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代吳越國佛教研究中文論著目錄(徵求意見稿)

太史政 中古史
2024-09-13

五代吳越國佛教研究中文論著目錄

(徵求意見稿)


    按:此文為本人整理《五代十國研究中文論著目錄》的一部分,但因篇幅所限,未刊於《中國唐史學會會刊》第31-33期(2012-2014)所載目錄上、中、下。此次發佈,主要是想請各位同仁點擊文末『留言』補充。若哪家刊物看得起,有意刊載,亦願意提供經補充後的修訂版。(留言在前者優先考慮)

 

太史政/整理

 

  專書

 

陳全新:《永明延壽圓融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馮巧英:《永明延壽大師傳》,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郭延成:《永明延壽“一心”與中觀思想的交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何勇強:《錢氏吳越國史論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胡順萍:《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與理論建構》,臺北:萬卷樓,2004年。

黃西元:《一代巨匠,兩宗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及其影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黃敬家:《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

孔維勤:《永明延壽宗教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賴建成:《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上、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賴建成:《吳越佛教之發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李最欣:《錢氏吳越國文獻和文學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梁天瑞:《吳越書》,臺北:宏文藝苑,2000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北京:民族知識出版社,2000年。

錢濟鄂:《吳越國武肅王紀事》,新加坡:新加坡木屋學社,1993年。

錢文選:《錢氏家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冉雲華:《永明延壽》,臺北:東大出版公司,1999年。

田青青:《永明延壽心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王翠玲:《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台南:妙心出版社,2007年。

王鳳珠:《永明禪師禪凈融合思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7年。

王小蘭:《晚唐五代江浙隱逸詩人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楊文斌:《一心與圓教——永明延壽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周(上次下吉):《吳越釋氏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諸葛計、銀玉珍:《吳越史事編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學位論文

 

陳淩:《吳越錢氏政治史片論》,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郭延成:《永明延壽“一心”與中觀思想的交涉》,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何文鳳:《法眼宗延壽佛教心性論及其實踐觀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洪燕妮:《一心萬法,萬法一心:永明延壽的心性論研究——以〈心賦注〉為例進行探討》,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琛傑:《永明延壽思想中的禪與淨》,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黃敬家:《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黃繹勳:《觀心與成佛——永明延壽〈觀心玄樞〉第二問的研究》,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金建鋒:《釋贊寧〈宋高僧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孔維勤:《宋永明延壽宗教論與根識境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81年。

賴建成:《吳越佛教之發展》,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李最欣:《錢氏吳越國文獻文學考論》,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呂若珈:《〈宗鏡錄〉對唯識哲學中“識”的概念所進行之詮釋與轉化》,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闕文華:《〈宗鏡錄〉法相唯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65年。

施東穎:《〈宗鏡錄〉的法相唯識思想》,四川聯合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施仲謀:《永明延壽思想之研究》,香港能仁書院碩士論文,1984年。

釋智學:《永明延壽研究》,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宋良和:《贊寧及其〈宋高僧傳〉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孫勁松:《心史——永明延壽佛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孫先文:《吳越錢氏政權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田青青:《永明延壽心學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王承:《五代杭州佛寺》,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鳳珠:《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吳淑媚:《永明禪師修行之探討——以〈自行錄〉一〇八佛事為中心》,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柳:《禪淨合一,萬善同歸——永明延壽與宋代以後漢傳佛教的轉型》,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志芳:《“一心”統萬法——永明延壽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周思華:《永明延壽如來藏思想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周義雄:《五代時期的吳越》,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散篇論文

 

鮑志成:《吳越國時期杭州佛教寺院考略》,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別祖雲:《永明延壽戒律思想的心學特質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蔡惠明:《延壽大師與〈宗鏡錄〉》,《內明》,第175期,1986年。

蔡惠明:《延壽禪師與靈隱、淨慈兩寺》,《浙江佛教》,1996年第1期。

蔡日新:《法眼大師,禪宗巨匠——永明延壽禪師述禪》,《吳越佛教》,第一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陳兵:《中國佛學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永明延壽》,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陳堅:《永明延壽論“名”》,《吳越佛教》,第一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陳平:《錢(弘)俶造八萬四千〈寶篋印陀羅尼經〉(上)——兼談吳越〈寶篋印陀羅尼經〉與阿育王塔的關係》,《榮寶齋》,2012年第1期。

