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早娟《生態文化視野下的唐代長安佛寺植物》出版(附:李浩/序、作者/後記)
作者:王早娟
書代號:418000
ISBN:978-7-5606-3888-1
出版日期:2017-06
印刷日期:2017-06
原價:33.00元
本書以唐代長安佛寺園林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通過分析唐代長安佛教文學中與園林植物有關的詩歌、散文、小說等相關文獻,指出一些外來植物如鬱金香、薝蔔、娑羅樹、菩提樹、訶子樹的栽培歷史及在唐代長安佛寺園林中的栽培情況。繼而分析了唐代佛寺園林中廣泛栽培荷花及牡丹的主要原因。最後,指出了唐代佛寺園林生態文化的文學意義,探討了佛教生態文化的現代啟示。
本書的最大特色是運用生態文化學的研究方法,以文學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較為全面、深入地展現唐代佛寺園林植物文化。本書比較適合在佛教文學、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基礎,需要對我國唐代佛教文學、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瞭解的讀者。
目 錄
緒論/一
第一節研究的理由及意義/一
一、研究的理由/一
二、研究的意義/四
第二節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六
一、有關唐代園林的研究成果/六
二、有關佛教生態文化的研究成果/八
三、有關佛寺園林生態環境的研究成果/一〇
第三節研究方法/一二
第一章佛教生態文化/一四
第一節佛教生態哲學思想/一五
一、業感緣起論/一七
二、真如緣起論/一八
三、法界緣起論/一九
第二節佛教生態倫理思想/二二
一、平等思想/二三
二、慈悲情懷/二六
三、心淨則國土淨/三〇
第三節佛教生態美學思想/三三
一、自然自在:禪宗生態美學思想/三四
二、和諧清淨:淨土宗生態美學思想/三七
三、圓融無礙:華嚴宗生態美學思想/四一
四、分歧與融通/四四
第四節佛教植物文化/四五
一、佛教的植物/四六
二、佛教植物的功能/五三
三、佛教植物的意義/五八
結論/六二
第二章唐代佛寺園林生態文化/六四
第一節佛寺園林的嬗變/六五
一、從理想到現實/六六
二、從印度到中土/七〇
三、從都邑到山林/七四
四、從建築到植被/七八
五、禪宗對佛寺園林發展的貢獻/八一
第二節佛寺園林的生態貢獻/八二
第三節外來植物的輸入/八七
一、佛寺園林中的外來植物概況/八七
二、鬱金香/八九
三、薝蔔/九七
四、娑羅樹/一〇〇
五、菩提樹/一〇五
六、訶子樹/一〇八
第四節佛寺園林中的本土植物/一一三
一、佛寺園林本土植物概況/一一三
二、本土植物之一—銀杏/一一四
三、本土植物中白楊與槐樹的缺失/一二一
結論/一二六
第三章蓮花隔淤泥:佛寺園林荷文化/一二九
第一節荷花在唐前園林的栽培情況/一三二
第二節荷花在唐代園林的栽培情況/一三五
一、皇家園林/一三五
二、私人園林/一三七
三、佛寺園林/一三八
第三節荷花在佛寺園林栽培的文化因素/一四三
一、天人感應思想/一四三
二、佛教文化因素/一四六
三、浪漫文化精神的影響/一五〇
四、文人雅致的體現/一五四
五、道教文化的推動/一五七
結論/一五九
第四章萬金買繁華:佛寺園林牡丹文化/一六〇
第一節長安牡丹栽培始於何時/一六〇
第二節長安園林牡丹盛況/一六三
一、皇家園林/一六三
二、私人園林/一六五
三、佛寺園林/一六六
第三節牡丹進入佛寺園林栽培的原因/一七〇
一、醫療治病/一七二
二、園林美化/一七六
三、供佛獻香/一七八
四、經濟推動/一八一
第四節牡丹在佛寺園林栽培的文化意義/一八三
一、園林意義/一八三
二、文學意義/一八七
結論/一九三
第五章佛教生態文化與唐代文學/一九五
第一節佛寺園林生態與唐代文人生活/一九六
一、遊觀休閒/一九六
二、藝術活動/一九八
三、寓居讀書/一九九
第二節長安佛寺園林的生態美/二〇二
一、目遇之而成色:色彩美/二〇二
二、耳得之而為聲:音聲美/二〇四
三、高標跨蒼穹:空間美/二〇六
四、名香連竹徑:味嗅美/二〇八
第三節佛寺園林生態與詩歌、小說/二〇九
一、神異超驗、浪漫神秘的小說空間/二一〇
二、空靈幽寂、餘韻悠長的詩歌空間/二一八
第四節詩佛王維詩歌的生態美解析/二二六
一、觸目菩提,清淨和諧/二二六
二、色空一如,動靜相生/二二八
三、境隨心轉,超越浪漫/二三〇
結論/二三二
結語:佛教生態文化的現代啟示/二三四
一、佛教生態文化現代闡釋的必要性及方法/二三四
二、佛教生態思想與現代生態倫理建設/二三七
三、佛教生態思想與現代經濟建設/二四一
四、佛教生態思想與現代科技發展/二四五
參考文獻/二四八
序
