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耿昇(1944-2018)先生逝世,致哀!(附:耿昇《我的治學之道》)


耿昇(1944-2018),194412月生於河北省阜平縣,1968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法文系。自1980年由外交部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便從事有關中法關係史、法國漢學諸方面的翻譯與研究工作。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研究員。在社會工作方面,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和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交史博物館、華東師大海外漢學中心兼職研究員或教授。兼任法國亞細亞學會的國外會員,1995年獲得法國政府文學藝術勳章。

耿昇先生畢生從事中法關係史研究,側重於明清之際入華耶穌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翻譯與研究。在西域史方面,涉及到了敦煌學、突厥學、藏學、蒙古學、中國與阿拉伯—波斯關係史諸領域。在法國漢學方面,主要是譯介法國當代漢學家的名著與研究動態。截止20096月底止,已出版譯著57部,著作1部,譯文近200篇,論文及介紹文100餘篇。

2018410日上午,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耿昇19792013年已發表

譯著、譯文、論文與介紹文章目錄

 

一、譯著

 

1.絲綢之路,(法)布林努瓦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0萬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再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年再版。

2.吐蕃僧諍記,(法)戴密微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1.4萬字,臺灣千華書局1993年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3.敦煌譯叢,第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8.8萬字。

4.柏朗嘉賓蒙古行紀,(法)韓百詩著,中華書局1985年版,12萬字,中華書局2001年再版,中華書局2013年再版。

5.五代回鶻史料,(法)哈密頓著,耿昇、穆根來合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6.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法)戈岱司著,中華書局1987年版,11.1萬字,中華書局2001年再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7.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法)謝和耐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5萬字。臺灣千華書局1993年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中國藏學社2013年再版。

8.東突厥汗國碑銘考釋,(法)勒內•吉羅著,新疆社會科學院1984年版,20萬字,中國藏學社2013年再版。

9.西藏的文明,(法)石泰安著,西藏社會科學院1985年版,30萬字,王堯校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2004年再版,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10.從希臘到中國,(法)格魯塞著,耿昇譯,常書鴻校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版,4萬字。

11.阿拉伯波斯突厥東方文獻輯注,259萬字,(法)費琅著,耿昇、穆根來譯,中華書局1989年版。中華書局2001年再版,中國藏學社2013年再版。

12.西藏和蒙古的宗教,44萬字,(德)海西希,(意)圖齊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耿昇譯,王堯校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2004年再版,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13.西藏佛教密宗,20萬字,(英)布洛菲爾德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2年修訂第2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再版,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14.韃靼西藏旅行記,55萬字,(法)古伯察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再版,2013年再版。

15.中國和基督教,25.7萬字,(法)謝和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6.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考釋,耿昇譯,王堯校,26.1萬字,(法)麥克唐納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011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17.中國的猶太人,(法)榮振華,(澳)萊斯利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8萬字。

18.國外敦煌吐蕃文書研究選擇,30萬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本人20萬字。

19.甘川青藏古部族,耿昇譯,王堯校訂,(法)石泰安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6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20.絲綢之路,44萬字,中華書局1993年(法國外交部資助專案)版,(法)馬劄海里著,1995年再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再版,中國藏學社2013年再版。

21.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36萬字,(法)伯希和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23萬字,(法)謝和耐、安田樸等著,巴蜀書社1993年版。

23.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44萬字,中華書局1993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專案)。

24.西藏史詩與說唱藝人的研究,(法)石泰安著,72萬字,耿昇譯,陳慶英校訂,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專案)。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再版,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25.卡爾梅克史評注,(法)伯希和著。中華書局1994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專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26.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23萬字。(法)瑪雅爾著。中華書局1994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項目)2003年再版,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再版。

2715521800年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法)榮振華著,70萬字,中華書局1995年版,2卷本。

28.中國社會史,(法)謝和耐著,55萬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專案)。19972005年再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再版。

29.(法)大衛•妮爾著: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24萬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東方出版社2001年再版,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30.(法)沙百里著:中國基督徒史,34.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與鄭德弟合譯,本人18萬字。

31.(法)戴仁主編:法國當代中國學,49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2.(古代阿拉伯)馬蘇第:黃金草原(第12卷合集),72萬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33.(法)路易•巴贊:突厥曆法研究,57萬字,中華書局1998年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再版。

34.(法)陳豔霞:華樂西傳法蘭西,16.2萬字,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2013年再版。

35.(瑞士)米歇爾•泰勒:發現西藏,20.9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再版,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36.(意)圖奇:西藏宗教之旅,28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2013年再版。

37.(法)布林努瓦:西藏的黃金和銀幣,28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2013年再版。

38.(法)羅伯爾•薩耶: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20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版。

39.(法)安田樸: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65萬字,商務印書館20007月版,2013年再版。

40.(法)畢諾: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57萬字,商務印書館20005月版,2013年再版。

41.清末教案,第4冊,42.9萬字,耿昇、楊佩純譯(本人30萬字),中華書局2000年版,20018月見書。

42.清宮洋畫家,16萬字,(法)伯德萊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再版。

43.西方發現中國,16萬字,(法)布羅賽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再版。

44.伯希和西域探險記,38萬字,(法)伯希和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再版。

45.西來的喇嘛,17萬字,(法)泰夫耐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再版。

46.中國與基督教,36萬字(新增15萬字),(法)謝和耐著,上海古籍2003年版,商務印書館2013年再版。

47.《耶穌會士書簡集》第4卷,35萬字,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48.(法)榮振華等著:中國的猶太人,35萬字,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49.(法)于格夫婦: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神話與傳說,32萬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法)魯保羅著:西域的歷史與文明,49萬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再版。