陳平:《錢(弘)俶造八萬四千〈寶篋印陀羅尼經〉(下)——兼談吳越〈寶篋印陀羅尼經〉與阿育王塔的關係》,《榮寶齋》,2012年第2期。

陳全新:《論永明延壽〈觀心玄樞〉的“觀心”思想》,《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陳全新:《論永明延壽的“因果無差”觀》,《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陳榮富:《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新結構的形成》,杭州佛學院編《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陳榮富:《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新趨向的形成》,《普門學報》,第24期,200411月。

陳榮富:《永明延壽對禪淨合一的重大貢獻》,《吳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永革:《永明延壽與晚明吳越佛教》,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陳永革:《論五代時期江南佛教的發展:以法眼禪系為中心》,黃夏年主編《中國禪學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程群:《〈唯心訣〉解讀》,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沖本克己:《〈宗鏡錄〉的資料價值》,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鄧來送:《永明延壽生平及其對佛教思想的深遠影響——紀念永明延壽大師誕辰1100周年》,網路稿,2004年。

甸甸:《永明延壽中興靈隱寺》,網絡稿,20094月。

丁榮觀:《吳越王朝與佛教文化》,《錢鏐研究》第八輯,199812月。

丁勝源、周漢芳:《佛門回文考略》,長安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1029日。

董群:《延壽對宗密禪教融合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方立天:《永明延壽與禪教一致思潮》,《哲學研究》,2005年第3期;收入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馮樹芳:《〈宗鏡錄〉妙旨》,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高柏生:《永明大師絕待圓融的佛教思想文化與啟示》,杭州佛學院編《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顧偉康:《關於永明延壽的“四料簡”》,賴永海主編《禪學研究》,第四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郭延成:《“中道一心”抑或“一心中道”:論永明延壽的“一心”與中道思想的關係》,《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又刊《普門學報》,第59期,20109月。

郭延成:《論永明延壽對大乘空宗的判攝》,《五臺山研究》,2011年第1期。

郭延成:《永明延壽的中觀思想與天台宗佛學》,麻天祥主編《中日韓天台學術對話》,人民出版社,2011年。

郭延成:《禪宗法眼宗永明延壽祖師所建構的中國佛教之“一心”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黃夏年主編《中國禪學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韓廷傑:《〈宗鏡錄〉與唯識三境》,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何燦浩:《吳越佛教片論》,《寧波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何燦浩:《再論吳越佛教》,《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1期。

何建明:《論永明延壽對近代中國禪佛教的影響》,(臺灣)《內明》,第288期,19963月。

何啟民:《永明延壽的禪淨雙修說》,《海潮音》,第45卷第12期,196412月。

何啟民:《永明延壽的三種傳記》,《海潮音》,第49卷第3期,19683月。

何秋雨:《浙江省博物館藏五代吳越國阿育王塔》,《收藏家》,2011年第3期。

何照清:《〈宗鏡錄〉中禪宗資料之意義與開展》,第二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0411月。

和尚坡主:《永明延壽大師〈禪淨四料簡〉解析》,網路稿,20094月。

洪櫻娟(釋瑋定):《永明延壽“禪淨雙修”之探討——以〈萬善同歸集〉為主》,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忽滑穀快天:《永明延壽的宗風與其細行》,張曼濤主編《佛教人物史話》,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胡建明:《論宗密對永明延壽禪師的佛學思想的影響》,《吳越佛教》第七卷,九州出版社,2012年。

胡曉光:《從永明禪師的唯心觀談起看中國佛教的基本特質》,第二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0411月。

華方田:《永明延壽的禪淨思想及其特點》,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華方田:《永明延壽與禪教會通》,《競爭力》,2009年第12期。

桓進:《保俶塔建於何時》,《浙江學刊》,1983年第1期。

桓進:《湖州飛英塔發現珍貴文物——吳越王太后經函》,《錢江晚報》,198914日。

黃琛傑:《永明延壽思想中的禪與淨》,《現代佛教學會通訊》,第15期,2003年。

黃誠:《永明延壽禪師的著述及思想略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黃西元:《“禪淨四料簡”是否永明延壽之作的我見》,《浙江佛教》,2004年第3期。