早娟從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西北大學中文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我忝列她的合作導師。在確定博士後研究工作的選題時,考慮她已完成《唐代長安佛教文學》一書的寫作,基於這一先行研究的背景,我們商定以唐代長安地區佛寺的景觀與植物為考察研究對象,她現在呈現給學界的這部《生態文化視野下的唐代長安佛寺植物》,就是在其博士後出站報告的基礎上幾易其稿,反復修訂,最後形成的。我前幾年忙於學校管理瑣務,自己操刀的具體專案較少,所以每看到學界同行與年輕朋友的新成果,輒喜不自禁,勝似自己的收穫,對於早娟的新著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文學與植物學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課題。《詩經》與《楚辭》中大量的植物名稱與豐富的植物學資源,很早就引起學界的關注。三國時吳地學者陸璣,曾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專釋《毛詩》所及動物、植物名稱,有學者統計該書共記載草本植物80種、木本植物34種、鳥類23種、獸類9種、魚類10種、蟲類18種,共計動植物174種。對每種動物或植物不僅記其名稱(包括各地方的異名),而且描述其形狀、生態和使用價值。元代學者徐謙《詩經傳名物鈔》、清人徐鼎《毛詩名物圖說》、陳大章《詩經名物集覽》、日人岡元鳳《毛詩品物圖考》、當代學者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等,都是對這一領域的繼續開拓、後出轉精的成果。關於《楚辭》的植物學研究,除朱熹《楚辭集注》、洪興祖《楚辭補注》外,清人吳仁傑已有《離騷草木疏》。當代臺灣學者潘富俊以植物學專家的學術背景,進入這一領域,先後奉獻了《詩經草木圖鑒》、《楚辭草木圖鑒》和《唐詩草木圖鑒》等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整合出煌煌巨著《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提出文學植物學的新的學科構想。我在這裡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成果,一則是想說明這一領域已有相當的學術基礎。另外,也是想為早娟所做工作正名,說明其工作的學理合法性。
當然,早娟的新創獲,並非是以上成果的簡單延伸,更不是同樣學術範本的依葫蘆畫瓢,簡單複製。早娟將研究對象放在更廣大的空間——佛寺而不是某部紙本文獻,研究對象具有了更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她念茲在茲的“生態文化視野”不僅關合佛教文化的某些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且直指當下,積極為全球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找尋學術資源。這樣,我對本書的評介除了師生的私誼外,也含有為此大道張目的微義。此外,本書還有如下幾個值得肯定的方面。
其一,調整研究視角的新的嘗試。研究對象之于研究者而言,確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變換觀察的角度,就會有新的發現。中外有關唐代文學的研究,內容駁雜龐大,切入點亦各不相同,近年來,在各類研究視野下,產生了諸多頗有見地的結論及心得體會。
早娟的這部新著運用生態文化的視角,研究唐代歷史上與園林有關的文學作品,這是一個較新的思路及方法。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結合上,需要的是努力,只有足夠的付出,才能有所斬獲。早娟博士的研究是建立在對研究對象的整體分析及對學界相關研究進行全面把握的基礎上的,這顯示出了一位元研究人員應該具有的專業素養和學識。
其二,園林研究的不斷深化。《生態文化視野下的唐代長安佛寺植物》一書能夠做到將佛教生態理論與實證相結合,揭示出了唐代佛寺園林生態反映出的文化內涵和佛教理論對佛寺園林植物栽培的指導意義。
園林植物與山野植物之不同在於,前者表現出更多的人為意志,人的揀擇、人的精神、人的期盼更多地投入其中,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美,宗教園林更是需要通過植物表達其宗教訴求。佛教源於印度,漢代官方正式引入中國,始有佛寺,此期佛寺不重林木設置;魏晉時士大夫舍宅為寺,雖有林木,卻少了幾分佛教特色;隋唐時期是佛寺園林中國化的重要時期,佛寺園林獨具特色,文人與佛寺之間多有互動,佛寺園林為文學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場地,也成為文學表現的重要對象。這個時期的園林文學是對園林植物構成的忠實全面的記錄,解讀園林文學中的生態文化內涵,能夠推動唐代園林研究走向更加深入的境地。
其三,文化空間敘述的新創獲。唐代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絲綢之路上的植物交流與佛教關係密切,多種植物由於佛教的因素而經絲綢之路輸入長安,它們大多數被栽培在佛寺園林中,因此,研究唐代長安佛寺園林植物的構成具有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意義。在新絲路開闢的今天,以絲路起點長安為時空的這類扎實的基礎研究,無疑將會為方興未艾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的學理參考。