51.(法)謝和耐等著:法國敦煌學精萃,3卷本,81萬字,讀者出版集團2011年版。

52.(法)韓百詩、伯希和等著:法國西域史學精粹,3卷本,98.4萬字,讀者出版集團2011年版。

53.(法)石泰安等著:法國藏學精粹,128.7萬字,4卷本,讀者出版集團2011年版。

54.(法)伯希和著:《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56.8萬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法)榮振華等著: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130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6.(法)戴仁主編:法國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80.5萬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

57.(法)謝和耐等著: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76萬字,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

 

已交稿等待出版的譯著

1.(法)布林努瓦著:絲綢之路兩千年,4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

2.(法)伯希和著:《伯希和西域科考探險日記》,70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

3.(法)伯希和著:唐代吐魯番的道路,20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

 

二、著作

 

中法文化交流史,9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三、論文與介紹文

 

1.法國的敦煌學研究概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9期,13500字。

21979年巴黎國際敦煌學討論會概況,《敦煌研究》,1983年第2期,21000字。

3.法國的敦煌學研究概況(修改稿),《西北民族文叢》,1983年第3輯,16000字。

4.法國對中國西域的研究,《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15000字。

518世紀入華耶穌會士對開封一賜樂業教的調查,《世界宗教研究資料》,1987年第1期,12000字。

6.馬蘇第《黃金草原》一書中有關突厥和吐蕃民族的記載,《甘肅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15000字。

780年代法國敦煌學論著簡介,《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12000字。

8.哈密頓《鋼和泰藏卷考釋》述要,《亞洲文明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5000字。

9.法國的西藏學研究小史,《國外藏學》,1986年第5期,17000字。

10.敦煌回敦文寫本概況,《敦煌研究》,1988年第1期,12000字。

11.中法學者友好合作的碩果,《敦煌壁畫和寫本》一書內容簡介,《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15000字。

12.法國近年來對入華耶穌會士問題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3期,11000字。

13.尚蒂伊國際漢學討論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6期,1萬字。

14.論《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及其學術價值(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3千字。

15.法國近年來的敦煌學研究,《文史知識》,1988年第8期,4千字。

16.敦煌石窟國際討論會在敦煌研究院舉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1987年第2期,4千字。

17.人物介紹,戴密微、巴拉茲,《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年第6期,6千字。

18.人物介紹:高漢本,《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4期,4千字。

19.人物介紹:韓百詩,《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7期,3千字。

20.人物介紹,謝和耐。《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8期,2千字。

21.人物介紹,瑪塞爾•拉露、戴密微評傳,《國外藏學研究選擇》,甘肅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6千字。

22.法國《敦煌學論文集》第3卷出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1985年第3期,4千字。

23.戴密微和《吐蕃僧諍記》,同上刊物,1985年第3期,2千字。

24.謝和耐和《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同上刊物,1985年,第4期,2千字。

25.法國的中國學家和石泰安,《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1輯,1986年青海人民出版社,4千字。

26.古代希臘羅馬人筆下的賽里斯人,《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1萬字。

27.法國學者近年來對敦煌民谷文化史的研究,1.2萬字,《中國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6期。

28.法國藏學研究綜述,1.7萬字,《中國藏學》1990年第3期。

29.意大利藏學家圖齊和《西藏的宗教》一書,《國外藏學研究動態》,第4期,1.3萬字。

30.法國學者推出敦煌學新作,8千字,《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1989.1

31.路易•巴贊和法國的突厥學研究,4千字。《新疆社會科學情報》,1989.1

32.石泰安教授關於漢藏走廊古部族的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2萬字,1989.1

33.法國的女藏學家大衛•妮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11.2萬字。

34.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及其學術價值,《敦煌石窟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1.5萬字。

35.法國傳教士古伯察及其《韃靼西藏旅行記》,1.5萬字。《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36.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揚州會議紀要,《中國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9期,6千字。

37.國外中外關係史名著簡介,4萬字。《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通訊》,1992年,第10期。

38.法國藏學家小傳,2.5萬字,《國外藏學》1992年。

39.國外中外關係史名著簡介,3萬字,《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通訊》,1994年第11期。

40.國內近年來對國外有關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譯出版概況,1.4萬字。《國際漢學》第1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41.法國學者近年來對中學西漸的研究,上、中、下三篇,分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459期,共2.7萬字。

42.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1萬字,載《國際漢學》第2輯,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

43.萊布尼茨與中學西漸,1.5萬字,載《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冬季卷。

44.中外學者對大秦景教碑的研究,2.5萬字,載《東西初識》,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

45.近年來外國學者對利瑪竇的研究,1.5萬字,《國際漢學》第2輯。

46.四海存知己,華文鑄友誼——追憶法國著名漢學家龍巴爾教授,4千字,載《法國漢學》第2輯。

471618世紀的中學西漸和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1.5萬字,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48.外國學者對西安府大秦景教碑的研究,載《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一期,1萬字。