黃西元:《慧日永明,智覺延壽——杭州淨慈寺永明塔院楹聯賞析》,《佛教文化》,2004年第4期。

黃西元:《杭州第一高僧——永明延壽大師》,第二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11月。

黃西元:《重溫永明延壽大師的禪淨融通思想》,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黃西元:《雍正皇帝與永明延壽禪師》,《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黃西元:《永明大和尚與“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獲獎徵文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黃西元:《〈臨終生西偈〉與延壽慧亨禪師——兼論〈臨終生西偈〉非永明延壽所作》,《台州佛教》,2007年第3期。

黃西元:《此延壽,非彼延壽——由〈臨終生西偈〉的作者談起》,《吳越佛教》,第三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黃西元:《由〈智覺禪師自行錄〉看永明延壽的僧范形象與融合特色》,《浙江學刊》,2009年第1期。

黃西元:《從明末四大高僧看永明延壽對晚明佛教的深刻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黃西元:《虛雲老和尚對永明延壽思想的繼承與發揚》,純聞主編《巍巍雲居,千年真如:虛雲禪師佛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黃西元:《永明延壽的高麗弟子及其對海東佛教的深遠影響》,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黃敬家:《中國史傳論贊與贊寧〈宋高僧傳〉的系、通》,《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9月。

黃敬家:《僧史家贊寧對高僧遺身爭議的詮釋》,《玄奘人文學報》,第8期,20087月。

黃敬家:《中國僧傳對傳統史傳敘事方法的運用——以〈宋高僧傳〉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93月。

黃敬家:《禪師形象的三種呈現方式:以〈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禪林僧寶傳〉為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4期,20106月。

黃夏年:《天台德韶與天台宗》,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又刊《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黃繹勳:《“觀心與成佛”——永明延壽〈觀心玄樞〉第二問的研究》,《法光》,第60期,1994年。

黃繹勳:《永明延壽之淨土法門——以〈智覺禪師自行錄〉為中心》,《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2003年。

黃繹勳:《吳越諸王(893-978)與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17卷,20047月。

黃繹勳:《永明延壽“觀心成佛”的思想初探——以“觀心玄樞”第二問為中心》,(臺灣)《內明》,第275期,20052月。

吉田剛:《永明延壽之華嚴思想》,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江建昌:《〈宗鏡錄〉指歸三主要道》,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金東淑:《小考〈宗鏡錄〉中的“禪教一致”思想》,《五臺山研究》,2011年第2期。

金建鋒:《釋贊寧籍貫和生卒年考》,《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金建鋒:《論釋贊寧〈宋高僧傳〉的史料價值》,《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1期。

金建鋒:《釋贊寧與士大夫交遊考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金建鋒:《釋贊寧著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3期。

金建鋒:《宋僧釋贊寧生平事蹟考》,《法音》,2010年第10期。

金建鋒:《從釋贊寧身份看〈宋高僧傳〉的編撰性質》,《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金申:《吳越國王造阿育王塔》,《東南文化》,2002年第4期。

金申:《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金銅佛坐像》,《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5期。

金申:《雷峰塔地宮出土的玉童子像不是善財童子》,《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

孔維勤:《宋釋永明延壽論心王義至八識之展開》,《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7月。

孔維勤:《宋釋永明延壽思想之研究》,《華學月刊》,第144期,198312月。

孔維勤:《宋釋永明延壽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198510月。

孔維勤:《宋釋永明延壽論“禪淨合一”》,《東吳大學哲學系傳習錄》,第五期,1986年。

賴建成:《五代吳越國之佛教情勢》(1),《獅子吼》,第29卷第3期,19903月。

賴建成:《五代吳越國之佛教情勢》(2),《獅子吼》,第29卷第4期,19904月。

賴建成:《五代吳越國之佛教情勢》(3),《獅子吼》,第29卷第6期,19906月。

賴建成:《五代吳越國之佛教情勢》(4),《獅子吼》,第29卷第7期,19907月。

賴建成:《晚唐宋初天台宗在吳越地區的發展》,《圓光佛學學報》,第9期,200412月。

李海濤:《吳越與高麗的佛教交流使者——諦觀》,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李明芳:《〈肇論鈔〉初探——以〈宗鏡錄〉所見佚文為主》,《東吳哲學學報》,第8期,20038月。

