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慶平主編《張傳璽先生紀念文集》出版
ISBN:9787101164084
出版时间:2023-12
★本书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先生的纪念文集。其中不乏史料珍贵的杰作,值得一读。
★张传玺(1927-2021)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专精于秦汉史,为翦伯赞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主编的《中国通史讲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量较大的中国通史书籍之一。“张传玺对翦老的研究,素材收集之丰富、涉猎范围之广泛、时间跨度之长久,在学术界无人出其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张传玺与他的翦伯赞研究》)
★袁行霈先生题字“缅怀秦汉史巨擘一代师表张传玺先生”,严文明、熊铁基、陈之骅、刘凤翥、楼宇烈、李伯谦、张诚等先生撰写纪念文字,王子今、李振宏、阎步克、荣新江等学者撰写学术文章。翦伯赞先生的长孙翦大畏撰文《深切怀念张传玺先生》,文中写道“谢谢他三十年来为我祖父伯赞先生所作的工作,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
内容简介
《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专题”部分,收录北京大学新闻网关于座谈会的新闻报道和各位与会者经充实完善后的精彩发言,后者按发言时间先后排序。二是“追思”部分,收录回忆先生生平事迹、与先生交往故事的纪念性文章,按作者年龄排序。三是“治学”部分,收录评价先生学术成果、学术成就或与先生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按作者年龄排序。
作者简介
主编:岳庆平(张传玺先生研究生弟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共中央统战部机关党委原常委)
作者: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陈之骅(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李振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
目 录
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
前 言
岳庆平
2021年2月27日,我的研究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张传玺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哲人其萎,风范永存。为了深切缅怀先生的道德文章,继承发扬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学术成就,我们研究生弟子们拟编辑出版《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因我是先生的研究生弟子中的“大师兄”和毕业后唯一留在历史学系任教者,所以由我牵头成立了《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并得到先生的家人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默契协助与配合。编辑委员会邀请先生的生前友好、同事、同道、家人、亲沾先生教泽的学生等惠赐佳作,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这本纪念文集。
本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专题”部分,收录北京大学新闻网关于座谈会的新闻报道和各位与会者经充实完善后的精彩发言,后者按发言时间先后排序。二是“追思”部分,收录回忆先生生平事迹、与先生交往故事的纪念性文章,按作者年龄排序。三是“治学”部分,收录评价先生学术成果、学术成就或与先生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按作者年龄排序。
本书需要说明的以下六点,充分体现了各方面对先生道德文章的极高评价和对先生纪念活动的高度重视:一是本书收录的对先生的回忆和学术的评述提供了以往不为人知的珍贵资料,本书收录的学术论文涉及史学的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二是2022年2月27日,“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时,正值新冠疫情严格防控时期,所以我们根据北京大学要求,将座谈会线下嘉宾控制在40人以内。当时我们邀请的线下嘉宾,除了88岁的郝斌老校长因临时身体不适,孙庆伟副校长因临时有重要会议而请假外,其他被邀请的嘉宾都参加了。三是我在“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总结时,希望各位发言者把自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发言加以充实完善,最后统一汇总到我这里。后来每位发言者都认真地充实完善了自己的发言,有的还扩充为有规范注释的学术论文。四是我分别到《中华文明史》其他三位主编(先生是多次获大奖的《中华文明史》四位主编之一)家中,当面为《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约稿后,严文明先生和楼宇烈先生很快就撰稿完毕,打电话让我到家里去取。袁行霈先生因身体极度虚弱而无法撰稿,但还是为先生题写了毛笔字“缅怀秦汉史巨擘一代师表张传玺先生”,也打电话让我到家里去取。五是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接受我的多次诚恳邀请,百忙中抽空亲自参加“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并情真意切地发言,这在北京大学是非常罕见的。六是北京大学新闻网在主页显要位置大篇幅报道了“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这在北京大学也是非常罕见的。
本书顺利出版,承蒙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先生的家人和所收文章作者鼎力支持,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