49.法國女藏學家大衛—妮爾的生平與著作,2.5萬字。載《漢學研究》,第3集。中國和平出版社1999年版。

50.意大利入華畫家傳教士年修士事蹟鉤沉,6千字,載《漢學研究》,第4集,2000年中華書局版。

51.從法國安菲特利號船遠航中國看1718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1.5萬字,同上刊物。

52.西方漢學界對開封猶太人的研究,1.5萬字,《西北第二民院學報》,20012月。

53.法國漢學界對中西文化首次衝擊的研究,3.2萬字,澳門《中西文化研究》200212期。

54.中國儒家文化於1618世紀在法國的傳播與影響,1.6萬字,澳門《中西文化研究》創刊號,20026月。

55.法國漢學界對絲綢之路的研究,1.8萬字,澳門《中西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56.法國遣使會使古伯察的環中國大旅行與中法外交交涉,3萬字,《暨南史學》,2002年創刊號。

57.從《18世紀廣州的對外貿易》看廣州在海上絲綢中的作用和地位,1.8萬字,《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港學術討論會論集》20024月,廣州嶺南文史,專刊號。

58.海上絲路研究在中國,3萬字,《南洋問題研究》200312

59.絲綢之路研究在中國,1萬字,《西北第二民院學報》2002.4

60.近年蓬勃發展的中外關係史研究,1.6萬字,《中國文化》2003.2

61.中國海外貿易與海外移民史學術討論會綜述,1萬字,《深圳大學學報》,2003.3

62.伯希和西域探驗與中國文物的外流,3萬字,《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

631618世紀中國文化在法國的影響,4千字,《學習時報》2001.11.27

64.法國漢學界對入華耶穌會士的研究,3千字,《光明日報》2001.1.9

65.中國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4千字,《學習時報》 2001.12.18

66.用世界的眼光看清史,載《清史譯叢》第1期,2004年,1.1萬字。

67.法國對入華耶穌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載《國際漢學》第10期。

68.法國漢學界對絲綢之路的研究,載澳門《中西文化交流》創刊號。

69.儒家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第2期,1.5萬字。

70.法國學者對中西文化首次撞擊的研究,載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第34期,後轉載《河北學刊》2003年冬~2004年春季號,3萬字。

71.法國漢學研究的新視點,3萬字,《漢學研究》第10期。

72.法國遣使會士古伯察的中國行記,香港《九州學刊》第1415期。

73.蓬勃發展的中外關係史研究,載《中外關係史論叢》第7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4萬字。

741719世紀西方人視野中的澳門與廣州,《1618世紀的中西關係與澳門》,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1.5萬字。

75.法國入華耶穌會士羅曆山對東京王國的研究,《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2004年社科出版社版。1萬字。

76.法國入華耶穌會士羅曆山對東京王國的研究,1.8萬字,載《炎黃文化》2004年。

77.清代西人視野中的廣州與澳門,1.5萬字,載澳門《文化雜誌》,2004年秋季號。

78.《傳教士與遠征軍,法國傳教士艾嘉略第2次鴉片戰爭親歷記》,2萬字,載《海外中國學評論》第1輯,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79.《孟斗班與第2次鴉片戰爭,從新公佈的檔案文獻看英法聯軍侵華戰爭》,5萬字,載《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係史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80.《試論法蘭西學院的漢學講座》,載《多元視野下的中國》,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

81.《千年寧波港,榮辱伴中華,西方人視野中的寧波》,載《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3.5萬字,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82.《法國入華耶穌會士羅歷山及其對“東京”的研究》,1.8萬字,載《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83.《西方人視野中的喀什》,載《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4.《西方人對中國開封猶太人的調查始末》,載《河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3萬字。

85.《遠航600載,環球共注目,法國漢學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研究》,1.8萬字,澳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86.《孟斗班與第2次鴉片戰爭,新公佈的檔案文獻揭露英軍焚燒圓明園之真相》,1.5萬字,《學術月刊》2006年第1期。

87.《試論遣使會傳教士的在華活動》,3萬字,載《國外中國學評論》第3輯,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

88.《法國里昂商會18951897年中考察團對雲南的考察》,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89.《繼承錫文化的悠久傳統,開創錫都的光輝未來》,1.5萬字,載《錫文化論文集》,个舊市委宣傳部、雲南社科院2005年。

90.《伯希和西域探險團對庫車地區的考察及其所獲漢文文書》,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91.《用世界的目光看清史》,載《清史譯叢》第2輯,1.5萬字。

92.《試論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在華活動》,3萬字,載《東方與西方》,香港大學中文學院,2009年版。

93.《從英國傳教士韋廉臣夫人的遊記看19世紀下半葉的煙臺與山東半島》,1.5萬字,載《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4.《從方濟各•沙勿略客死上川到耶穌會士大舉入華》,3萬字,《新視野下的中外關係史》,2010年。

95.《從基督宗教的第3次入華高潮到西方早期中國觀的形成》,載《海外中國學評論》第4輯。

96.《絲路花絮落魯東》,6千字,為劉鳳鳴《山東半島與海上絲綢之路》所寫的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7.《探索中西關係源頭,譜寫絲路文化新章》,為丘進《中國與羅馬》所寫的序。