李明友:《太虛論永明延壽》,《吳越佛教》,第一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李尚全:《永明延壽禪師的生平及其佛學思想述論》,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李向平:《信仰轉型:從大師型到儀式化——永明延壽的禪淨合一思想及其歷史影響》,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李祖榮:《寺院林立,梵音不絕——東南佛國》,周峰主編《吳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林保堯:《雷峰塔出土重要文物:五代吳越王錢宏俶造阿育王塔雜記》,(臺灣)《藝術家》,第60卷第6期,20056月。

林伯謙:《論〈宋高僧傳〉之闕錄——自柳宗元釋教碑銘說起》,《東吳中文學報》,第16期,200811月。

林克智:《學佛修行,萬善同歸——兼論延壽大師的〈四料簡〉》,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林士民:《吳越國時期的明州佛教》,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劉闖:《淺談五代時期吳越國住入和遷出高僧的文化貢獻》,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劉伶利:《論北宋僧人贊寧》,《華章》,2012年第2期。

劉元春:《延壽“一心為宗”的現實意蘊》,《佛學研究》,第一期,1995年。

劉元春:《延壽〈宗鏡錄·標宗章〉讀解》,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又刊覺醒主編《覺群·學術論文集(200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劉澤亮、林亞楨:《延壽觀心思想考論——以〈宗鏡錄〉、〈觀心玄樞〉為中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路秉傑:《雷峰塔創建記——關於吳越王錢俶所書雷峰塔跋記的解讀》,《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陸晚霞:《智覺禪師永明延壽與日本文學:以佛教說話集〈沙石集〉吸收的延壽著作為例》,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呂有祥:《永明延壽禪師的念佛禪》,《1999年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念佛與禪》,慈光禪學研究所,1999年。

呂有祥:《永明延壽禪師的念佛論》,《佛藏》,第16期,2000年。

呂有祥:《永明延壽禪師論念佛與修禪》,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麻天祥:《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牧田諦亮:《贊寧與其時代》,《新覺生》,第9卷第10期,197110月;收入張曼濤主編《佛教人物史話》,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倪士毅:《五代吳越國的佛教文化》,《東南文化》,1989年第6期。

聶士全:贊寧〈大宋僧史略〉述評》,《戒幢佛學》,第一卷,嶽麓書社,2002年。

聶士全:《永明延壽的問與答——以〈萬善同歸集〉為中心》,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潘桂明:《永明延壽的融合思想及其影響》,《佛學研究》,1994年第3期。

秦瑜:《高麗僧義通與天台佛教在四明的開展》,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邱環:《略論唐宋時期禪淨關係涉及的幾個問題——兼論永明延壽融合禪淨的作用》,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冉雲華:《延壽的戒律思想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7月。

冉雲華:《延壽佛學思想的形成——文獻學上的研究》,《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光出版社,1992年。

冉雲華:《〈宗鏡錄〉中所見的華嚴宗思想》,鐮田茂雄博士古稀紀念會編《華嚴學論集》,大藏出版社,1997年。

任光亮、沈津:《杭州雷峰塔及〈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文獻》,2004年第2期。

三浦彩子:《受〈宗鏡錄〉啟示的日本庭園與禪淨一致思想》,第二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0411月。

桑寶靖:《贊寧》,陳耀東、陳思群主編《浙籍文化名人評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沈海波:《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歸中土的史實》,《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20003月。

沈仁岩:《了徹諸法實相之〈宗鏡錄〉》,第二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0411月。

施東穎:《永明延壽及其〈宗鏡錄〉》,《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3期。

釋澈性:《永明延壽思想的歷史影響及現代價值》,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道堅:《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論》,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道榮:《永明延壽與〈宗鏡錄〉》,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大覺:《論永明延壽的禪淨兼修觀》,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社,2005年。

釋法緣:《永明延壽之禪淨思想》,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又刊《吳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剛曉:《〈宗鏡錄〉三量說》,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宏一:《永明延壽禪師思想探源——與〈萬善同歸集〉之要義》,《佛教文化學報》,第9期,198011月。

釋慧仁:《中國化佛教性覺思想芻議——以〈宗鏡錄〉為考慮》,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界性:《永明大師淨土思想研究》,《吳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巨贊:《延壽》,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第二輯,知識出版社,1982年。

