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增訂本)出版(附:楊泓/序一、巫鴻/序二、作者/增訂補記)

鄭巖 中古史研究資訊 2022-01-19

作者: 鄭巖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0

頁數: 325

定價: 110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01047772

 

內容簡介:本書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墓進行了綜合研究。書中所討論的壁畫取其廣義,不僅包括彩繪壁畫,還包括如模印畫像磚壁畫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術製作的壁面裝飾,此外還附帶討論了裝飾有畫像的葬具。

上編在全面佔有材料的基礎上,對魏晉南北朝壁畫墓進行了分區與分期,將其分為東北地區、西北地方、南方地區、中原地區四個大區,根據資料的情況,有的大區再分為若干社區,在此基礎上對有些地區的壁畫墓進行分期,建立起這一時期壁畫墓的基本時空框架。

下編選取典型材料,對相關問題進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區魏晉壁畫墓為例,討論不同區域間文化的互動關係;通過分析鄴城地區東魏北齊壁畫墓的特徵,提出“鄴城規制”的概念,以考察漢唐之間壁畫墓的過渡性特徵;從南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入手,探討壁畫圖像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為例,觀察外來文化影響下內地喪葬美術所發生的變化。本書注重對於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嘗試。

增訂版加入《北朝葬具孝子圖的形式與意義》及《前朝楷模後世之范》兩文,並補記了2002年以後出土的新材料。

 

作者簡介:鄭岩,生於山東安丘。先後就讀于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1988年至2003年在山東省博物館工作。2003年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訪問學者、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高級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客座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美術與建築史系訪問學者。

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2002)、《中國表情——文物所見古代中國人的風貌》(2004)、《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鄭岩自選集》(2012)、《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2013)、《看見美好——文物與人物》等,合著有《山東佛教史跡——神通寺龍虎塔與小龍虎塔》(與劉善沂等合著,2005)、《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與楊泓合著,2008)、《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圖像》(與汪悅進合著,2008)等,合譯有《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等。

 

 

 

引論

(一)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發現與研究的簡要回顧

(二)關於本書取材和研究方法的說明

 

上編分區與分期

 

東北地區

(一)遼陽地區的東漢魏晉壁畫墓

(二)朝陽地區的“三燕”壁畫墓

西北地方

南方地區

(一)南京地區的東晉南朝壁畫墓

(二)南方其他地區的東晉南朝壁畫墓

中原地區

(一)中原地區魏晉至北魏平城時代的壁畫墓

(二)洛陽地區的北魏晚期壁畫墓

(三)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地區的東魏北齊壁畫墓

(四)陝西、寧夏地區的西魏北周壁畫墓

 

下編分析與探討

 

從魏晉壁畫墓看涼州與中原的文化關係

(一)河西墓葬壁畫題材的進一步分析

(二)河西壁畫墓在文化交流中的意義

“鄴城規制”初論

(一)鄴城地區墓葬壁畫的特徵

(二)鄴城地區墓葬壁畫的主題

(三)鄴城地區墓葬壁畫的淵源

(四)“鄴城規制”的影響

南北朝墓葬中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的含義

(一)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的象徵性

(二)南昌東晉漆盤圖像的啟示

(三)高士圖像在墓葬中的功能

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與入華粟特人美術

(一)傅家畫像石的建築配置問題

(二)石棺與石棺床結構的意義

(三)傅家畫像石圖像解讀

(四)傅家畫像石的歷史背景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一北朝葬具孝子圖的形式與意義

附錄二前朝楷模後世之范——談新發現的南京獅子沖和石子岡南朝墓竹林七賢壁畫

增訂版補記

 

序一

 

鄭岩的博士論文即將出版,值得祝賀。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的考古發現,主要在20個世紀50年代以後。記得1956年宿白先生指導我寫學年論文《高句麗壁畫石墓》時,只知道新中國成立前在西北地方零星發現過魏晉時期的壁畫墓,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在河北望都、山東梁山、遼寧遼陽等地有多項關於漢代墓室壁畫的重要考古發現,但那時仍缺乏關於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的發掘資料,僅知洛陽探墓工人傳雲出有北魏墓誌的大塚內四壁畫“怪獸”,由於無法詳知,頗為遺憾。此後逐漸在河北、陝西等省發現北朝時期的壁畫墓,但資料較零星。直到60年代以後,才在河西走廊和遼東半島等地區發現魏晉十六國時期的壁畫墓,在江南發現南朝時期的壁畫(拼嵌磚畫)墓。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寧夏等省區更不斷有關於北朝晚期壁畫墓的重要考古發現,其中東魏—北齊時期的壁畫墓,主要發現於鄴城遺址附近和太原附近,前者如東魏茹茹公主閭叱地連墓、北齊左丞相文昭王高潤墓和佚名的磁縣灣漳大墓,後者最重要的是北齊右丞相東安王婁叡墓。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墓,主要發現于長安城遺址附近和原州(今寧夏固原)地區,壁畫保存完好的是北周李賢墓。還在這一時期的石棺槨壁上及棺床背屏上發現彩繪或浮雕、線刻的畫像,有些帶有異域色彩,如北周安伽墓。以上資料雖然多未寫出正式考古報告,但都發表了考古簡報,因此已有可能進行概括的綜合分析。雖然國內外有些學者,對漢魏南北朝壁畫墓進行過初步的綜合分析,以及概括的分區和時代特徵的探討,遺憾的是一直缺乏以考古學方法較全面的分區分期研究。但是全面的分區分期研究又是對魏晉南北朝壁畫墓深入研究的基礎,因此這一欠缺就更令人遺憾。