 

搭中法文化交流之虹橋

涉中外關係史之學海

——我的治學之道

 

耿昇

 

我於194412月,生於當時的革命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政府和軍區司令部的所在地河北省阜平縣。雖然父親早年就參加了革命工作,但我始終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在河北阜平中學求學之後,於1968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法文系。1969年畢業後,到中國人民解放軍4582部隊“接受工農兵再教育”。19791980年間,本人被分配到外交部任法文翻譯。但讀書始終是自己的最大愛好,終生難以改變。由於偶然的機遇,我於1981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法國漢學的研究與翻譯工作。我真正的人生,似乎正是從此而開始,有了自己熱愛的職業,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在此後的30多年間,自己鍥而不捨,從一個完全不懂歷史學的門外漢,也算登堂入室了,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從1980年到2013年,本人共出版譯著6066冊,論著1部,論文和介紹評論文近120篇,譯文近200篇。最重要的是,這些譯著與譯文,都是從法國漢學界最重要、最著名和中國學術界最需要的學術名著中,擇其精華而翻譯的。它們的學術價值很高,翻譯難度也不可小覷,其“生命力”也較強。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本人的譯著頗受學術界歡迎,出版不算太難,而且被反復重版,多部譯著現已出版多達5個版本。

由於自己在這方面作出的成績,法國政府于1995年向本人頒發了文學藝術勳章,並由當時的法國駐華大使親自頒獎。本人先後擔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秘書長、副會長和會長,共任會長312年。我還先後當選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中國蒙古史學會和中國海交史學會理事,本人還先後受聘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泉州海交史博物館的兼職教授或研究員,也曾無數次應邀出國和特別是赴法國從事學術訪問。在國內,本人曾積極組織過數十次國內和國際學術討論會,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好評。

在學術翻譯和研究中,本人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四大學科領域:西域史(多領域)、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入華傳教士為主)、絲綢之路(西北、西南與海上絲路史)、法國漢學史,而且在每個學科領域中都有不少成果問世。這些領域基本上都屬於中西交通史或中外關係史。

 

一、在絲綢之路研究領域的工作

 

“絲綢之路”研究,早已經成為一門國際顯學。法國漢學界以及法國的整個東方學界,始終在這一領域中佔據優勢地位。

在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領域中,我共翻譯出版了4部法文著作的漢譯本。這是本人30多年來一直酷愛的一個領域,故而成果也稱得起豐碩。法國國立科研中心喜馬拉雅研究中心的原研究員布林努瓦(Lucette Boul-nois19312010)夫人是法國研究絲綢之路的代表人物。她於1963年推出一部《絲綢之路》的論著。這是法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首部從事純學術研究的《絲綢之路》。筆者本人的中譯本《絲綢之路》(20萬字),於1983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社2001、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先後再版。布林努瓦夫人于2001年又推出了一部同類新作《絲綢之路兩千年》(40萬字),譯者于3年前就已經譯好,雲南人民出版社將於2014年春季出版。伊朗裔法國學者阿里·瑪札海里(Aly Mazahéri19141991)於1983年推出了一部《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44萬字)。筆者的中譯本於1993年由中華書局初版,1995年再版,新疆人民出版社於2007年和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3年分別重版。法國學者于格夫婦(Francors-BernardHuygheEdithHuyghe)於1993年推出了一部《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32萬字)。筆者的中譯本於2007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3年再版。這批譯著的出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對絲綢之路的科研工作,它們都受到了歡迎與好評。

 

二、關於西域史研究

 

“西域史”只是一個統稱的學科,它囊括了許多分支。譯者于其各個分支中,均有不少譯著問世,作出過自己的貢獻。

1.西域文明史領域

西域文明史是法國漢學界和東方學界的一大強項,也是我多年來一直關注的一大領域。我在此領域中共出版過8部譯著。

法國東方學家戈岱司(George Coedès18861969年)是法國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院士,曾任法國亞細亞學會會長,以中亞和東南亞史的研究而著名。他於1910年便從公元前4世紀—公元14世紀期間的希臘拉丁作家們的94部著作中,輯錄了有關遠東(特別是賽里斯國,即絲綢之國中國)的文獻。這是一部從事科研的基礎著作。雖然尋章摘句,但仍不失其很高的學術價值。筆者的中譯本《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12萬字)於198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再版。中國藏學出版社將於2014年再版。此書的一部姊妹篇,即法國著名東方學家費琅(Gabriel-Ferrand)於19131914年間,從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於818世紀的近百部著作中,輯錄了兩卷本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錄》(59萬字)。此書的部分內容實際上也部分地涉及南海。筆者與穆根來合譯的中譯本,於198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再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再版。法國國立科研中心研究員和盧浮學院教授魯保羅(Jean-Paul Roux)於1997年出版了一部《西域文明史》(49萬字)。它是一部綜合論述西域文明的史著,在國際學術界的名聲甚佳。筆者的中譯本於2006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人民出版社聯盟於2012年出版,中國藏學出版社將於2014年再版。阿拉伯人馬蘇第(Masudi)於9世紀左右,出版過一部《黃金草原》,它是中世紀的一部中亞通史,其中有許多內容涉及整個中亞以及與中國有關的西域地區。全書總共6卷。筆者翻譯了其中12卷,於1998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72萬字),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再版。此外,譯者30年來翻譯的有關西域歷史文化的近50篇論文,已經結集為《法國西域史學精萃》(89萬字),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於2011年分3卷出版。