釋覺明:《論禪淨融會的現實意義——紀念永明延壽大師誕辰1100周年》,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冷曉:《五代吳越國“信佛順天”的佛緣因果》,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隆德:《贊寧三教思想初探》,《閩南佛學》,第二輯,嶽麓書社,2003年;又刊杭州佛學院編《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釋隆德:《永明延壽的懺法思想芻議》,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唯妙:《略述永明延壽的佛學思想》,《閩南佛學》,1993年第1期。

釋心皓:《永明禪師以事功圓修理悟的思想——以〈萬善同歸集〉為主的考察》,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心悟:《“第七屆吳越佛教暨東南佛國學術研討會”會議報導》,《五臺山研究》,2009年第4期。

釋印海:《永明延壽之禪淨雙修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5期,1980年。

釋印旭:《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及歸宗淨土對後來的若干影響》,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智學:《永明延壽傳記研究》,《法光學壇》,第5期,2001年。

釋智學:《中國疑偽佛典研究(1)——永明延壽與疑偽佛典》,《正觀》,第40期,20073月。

釋智學:《永明延壽著作總論》,《正觀》,第43期,200712月。

釋智學:《中國佛教的懺悔觀——以永明延壽為中心》,《正觀》,第48期,20093月。

宋道發:《吳越王錢俶與宋代天台宗的復興》,杭州佛學院編《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宋道發:《從宗密的禪教一致論到延壽的禪教融合論——禪教合一思想源流述略》,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宋立道:《讀〈景德傳燈錄〉等書中的延壽本傳》,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蘇玲怡:《雷鋒夕照,因佛光更動人!——五代吳越錢氏及其東南佛國盛世》,《典藏古美術》,第205期,200910月。

孫勁松:《佛教的創世紀——永明延壽以心為本的創世說》,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武漢大學,20076月。

孫勁松:《延壽一心六度說述評》,《佛學研究》,第十七期,2008年。

孫勁松:《永明延壽的真心妄心說》,《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

孫勁松:《唯識古今學對九識學說的不同解讀——兼論〈宗鏡錄〉對此問題的態度》,《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孫勁松:《永明延壽的乘戒兼急觀》,《吳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孫勁松:《永明延壽對五乘佛戒的比較探究》,黃夏年主編《趙州禪研究:首屆河北趙州禪臨濟禪生活禪學術論壇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孫旭:《吳越國杭州佛教發展的特點及原因》,《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唐思鵬:《〈宗鏡錄〉的中觀思想》,《國學論衡》,第四輯,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

田道英:《貫休與錢鏐交往考辨》,《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田青青:《永明延壽“佛化儒道”思想漫議》,劉澤亮主編《佛教研究面面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田青青:《一心生萬善,萬善歸一心——永明延壽的心行實踐論》,《中國宗教》,2009年第6期。

王翠玲:《敦煌殘卷〈觀音證驗賦〉與永明延壽》,《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210月。

王翠玲:《〈宗鏡錄〉與輯佚——以典籍之校補、補闕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11月。

王翠玲:《永明延壽的修行析論:以有關朝暮二課的陀羅尼為主》,《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8期,201112月。

王公偉:《永明延壽與中國淨土宗的發展》,《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王公偉:《永明延壽的淨土信仰及其在中國淨土思想史上的地位》,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王力:《“寶篋印經塔”與吳越國對日文化交流》,《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王倩:《靈隱考古重大發現,五代法堂遺址出土》,《杭州日報》下午版,2000219日;收入《錢鏐研究》第九輯,20012月。

王榮國:《吳越國割據時期的福州佛教》,《閩都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王祥偉:《吳越諸王與沙州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同佛教關係之比較》,《吳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王心喜:《五代錢氏吳越國與日本的交往——兼說吳越國與日本佛教交往的年次及特點》,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王心喜、胡雪花:《錢氏吳越國崇佛影響研究》,《吳越佛教》,第七卷,九州出版社,2012年。

王仲堯:《永明延壽易佛會通思想研究》,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溫金玉:《永明延壽研究的成功探索》,《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聞人軍:《宋初博物名僧贊寧事蹟著作考評》,徐規主編《宋史研究集刊》第一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聞人軍:《析贊寧〈括浙江潮候〉詩》,杭州大學歷史系宋史研究室編《宋史研究集刊》第二集,浙江省社聯《探索》雜誌增刊,198812月。