本書的優點很多,特色也很多,我這裡不過擇其犖犖大者,略作紹介。當然,本書也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拓展或繼續深化之處。比如,作者在論述中僅僅涉及到了佛寺園林中的植物,未能將其他生態要素如動物、水域納入研究視野,從生態學的結構上說是不完整的。另外,關於佛寺植物的比較研究,魏晉南北朝佛寺、宋元明清佛寺與唐代佛寺植物的異同;南方佛寺與北方洛陽、長安佛寺植物的異同;進而言之,中國佛寺與日本及東南亞的泰國佛寺、緬甸佛寺、印度佛寺植物的異同,等等,可供開拓處仍很多,希望作者不僅將此作為一個課題,而是作為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繼續耕耘,不斷奉獻新成果,也使這一論題不斷深化,不斷完善。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認識,未必允當。早娟的新著出版在即,除了向她表示祝賀外,也希望她能夠繼續努力,在佛學生態學領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因為舊學新知的不斷商量涵養、發現發明,既是自家智慧的展示,也是有益於眾生的一樁大功德。
李浩
2016年10月15日
後記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春天總是如約而至,有多少次去細細體味過?這個春天卻格外有時間去用心品讀,窗外的清脆鳥鳴,陣陣花香,琅琅書聲,枝頭舒展的嫩芽,波光粼粼的湖面,遊弋的魚兒,花盆中吐露的花芽……一下子都走進了我的世界,撥動我心靈深處的琴弦,成為我書架上一本最富韻味的書。
每天帶著孩子們尋找春的蹤跡,他們就像這春天一樣,讓人從心底感受到溫暖、欣喜和踏實。踏春的足跡步步留香,這些年來的生活似乎在這一刻與我偶遇,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緣吧,我不知道今天會在未來的哪一天與我相遇,但一定會有不期而遇的一天。
兩年的博士後生活倏忽而逝,導師就如同一個寶藏,總能帶給學生新的發現,在跟隨李浩老師進入園林領域之後,我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了,這本書就是我對園林領域的一個階段性研究的總結。寫作過程中李老師對相關研究內容做了細緻指導,很幸運的是後來這個題目得到了第五十批博士後面上二等資助,在此要由衷地感謝我的博士後指導老師李浩先生!
博士後面上資助的申請需要兩位元教授的推薦,申請這個資助時另外一位推薦老師就是我在陝西師範大學讀博士時的導師吳言生先生,當時申請材料送給他看後他給予了很大的肯定,這在當時給了我很大鼓勵,在此也對吳言生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2011年11月西北大學對進站一年的博士後進行了中期考核,進行考核的專家教授除李浩老師外,還有來自西北政法大學的趙馥潔教授,陝西師範大學的李繼凱教授、張新科教授以及西北大學的李利安教授、趙小剛教授。當時我的出站報告已經完成了一部分內容,因此也將相關情況做了彙報,得到了各位專家教授的指導和建議,李利安教授在看了我的綱要後特別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在此也要對以上各位專家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謝!
在讀碩士及博士時,曾經以為學術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當時難免沮喪,對未來的研究有些失望。但在經歷了博士後研究之後我才發現,其實,好的研究者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廣闊的胸懷,要能夠做到古今貫通,中西會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學術上的圓融。學術上的圓融是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再高的山也會有人去丈量,我不奢望能夠登上絕頂,我只是以一顆敬畏的心在山中尋找迷人的風景。
未來的道路清晰而又充滿未知,在路上,我始終心存感激,感謝一切相逢的人,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次對視!
本書編纂之際,因有諸多事情堆在一起,因此“前言”依然沿用了博士後出站時寫就的內容,雖然依然是春季,但內心縱然有百般賞花情愫,如今卻已絕無細細賞花的時間了,當時的自在已非今日之生活狀態,不由得內心萬千感慨,下一個能夠悠閒賞花的季節將是何時!
最後要特別感謝本書編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的高櫻老師,她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高老師秀麗溫婉,頗有美妙詩句,這些詩句秀雅脫俗,實為詩如其人!
本書內容如有不逮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王早娟
2016年8月于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