對於伯希和有關西域科考成果及其研究成果,譯者經過多年的奮鬥,已有多部譯著問世。伯希和19071908年間在敦煌石窟的考察成果——《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法國於20世紀80年代先後分6卷出版。由於法文版出版的時間拖得很久,所以筆者與唐健賓老師的中譯本(15卷)於1993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計36萬字,其全本於2007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56.8萬字)。伯希和西域探險期間的私人筆記,法國一直未刊佈。筆者搜集了法國當時已公佈的某些伯希和探險團的筆記、書信和日記片斷,翻譯後結集為《伯希和西域探險記》(38萬字)於2001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聯盟於2012年再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再版。《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70萬字),筆者于2011年訪法時購得此書,翻譯後將于2014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伯希和的遺作,也是他這次探險科考的成果《唐代吐魯番的道路》(20萬字),法國於2002年才作為其遺作之一而出版,筆者的譯本將於2014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伯希和的遺著之一,記述額魯特民族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回歸祖國的《卡爾梅克史評注》(20萬字),法國於1960年出版,筆者的譯本于199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14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再版。此外,伯希和西域探險時發掘過的都勒都爾—阿乎爾和蘇巴什、圖木舒克等遺址的考古報告,洋洋200余萬字,筆者也正在翻譯過程中。

2.吐魯番學研究領域

除了上文提到的伯希和的遺作《唐代吐魯番的道路》的中譯本之外,筆者還翻譯了原法國國立科研中心的研究員莫尼克·瑪雅爾(Monique Maillard19392010)的《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23萬字)。筆者的中譯本於1994年由中華書局初版,於2003年再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2年和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分別再版。

3.突厥學領域

在法國東方學界,曾出現過多位世界級的突厥學名家和名著,如儒蓮、德尼、伯希和等人及其著作。當代法國的最著名突厥學家是路易·巴贊(Louis Bazin19202005)、哈密屯(James Hamilton19212004)和吉羅(René Giraua19061968)。為了向中國學術界介紹他們的科研成果,筆者也翻譯了他們3人每人一部突厥學代表作。路易·巴贊是法國著名突厥學家讓·德尼(Jean Denys)的出藍弟子,巴贊先生最重要的突厥學著作,是他的國家級博士論文《古代突厥社會中的紀年體系》,這是他於1972122日在巴黎第三大學通過的國家級博士論文《古代和中世紀的突厥曆法研究》,是當代國際突厥學界的一部重頭著作和代表作。筆者的漢譯本《突厥曆法研究》(57萬字)於199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再版。當代法國另一位突厥學(主要是對我國維吾爾民族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原法國國立科研中心研究員哈密屯教授。他的突厥學代表作是1955年由巴黎大學出版社出版並於1988年再版的其博士論文《五代回鶻史》、1971年出版的《敦煌回鶻文寫本善惡兩王子的佛教故事》、1986年出版的《910世紀敦煌回鶻文獻彙編》、1990年與辛姆斯—威廉姆斯連袂編譯出版的《910世紀的突厥—粟特文獻彙編》。筆者翻譯哈密屯教授的《五代回鶻史》(20萬字)於1986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再版。《五代回鶻史》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考據派力作。法國早期的突厥學家吉羅(René Giraud19061962年),曾長期在土耳其工作,歸國後又任斯特拉斯堡大學突厥學研究所的所長。吉羅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在喀什噶里的《突厥語大辭典》尚未被發現的時代,便於1960年和1961年分別出版了《天突厥汗國史—骨咄祿、默啜和毗伽可汗執政時期》(筆者曾把它譯為《東突厥汗國碑銘考釋》)和《巴顏楚克圖碑校勘本》兩部書,它們成了研究鄂爾渾碑銘和漠北突厥史的基礎著作。筆者翻譯的其《東突厥汗國碑銘考釋》(20萬字)一書,於1984年由新疆社會科學院出版,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再版。

4.蒙古史領域

特別是西蒙古史,也是大西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30年來始終關注這一領域。我的譯著成果,除了上文提到的伯希和遺作《卡爾梅克史評注》之外,還有伯希和的大弟子韓百詩(Louis Hambis19061978)利用伯希和生前的資料,而譯注的方濟各會士柏朗嘉賓(Jean de PlanCarpin11821252)於12451247年出使蒙古的旅行報告《柏朗嘉賓蒙古行記》。筆者對本書的中譯本《柏朗嘉賓蒙古行紀》(20萬字)於200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於2013年再版。筆者還根據法文譯本,而翻譯出版了德國著名蒙古學家海西希(Welther Hessig19132003)的《蒙古的宗教》一書(與意大利藏學家圖齊的《西藏的宗教》合訂為一冊,44萬字),於1989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再版。法國遣使會傳教士古伯察的《韃靼西藏旅行記》中,一大部分涉及蒙古地區和蒙古史。筆者將于下文再論述到的其《韃靼西藏旅行記》(55萬字)於1991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初版(2006年和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再版)。此外,筆者已經翻譯了多年,卻一直未完成的法國著名西域史學家魯保羅(Jean-Paul)的《蒙古帝國史》,也有望在近年內完成出版。

