一个显然的使学习奏效的因素。不过,重复单独地不会起作用——尽管你无数次面对硬币,但是你不会记得硬币的模样细节。你想记住什么,就得常想着什么。


由此,作者导入准则三:记忆是思想的残留。


孩子学习的内容得有意思,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记住。要借助故事的力量,用4C,即因果(causation),冲突(conflict),复杂(complexity),角色(character),用故事的逻辑来结构化课程,以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4C适用于讲授各种课程。即使是科学知识,也可以尝试围绕冲突组织课程,比如原子论各种观点的冲突争执。要记住,不是用学生的兴趣推动课程,而是让课程推动学生激发兴趣。


不要害怕使用记忆术,坏的是只使用记忆术,最好是强调意义与记忆术并行。


用故事的4C结构授课,但并不是要老师讲故事,一定不要让故事、笑话喧宾夺主,因为学生会对故事作出什么反应,难以预测,很可能被故事带偏了注意力。


学校教育中,除了事实性知识,还必须引入抽象概念,但这是学习的难点。这时要要借助认知准则四,我们能理解与已理解事情相关的新事情,大多数时候我们理解的都是具体事情。因此理解抽象概念很难,把抽象概念应用到新情境也很难。但有些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加快理解过程。


理解是记忆的伪装。理解新事物,通过同已经理解的旧事物想联系而进行。根据理解程度不同,知识有浅知识和深知识,浅知识,意思是学生有些理解但理解有限,深知识意味理解方方面面,从抽象到具体例子。进一步说,因为理解依靠记忆,依靠具体的例子,所以通常是会了解抽象概念的表层结构,难于发现深层结构,掌握深层结构才能发生知识转移,举一反三。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期待要现实,浅知识胜过没知识,浅层结构是通向深层结构的必要阶梯。


反复练习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考虑潜在的激励代价,练习有匹配的认知收益吗?


准则五:没有充分的练习,是不可能熟练胜任智力工作的。


练习使得深入学习得以可能。在人类认知中,工作记忆空间有限是个基本瓶颈。工作记忆空间基本是固定的,练习不会改变工作记忆空间,但练习可以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练习使得一些智力活动自动化,只需要很少的工作记忆空间或者不需要,比如一个驾驶新手刚上路时必须全神贯注,而一个老手可以边开车边和乘客聊天,打电话,智力活动自动化提高了处理信息的效率。另外一个绕开工作记忆空间限制的办法是使用长期记忆空间的事实性知识。


努力学习不能免于遗忘。如果短期大量学习,你可以胜任马上进行的测试,但会迅速遗忘。反之,如果间隔反复学习,不像突击,你可以在考试后记得更久,效果更好。另外,练习有助于知识的转换,可以更好的发现概念、问题的深层结构。


总之,练习可以使得一些智力活动自动化,减少工作记忆空间限制,帮助增加长期记忆,让知识由浅到深转换。对于那些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自动化的知识必须反复练习,间隔练习,最好把练习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


怎样让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那样思考?


准则六:早期认知训练和后期认知训练有根本的不同。真正的科学家是专家,专家们通过获得大量的功能性背景知识,以及智力活动自动化,节省了工作记忆空间。他们提出假想,进行检验,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功能性思考选定领域的问题和情境,而不是在表层层面,可以集中于重要细节,提出可行方案,还可以转换知识到相关领域。他们能这样是因为有大量练习。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因为智商特别,而是来自持续工作的能力。


不要期待新手像专家那样学习和思考。知识理解与知识创造有别。更现实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让学生理解知识如何创造,而不是让他们投入到知识创造活动,毕竟,每个艺术家首先都是业余爱好者。


关于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但有个关键的问题还没有讨论,那就是怎样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是不是可以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因材施教似乎很合理。孩子们在学习方式上,可能有不同,对Sam好的方法不适合Donna,而对Donna好的不适合Sam。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复杂的分析,结论是,没有证据支持描述学习方式不同的理论,学术界经过大量努力也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分类法。


认知准则七:在学习思考方面,孩子们相同多于不同,能力或者天赋不等于认知过程,作者建议那些试图寻求教学方式理论指导的老师们省省钱吧,不如把更多精力关注到教学内容中来,研究怎样抓住孩子的记忆力。


那么关于智力差异呢?智力有差异,人与人之间天赋不同,有些孩子长于数学,有些长于音乐,有些长于运动。更重要的是这些差异如何形成的?该书导入的第八个认知准则是:我们的基因继承确实影响智力,但要通过环境发挥作用。


基因效应实际是中性的,因为基因会选择不同的环境。比如,一个高个子学生更可能选择篮球活动。关键是环境和基因交互影响,这说明智力是可塑的,可以改进,孩子在智力上有差别,但智力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学习来改变。


对于学生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信仰可以改变智力,那些相信努力学习可以改进智力的,会比那些相信智力是不变的得到更高的分数。


如何表扬孩子特别重要。要表扬她的努力而不是表她的既有能力。研究证明,说一个孩子聪明,不是个聪明的办法;这样做反而会使得他变得不聪明。相反,要告诉孩子们努力会有回报,把失败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应对挑战性工作时,恐惧失败会成为一个巨大障碍,但失败本身却不是。


那么如何帮助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来说,跟上是长期目标。为了跟上,后进学生必须付出更加多的学习。同节食类似,大量研究表明,最有效的节食不是节食本身,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经年累月。帮助后进学生,设定阶段性的、可达成的、具体的目标,是聪明做法。另外,要表明你对他们有信心。要注意的是,不要想当然认为后进学生有学习技能,要考虑教学中有哪些其他任务,检查那些后进学生是否真的掌握,哪怕前面已经学过了。


本书最后一章,是给教师的建议。


准则九:教学,像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来提高。但练习需要一些方法,大量数据表明,在步入教学工作前五年,教师改进最大,5年后,曲线变平,20年经验的教师与10年经验的差别不大。作者针对老师如何改进,突破5年瓶颈,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对于读者来说,家长如何教导孩子,也应该是个持续学习练习过程,需要耐心的训练打磨。


这本书将认知科学研究整合到学生教育主题,紧紧围绕教师或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给出具体指导,非常实用,几乎可以直接用来作教师培训教材,语言简明,例证丰富,可读性也非常强,对于我这样常年不读英文书的人也能愉快的很快读完,五星推荐。


对孩子有用的话,扫码赞赏作者


推荐阅读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by Daniel T. Willingham


推荐文章

最好的动画片是什么样的?

老人为什么常常摔倒?

孕妇可以“任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