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楊富學《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出版(附:後記)

楊富學 中古史研究資訊 2021-12-30

《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出版(附後記)

 

/  閆珠君整理

 

作者:楊富學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8-4

頁數:427

定價:118.00

裝幀:平裝

ISBN:978-7-5325-8660-8

 

內容簡介:

《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作為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文獻研究基地主任(现为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才讓教授主編《西北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84月刊行。本書作為楊富學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唐宋回鶻史研究”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敦煌民族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其出版得到了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的資助。

《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由上編《回鶻文佛教文本研究》十六章與下編《佛教與回鶻歷史文化》十三章兩部分組成,全書29章,小16開,427頁,429千字。著者為馳名中外的回鶻文研究專家楊富學先生。近三十年來,楊教授一直致力於敦煌、吐魯番、哈密、酒泉諸地出土回鶻文文獻的研究,對回鶻文佛教寫本用力尤勤。楊富學先生現為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隴東學院特聘教授、西北民族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上編:回鶻文佛教文本研究

 

第一章蘭山范氏藏敦煌本回鶻文《華嚴經》寫本殘卷研究(3)

第二章敦煌本回鶻文《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研究(32)

第三章回鶻文《陶師本生》及其特點(47)

第四章敦煌回鶻文佛教文獻及其價值(62)

第五章回鶻文《玄奘傳》及其相關問題(76)

第六章居庸關回鶻文功德記所見uday即五臺山考(83)

第七章回鶻文《五臺山贊》及相關問題(91)

第八章回鶻文《法華經》寫卷及其所見粟特因素(106)

第九章榆林窟回鶻文威武西寧王題記研究(115)

第十章敦煌莫高窟464窟回鶻文榜題研究(122)

第十一章回鶻文藏密經典所見“七寶”考(132)

第十二章回鶻文《金光明經》及其懺悔思想(140)

第十三章從《彌勒會見記》到貫雲石——古代回鶻戲劇史上的一個側面(152)

第十四章回鶻文文獻所見藏密十六佛母考(162)

第十五章敦煌本回鶻文《說心性經》為禪學原著說(175)

第十六章ThreeUighurInscriptionsQuotedfromAltunYaruqinDunhuangMogaoGrottoes464(195)

 

下編:佛教與回鶻歷史文化

 

第十七章回鶻彌勒信仰考(205)

第十八章回鶻觀音信仰考(215)

第十九章佛教與回鶻印刷術(231)

第二十章佛教與甘州回鶻之外交(251)

第二十一藏傳佛教對回鶻的影響(262)

第二十二章論裕固族藏傳佛教信仰的形成(271)

第二十三章綜論漢傳佛教對回鶻的影響(291)

第二十四章回鶻僧與《西夏文大藏經》的翻譯(314)

第二十五章佛教“四大”說對回鶻宇宙觀及醫學的影響(322)

第二十六章回鶻佛教對印度英雄史詩《羅摩衍那》的借用(333)

第二十七章論回鶻佛教與摩尼教的激蕩(344)

第二十八章突厥佛教雜考(352)

第二十九章茨默著《佛教與回鶻社會》述評(365)

 

參考文獻(372

索引(413

後記(425

 

後記

 

在才讓教授的關照與耳提面命下,本人終於定下心來對二十幾年間研究回鶻文佛教文獻的論文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今裒為一輯,命之曰《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以饗同好,庶幾可省諸位讀者搜檢之勞矣。

本人對佛教文獻感興趣,說來也是各種機緣聚合之結果。我在蘭州大學歷史系讀本科(1982~1986),在新疆大學歷史系(1986~1989)讀碩士期間,一直認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可想而知,內心對宗教是非常抵觸的。世間的變化常常出人意料,19896月碩士畢業,在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敦煌學專家段文傑先生的感召和幫助下,我如願以償到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工作。最初的目標很簡單,唯矚目於敦煌豐富的回鶻文文獻和悠久輝煌的回鶻歷史文化。然未曾料到,生活與學習環境的改變促使我很快轉變觀念,開始重新認識佛教與佛教文化,尤其是有著“半部中國藝術史”之譽的敦煌石窟藝術,而且深深愛上了敦煌佛教文化。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教,俾便對回鶻文佛教文獻進行研究,在敦煌研究院的格外關照與有意安排下,我得以於19911993年間親赴印度德里大學和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學習梵文與佛教,這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二年的留印時光,不僅學習梵文與佛教藝術,而且很幸運地受到眷顧,被選作國際佛教巡迴考察團的一員,沿著釋迦牟尼佛的足跡,從其誕生地——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到最終涅槃之所——印度北方邦拘尸那迦,八大聖地,一一巡禮,每到一處,輒舉行法會,或誦經、默坐、祈福,或聚集淨食,莊嚴法物,供養諸佛菩薩,或設齋、施食、讚歎佛德。印度之行雖僅有短短的兩年,但受益良多,與佛教結下了終生之緣。