 

三、對敦煌學與藏學領域的關注

 

1.敦煌學是法國漢學界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和成果豐碩的一個學科,也是筆者多年來潑灑心血最多的領域

到現在為止,筆者共翻譯出版了法國漢學界的敦煌學著作8部。筆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調入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時,便著手翻譯了15篇法國學者的敦煌學論文。在已故的敦煌研究院老院長段文傑先生幫助下,由敦煌研究院作為《敦煌譯叢》(19萬字)第1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在中央民族大學王堯先生的幫助下,筆者翻譯了法國20世紀下半葉的漢學大師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年)教授的《吐蕃僧諍記》(42萬字),並於1985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由臺灣千華圖書公司,2001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由中國書店,2013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分別再版。戴密微是法國當代最具權威的漢學家,也是沙畹大師的最後一位弟子,長期主持法蘭西學院的漢學講座。《吐蕃僧諍記》的法文版於1952年出版,被收入到了《漢學研究所文庫》。書中主要是利用敦煌文書P.4646號《頓悟大乘正理決》,結合其他敦煌和西域出土的漢文文獻、漢文典籍、佛典文獻、民族文字的文書,深入研究了唐蕃關係史、禪宗入藏史、西域史、佛教史、吐蕃與西域以及印度文化地區關係等方面的歷史。《頓悟大乘正理決》是8世紀時,在當時的吐蕃贊普墀松德贊主持下,由唐朝和尚摩訶衍(大乘和尚)與印度高僧蓮華戒,就“禪”的問題而展開的一場僧諍(結集)。謝和耐教授盛讚此書的“每一條注釋都堪稱百科全書的一大條目”。此書的漢譯本出了那麼多版次,足見其重要性。法國漢學大師謝和耐(Jacques Gernet1921—)是法國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院士,法蘭西學院名譽教授。他的學術領域涉及中國上古史、敦煌學、佛教、天主教入華史、中國思想史諸領域。他的博士論文《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的法文版,於1956年在當時尚設在西貢的法蘭西遠東學院出版。此書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寺院經濟的代表作。由於書中大量使用了敦煌文書(謝和耐教授于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曾受戴密微委託,為伯希和敦煌漢文寫本編目,並且編好了第1卷,第20012500號),所以它也是一部敦煌學代表作。筆者的中譯本《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35萬字)於1987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臺灣千華書局於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4年、中國書店2010年、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先後再版。1993年,筆者又選譯近30篇法國學者的敦煌學論文,結集為《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由中華書局出版。2011年,筆者又精選了法國學者的敦煌學論文45篇,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分3卷本出版,即《法國敦煌學精萃》(81萬字)。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敦煌學早已成為一門國際顯學,而法國在該學科中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中國學術界急需瞭解法國學者的科研成果。本人的譯著,還是有很高參考價值的。

2.由於筆者本人也是西藏文化的愛好者和西藏文明的崇拜者,故而在這30多年間,在藏學方面花費的心血頗多

藏學是國際學術界的一門顯學,法國在國際藏學界中,始終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到目前為止,筆者已翻譯出版了法文藏學著作17部。法國的藏學研究,早期是由西方赴藏旅行家們完成的,其後又以敦煌藏文寫本為基礎而展開的。在有關法國入藏旅行家的著作中,主要有法國1920世紀的“女英雄”大衛—妮爾的《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24萬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東方出版社2001年、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中國書店2010年、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先後再版。古伯察著的《韃靼—西藏旅行記》(55萬字)是他們18441847年間從內蒙到西藏這一段的旅行經歷。這是一部經典之作,它不但被譯成了西方幾乎所有語種文字的版本,而且還有無數重版本。本人的漢譯本首先於1991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初版,然後又分別於2006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於2010年再版。法國遣使會檔案館的檔案員雅克玲·泰夫奈(JacquelineThev-enet)是一個古伯察迷,她於1992年出版了古伯察從蒙古地區發出的一批書信,取名為《誰還想著韃靼地區?》。她于1989年出版古伯察生平小傳《西來的喇嘛》(17萬字),由譯者翻譯成漢文,於2003年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社出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再版。此二書至今成了國內研究古伯察神父事蹟的基本著作。瑞士學者米歇爾·泰勒(Michel Teylor)的法文版《發現西藏》發表於1995年。筆者的漢譯本《發現西藏》(21萬字)1999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後又於2004年和2013年再版,中國書店曾於2010年再版。在法國學術界的藏學研究中,筆者特別重視法蘭西學院原教授和榮譽教授石泰安(R.A.Stein19111999年)。譯者先後共翻譯了石泰安教授的3部經典性藏學著作:《西藏史詩與說唱藝人的研究》、《西藏的文明》、《漢藏走廊古部族》。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研究,也是法國藏學界的一大熱點。法國高等實驗學院的麥加唐納(Ariane Macdonald1938—,她離婚後又改名Ariane Spanien)於1970年在《拉露紀念文集》中發表了一篇長文《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考釋》(26萬字)。這是作者對伯希和敦煌藏文寫本Pt.12861287103810471290號的研究和考釋。此文超越了歷史的範疇,它對吐蕃前佛教時代的巫教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她認為“祖拉”是吐蕃前佛教時代的王家宗教,受漢族觀念影響很大。筆者的漢譯本於1991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後於2011年再版,中國書店2010年、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再版。它至今仍是研究敦煌藏文寫本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西藏的金礦與銀幣》是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員布林努瓦夫人的一部名著,於1983年由國立科研中心出版社出版。作者于其書中論述了西藏白銀與黃金的採掘、銀幣的製作與交易、彼得大帝掠奪葉兒羌黃金諸問題。這是法國藏學界罕見的一部經濟史著作。筆者的漢譯本《西藏的金礦與銀幣》(28萬字)由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2014年再版。在藏學研究中,藏傳佛教,甚至還包括西藏苯教和其他民間宗教,始終為其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筆者特別重視的一個主題。因為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宗教,才最集中體現了其文化。筆者在這方面,共翻譯3種代表作,有兩種還是根據法譯本而翻譯的意大利藏學家與英國藏學家們的著作。它們分別是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Giuseppe Tucci18941984年)的《西藏宗教》、英國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John Blofeld)的《西藏佛教密宗》和法國學者羅伯爾·薩耶(Robert Sailley)的《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此外,筆者30多年來翻譯的近60篇法國藏學譯文,也已經結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於2011年分4卷本出版(129萬字)。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20世紀80年代組織了一套《國外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譯叢》,其中《國外敦煌吐蕃文書研究選譯》共30萬字,筆者共翻譯20余萬字,由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筆者的這批藏學譯著的出版,應該是為促進我國藏學研究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四、對中西文化交流史與法國漢學史的追蹤