鄭岩在山東大學學習時曾師從劉敦願先生研習美術考古,畢業後還曾短期赴美進行有關美術史的研習活動,在此基礎上經過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三年的努力,盡可能地收集了已公開披露的有關考古資料及中外博物館藏品,並進行全面梳理。他的博士論文重新詮釋了有關“壁畫”的概念,對魏晉南北朝壁畫墓進行分區和分期的初步研究。完成這項對基本材料的分析研究,建立了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的時空框架,不僅為其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在分區和分期研究建立的時空框架的基礎上,鄭岩對各區的壁畫墓進行分析,并選擇一些有條件深入探研的具體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比如對不同區域的文化互動關係的討論,對一些流行的壁畫題材象徵含義的解讀,對域外文化影響導致內地喪葬美術發生變化的觀察等。特別是在著重分析了東魏—北齊時鄴城地區規格較高的一組壁畫墓的基本特徵後,提出了“鄴城規制”的概念,指出漢唐之間墓室壁畫的過渡性特徵,以及對隋唐墓室壁畫的影響。他的上述心得,也是學者閱讀本書應特別注意的章節。

但是目前對魏晉南北朝壁畫墓進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困難,特別在基本資料方面,幾乎是所有重要的壁畫墓的正式考古發掘報告均未發表,僅據簡報實難深入研究。我們熱切期望發掘那些重要壁畫墓的考古學者能早日發表報告,以將他們的工作成果真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楊泓

2002624

 

序二

 

鄭岩先生《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一書是他在楊泓先生指導下、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據我所知是到目前為止對壁畫墓這一專題考古和文獻材料最詳盡的整理、綜合和討論。他在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了對考古材料進行文化解釋的可能性和具體方法,所做的嘗試和提出的觀點對這一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本書第一部分對壁畫墓考古材料進行基本整理,所使用的方法是在分區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和分期。考慮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特殊政治和社會狀況,特別是一元王朝中心的消失和地方文化的相對獨立性,這種以地域為基本框架的梳理方法是合理的,與具體考古材料的內涵也是吻合的。在對考古材料的具體分析上,這一部分所使用的基本分類和分期依據是墓葬建築,特別是墓葬形制。有的地區(如河西、南京地區以及河北-河南-山西)具有特定時期內比較豐富的遺存,所作的分期就更為系統和可靠。

本書第二部分為個案分析,研究重心也從墓葬類型轉移到對壁畫的歷史考察。著者的基本解釋方法是把墓葬壁畫作為墓葬建築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非獨立的繪畫作品。這一命題是書中兩個部分的聯繫點,同時也成為進一步探討當時墓葬禮制和生死觀念等問題的基礎。每項個案的範圍、性質和提出的問題不同,所要求的具體研究方法也不同。在第一個案例中,通過比較河西魏晉墓葬壁畫與漢代墓葬壁畫及二者所反映的思想觀念,討論了中國文化傳統內部的時、空傳遞和延伸。第二案例則集中於一個特定地區和時期,探討了“鄴城規制”壁畫墓在東魏北齊時期的出現和發展,是中國壁畫墓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第三案例所研究的是墓葬壁畫圖像的意義,通過分析與當時流行的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畫像有關的各種例證,提出在特殊文化和禮儀環境中理解定型化圖像的必要性。第四例與第一例呼應,討論中外文化交流和互動的問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所研究的山東青州傅家出土的一組畫像為瞭解當時“粉本”的跨地域、跨文化流傳和使用提供了可貴證據。

本書的資料性和學術性都很強,特別是在方法論的自覺性上有所突破。所引用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文獻也相當全面。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夠公開出版,為更多研究者注意和使用。

 

巫鴻

2002年於芝加哥

 

增訂補記

 

這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中文版2002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次年重印一次,已售罄。文物出版社張瑋女士提議重版,我感到甚為榮幸。這部小書出版後,得到學界同仁不少鼓勵,兩篇背對背寫作、發表的書評,對此多有謬獎,韓文版也在翻譯中。但另一方面,我同時也感到不安。古人常言“悔其少作”,對於這部舊作,我雖說不上“悔”,但確有些遺憾。除了因為近年來我個人的研究有些小小的擴展,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田野考古發現日新月異,新材料大為增加,這本小書基本的框架以及總體方向雖沒有根本性問題,但已有很多局限。

時移勢易,我已不可能重新改寫這本書。這次再版,除了校正文字中的技術性錯誤,內容基本未作改動,另外,考慮到原版只採用線圖,難以全面反映原作的面貌,這次適當增加了部分照片。有些照片是近年來發表的,所以,參考文獻中增加了部分刊有這些插圖的新出版物的信息,以便於讀者檢索原報導。

本書初版之後,我陸續在一些雜誌上發表了為數不多的幾篇主題相關的文章,主要有:

 

1、《崔芬墓壁畫初探》(2002

2、《北齊徐顯秀墓墓主畫像有關問題》(2003

3、《婁叡與婁叡墓》(2003

4、《逝者的“面具”——論北周康業墓石棺床畫像》(20082010

5、《考古發現的三國繪畫》(2010

6、《葬禮與圖像——以兩漢北朝材料為中心》(2013

7、《北朝葬具孝子圖的形式與意義》(2012

8、《三國兩晉南北朝墓葬壁畫》(2015

9 、《前朝楷模——談新發現的南京獅子沖和石子岡南朝墓竹林七賢壁畫》(2016

 

其中第124三篇經過修訂,重刊于文集《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篇重刊於《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鄭岩自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此次將79兩篇略加修訂附於本書。

此外,利用這個機會,我對2002年以後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的重要發現加以簡單介紹,並在注釋中列出這些新材料出處,以供有興趣繼續此類研究的讀者參考。最後,在新材料和新研究的基礎上,也附帶就本書中一些明顯的錯誤加以說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