吳可為:《〈宗鏡錄〉關於變帶與挾帶概念的分析》,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吳正榮:《永明延壽禪修思想境界的詩證——試以〈永明山居詩〉為中心》,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吳忠偉:《心為文字之性——永明延壽判教原則的語言哲學分析》,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又刊《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蕭永明:《唯心與唯識關係論辯——從〈宗鏡錄〉說起》,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小島岱山:《論〈宗鏡錄〉的根本思想在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淵源于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謝彥卯:《一個保存完整的五代刻本——〈寶篋印陀羅尼經〉》,《華夏文化》,2001年第3期。

新驥:《吳越國的文化瑰寶——梵天寺經幢》,《杭州通訊》,2006年第9期。

徐東來:《永明延壽對“真唯識量”的分析》,《閩南佛學》,第二輯,嶽麓書社,2003年。

徐東來:《從〈宗鏡錄〉看延壽法師的因明研究》,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許抗生:《延壽〈萬善同歸集〉諸宗融通思想》,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薛正昌:《錢氏家族與吳越佛教》,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閆愛賓:《錢弘俶、漢傳密教與寶篋印塔流布》,《建築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201110月。

閆愛賓、路秉傑:《雷峰塔地宮出土金塗塔考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閆繼來:《吳越國王錢俶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初探》,第十屆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杭州佛學院,201210月。

楊柳:《禪淨合一、萬善同歸——永明延壽與宋代以後漢傳佛教的轉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卷第4期,20066月。

楊柳、張家成:《論永明延壽的“萬善觀”》,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楊維中:《以〈宗鏡錄〉為例論永明延壽對唯識思想的攝取》,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楊文斌:《延壽、宗密“禪教合一”論的差異》,《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楊笑天:《延壽的唯心淨土與指方立相》,《佛學研究》,第六期,1997年。

楊笑天:《永明延壽的淨土信仰之確立》,《佛學研究》,第七期,1998年。

楊笑天:《永明延壽與僧伽教育》,《法音》,2001年第7期。

楊笑天:《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標宗章”之發現與淺釋》,《法音》,2001年第12期。

楊笑天:《永明延壽〈四料揀〉的背景、意義及真偽問題》,《佛學研究》,第十三期,2004年;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楊笑天:《永明延壽的生因說》,《法音》,2005年第2期。

楊笑天:《永明延壽與雪竇山》,2008中國奉化雪竇山彌勒文化節·海峽兩岸彌勒文化研討會,2008年。

楊笑天、羅時進:《延壽》,陳耀東、陳思群主編《浙籍文化名人評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曾文:《永明延壽的心性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5月。

楊曾文:《延壽的禪、教會通思想》,《佛學研究》,第十二期,2003年。

楊曾文:《永明延壽及其著作》,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于應機、程春松:《北宋僧人贊寧的譯學思想》,《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1期。

俞朝卿:《由〈宗鏡錄〉看佛教應勢而進之必然與必要》,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俞平伯:《雷峰塔考略》,氏著《雜拌兒》,開明書店,1928年;又刊《錢鏐研究》第九輯,20012月。

袁宏禹:《永明延壽對“三玄”的融通與料簡——從“體用”範疇談起》,《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4期。

曾國富:《五代吳越國崇佛的原因及其影響》,《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3期。

張愛林:《永明延壽的因明現量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

張風雷:《五代宋初天台教籍複歸中土問題的再檢討》,杭州佛學院編《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福金:《杭州五代法雨寺》,《杭州研究》,1997年第1期。

張家成:《永明延壽與吳越佛教》,《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5期。

張靖龍:《延壽及其佚詩——唐五代佚詩輯考續》,《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

張乃翥:《龍門〈石道記〉碑與宋釋贊寧》,《文物》,1988年第4期。

張松濤:《中國千年佛經翻譯的總結者——贊寧》,《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張煜:《教內的融合:永明延壽佛學思想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4期。

張志芳:《永明延壽的“一心”說評析》,《閩南佛學》,第三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趙永東:《吳越國王錢俶三印〈寶篋印經〉與造金塗塔、雷峰塔的緣起》,《東南文化》,2004年第1期。

周貴華:《〈宗鏡錄〉之圓融觀——圍繞“一心說”之三重唯心觀的一個簡單考察》,杭州佛學院編《永明延壽大師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周勳男:《永明延壽禪師傳》,網絡稿,20094月。

朱封鼇:《延壽〈宗鏡錄〉之天台修持思想》,氏著《天台宗修持與台密探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古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