這份殊勝的因緣,使人徒增一份宗教情懷,以和為尚,以善為求,則世間煩惱,自然消失。二十幾年心悟之,體行之,罕有不驗者,實不能不仰釋迦牟尼佛之偉岸,不能不感其恩德。

本文集收文二十九篇,均已在國內外書刊上發表過,在編排過程中,遵循如下原則進行處理:

一、所收論文均不曾在個人專著《回鶻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印度宗教文化與回鶻民間文學》(民族出版社,2007年)和個人文集《西域敦煌宗教論稿》(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西域敦煌宗教論稿續編》(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年)中收錄過。

二、論文內容一仍其舊,以呈現個人學術探索之歷程。早期習作困於資料之難求,加上見解之譾陋,為文多十分幼稚,多有疏失;後期稍有改進,但限於學力,仍有視野欠廣、分析未深、考據不精等問題存在。對其改進非一朝一夕之能事,全部予以修訂,顯然是不現實的,職是之故,我將主要工作限定於錯別字的修正和注釋體例的統一。少部分文章在發表時因篇幅所限,內容有刪節,本文集以完本為准。

三、參考文獻的編制僅限於引用過者,此乃國際學術界所遵循的通例,唯國人有所例外。孔子有言:“吾從眾。”本參考文獻從的是國際學術界之眾,而非國內之眾。國內出版的學術著作,多有不列參考文獻者,即使列出,也多具隨意性。受這一傳統影響,本人早期著作的參考文獻也是隨意羅列的,直到前幾年幸遇一國際學界同仁,當面斥責國人著作存在“欺詐行為”,我才如夢初醒。他說曾看到國內某著作所列參考文獻中有他的著作,很感興趣,欲知作者對其書的看法,結果翻閱全書,竟一無所獲,方知參考文獻有假。從本質上講,參考文獻反映的是作者的學術視野與評判尺度,通行原則是“凡引用過的必為參考文獻,凡未引用過的必不為參考文獻”,只有這樣才能反映作者的真實學術水準。我覺得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故從之。

本文集所收論文二十一章由個人獨立完成,另有八章是與同仁合力完成的,為不掠人之美,文後皆已注明,這裏再簡要羅列如下,以示尊重:

第一章《蘭山范氏藏回鶻文〈華嚴經〉寫本殘卷研究》,與新疆大學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教授合作;

第二章《敦煌本回鶻文〈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研究》,與中國國家圖書館薩仁高娃研究員合作;

第三章《回鶻文藏密經典所見“七寶”考》與第十四章《回鶻文文獻所見藏密十六佛母考》,與西華師範大學王紅梅教授合作;

第十三章《從〈彌勒會見記〉到貫雲石——古代回鶻戲劇史上的一個側面》,與西北民族大學高人雄教授合作;

第十五章《敦煌本回鶻文〈說心性經〉為禪學原著說》,與本人博士弟子張田芳合作;

第二十章《佛教與甘州回鶻之外交》,與西北民族大學趙學東教授合作;

第二十一章《論裕固族藏傳佛教信仰的形成》,與本人碩士弟子,今天的同事張海娟合作。

這裏謹對以上諸位同仁的友善、合作表示由衷的敬意。

感謝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文獻研究基地主任才讓教授,善意地將本書列入“西北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叢書”,慨然承擔本書之出版費用,書稿的完成也少不了他的督促與鼓勵。

在此請容我對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曉紅編輯致以深深的謝意,感謝她的認真、務實、細緻與謙遜,對本人提出的近乎無理的要求,她都能儘量予以滿足,使本人的校對工作在寬鬆、和諧的美妙狀態下順利完成。

同時,我還要感謝張田芳、路虹二位博士弟子,她們以極大的耐心,協力完成了對全書的認真校對,工作細緻入微,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一個頁碼之誤都能夠發現並予以修正,無異於大海撈針,足見用心何其專也。

本書索引由碩士弟子,今天的同事劉源編制而成,特志此鳴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已過太半,而學術之路或許還很漫長。夫子勖哉!以此自勉。

 

楊富學

201812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