 

130年來,我一直在追蹤、翻譯和研究法國漢學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領域的論著

到目前為止,筆者共翻譯出版15部本學科的法文論著,而且是反復再版,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首先是謝和耐教授的《中國與基督教》,其法文版於1982年在巴黎出版。譯者的中譯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26萬字),後經增補了謝和耐教授有關此項內容的論文15萬字,由同一出版社於2003年再版,2013年由商務印書館再版。這是謝和耐教授為紀念利瑪竇入華400周年(15821982)而撰寫的一部扛鼎之作,其基本中文資料是明末由徐昌治等人所撰《破邪集》。其基本觀點是中西方在明末清初時可以交流,天主教也可以在中國傳播,但中國永遠會固守自己的傳統。法國原入華耶穌會士、震旦大學教授和返法後任耶穌會檔案館檔案員的榮振華(Joseph Dehergne19031990年)神父,于1973年在羅馬和巴黎出版了《15521800年入華耶穌會士列傳》,筆者的中譯本於199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卷本(70萬字)。2010年,筆者將《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入華遣使會傳教士列傳》和《入華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列傳》三傳合一,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成了長達130余萬字的一部巨著。早在1993年,筆者便把自己有關入華耶穌會士的15篇譯文結集出版《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23萬字),由巴蜀書社出版。其主要內容是有關中學西漸問題的。此後,筆者一口氣翻譯了3部以入華耶穌會士為主線條的有關中學西漸的法文著作:陳豔霞《華樂西傳法蘭西》(17萬字),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2013年再版;安田朴《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65萬字),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2013年再版;畢諾《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57萬字),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2013年再版。這幾本譯著形成了國內研究中學西漸問題的一套寶貴資料。筆者本來還有類似的幾部法文著作要翻譯,可惜由於太忙而暫時尚未完成。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沙百里(Jean Charbonnier1932—)的《中國基督徒史》(35萬字)於1992年在巴黎出版。筆者與鄭德弟的合譯本於199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大凡研究中國基督宗教史,大都是著眼于其傳播史,或者是中西兩種文化的衝撞史。但沙百里神父的此著,卻是把重點放在了由中國人自己參與的歷史上,闡述他們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與的解讀。因其著眼點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故而有許多觀點難以為中國大陸學者接受,故而該譯本有刪節。有鑑於此,臺灣光啟出版社於2005年經補齊全文之後出版了完整的譯本。入華傳教士中有一批畫家,他們將西洋畫的畫技傳入中國。這類“西洋畫”也引起了清朝皇帝們的興趣,傳教士們被留在宮中充作御用洋畫家。法國學者伯德萊(Miches Beurdeley)於1997年在巴黎出版的《18世紀的入華耶穌會士畫家》一書,主要是研究郎士寧、王致誠、艾啟蒙、蔣友仁和德里格等曾在大清皇宮中工作過的傳教士畫家。筆者將這部圖文並茂的書譯作《清宮洋畫家》(16萬字),於2002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再版。西方發現中國,固然時間很早,但主要是從16世紀起,由在西方傳教士入華後完成的,中國由此才被西方所熟知。法國的一位自稱是“毛主義信徒”的學者雅克·布羅斯(Jacques Brosse1922—)於1981年在巴黎出版了《發現中國》(16萬字)一書。譯者于2002年在山東畫報社出版了這部以讀圖為主的著作的中譯本。這兩本譯著,連同前文提到的《發現西藏》和《西來的喇嘛》,都是當年盛行“讀圖時代”的產物。雖然它們的內容通俗、圖文並茂,但學術價值略顯遜色。法國於18世紀出版的《耶穌會士書簡集》是西方漢學界的一部奠基性著作,在國際漢學界享有很高的榮譽。大象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了筆者翻譯的這套書中的第4卷(35萬字)。入華傳教士們與中國河南開封猶太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正是通過他們的調查與報導,開封猶太人方為外界所熟知。法國前入華耶穌會士榮振華與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學院的李渡南(Donald DanielLeislie)於1984年刊佈了一批入華耶穌會士於18世紀對開封人調查成果的書簡。筆者的中譯本《中國的猶太人》(18萬字)於1992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筆者又于該書中增加了近半數篇幅(35萬字),由大象出版社出版。這兩本書已經成了研究開封猶太人的基礎著作。筆者現在正籌備再版。由於入華傳教士們與中華文化的衝突,尤其是在清季,他們與中國地方官府和儒家文化的信徒之間,爆發過許多激烈衝突,爆發了多起“教案”,也演變成了中外政府間的一場場外交交涉事件。這些資料主要是從18世紀後半葉起,由在法國里昂出版的《傳信年鑒》發表。筆者與老同學楊佩純摘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教案的資料翻譯,列入《中國教案》叢書,於200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中國教案史·法文資料選譯》(30萬字)。筆者將自己30餘年翻譯的法國漢學界有關入華耶穌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近50篇論文,結集於2011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即《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會通》(76萬字)。這批譯著填補了中國學術界在此學科中的許多空白。

2.法國漢學史,更是筆者特別關注的一個領域

筆者于1994年訪法時,與當時的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所長戴仁(Jean-pierre Drège1947—)協商,邀請各學科和各單位的漢學負責人,分頭撰寫有關的文章。回國後,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了《法國當代中國學》(49萬字),共收入50多篇論文。2010年,筆者又將自己30餘年來翻譯的有關法國漢學史的論文近70篇,結集為《法國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80.5萬字),於2010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通過這些譯文,基本上反映了法國漢學的悠久歷史和繁榮現狀。有力地扭轉了國內學術界重英美和輕法德的局面。

筆者還翻譯了法國謝和耐教授的一部他在法蘭西學院的授課講義《中國社會史》(55萬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後數次重印,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再版。

筆者30餘年來發表的有關中法文化交流史的40多篇論文,已經結集由雲南人民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書名是《中法文化交流史》(75萬字)。其中共分為5部分:法國漢學史、法國入華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法國漢學界對海上絲綢之路、西北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的研究。筆者有關法國漢學史的論文40多篇論文已經結集為《法國漢學史論》(70餘萬字),即將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主要內容涉及法國漢學史、歷代漢學家、對法國從事漢學研究的名校、名篇、名人的介紹等。無論水準高低,它們都是別人未曾作過的,必然會使中國學術界汲取新鮮營養。

 

五、我的治學路徑與治學經驗

 

書山有路,學海無涯。讀書做學問難,做翻譯更難。回首自己30多年的爬格子或“碼字”生涯,感受多多。成績固然是一筆一畫拼湊而成的,紕漏也是點點滴滴地聚攏起來的。

首先,做學問必須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抓住幾個問題,窮追不捨地探討下去,天道酬勤,必然會有成果。其次是一旦確定目標,就要不為外界所動。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固有規律,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特長,必須堅持自己認定的觀點,不能隨風倒、趕時髦、追潮流。對於自己選擇的方向,就要有點咬住青山不鬆口的精神。因為追時髦所產生的作品,往往不具有長壽力的。

讀書做學問要海納百川,胸懷寬闊,取百家之長。學問永遠是“千人糕”式的。只有從多方位和多角度地彙聚起來,再作提煉,方能形成有可能站得住腳的學問。學問是一個長期積累、去偽存真、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而不是什麼單純地“創新”。學問永遠是只有下一站,而無終點站。我自己作了那麼多有關法國漢學的研究,但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來看,它們也僅僅是滄海一粟,不過是個“開局”而已。

法國漢學的許多學科,是筆者不懂的,也是無力涉獵的。

學問首先要“學”才能去“問”為什麼。中國學人歷來主張博覽群書,讀書破萬卷。我自己讀書應該是非常多、非常廣。我本人不是歷史學科班出身,但家中藏書,在學者隊伍也應屬“最富有者”的行列。我從未計算過是否藏書有“萬卷”,但“無數卷”總是有的。養成一種讀書的愛好,能夠靜下心來讀書,才是敢於講“做學問”的前提,否則就是“頭重腳輕腹中空了”。

學問要從具體問題作起。我不反對作理論研究,但從理論到理論,沒有“資料”的理論是空洞無物的說教,甚至會誤人子弟。理論只能是從資料研究中推斷出來的,而不是刻意地去搜集某些資料專門支撐先入為主的理論框架。資料是“實踐”,理論出自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當然,對於“資料”,也有個“去偽存真”的繁雜工程去完成。

研究中外關係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必然研究中西方的文化,掌握中西方的資料,熟悉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因為同一件事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完全會使人得出大相徑庭的結論。這大概也屬於文化價值異同的取向問題了。“學貫中西”是對大學問家的盛讚,“熟悉中西”則是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學者的必備。

我已進入古稀之年,回首往事,雖然並未因碌碌無為和虛度年華而感到痛心,卻也為自己走過的許多彎路和造成的許多敗筆而抱憾終生。

 

責任編輯:尚永琪

 

原刊《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