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丨国新办举行防范化解灾害风险 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5月7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森林消防局副局长、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介绍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到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先生,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先生,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先生,森林消防局副局长、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先生,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周学文先生作介绍。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徐想 摄)

周学文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感谢大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

组建应急管理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能,主管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管,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管理近20万名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三年来,应急管理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洪涝、台风、堰塞湖和森林火灾等一系列灾害防范应对中,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新部门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不断得到彰显。据统计,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倒塌房屋数量、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2018—2020年的三年均值比2015—2017年的三年均值,分别降低了36.6%、63.7%、31.3%,特别是2020年面对大疫大汛双重考验,成功战胜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历史最低。三年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组建应急管理部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三年来,我们坚持边组建边应急、边磨合边提升,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综合统筹作用发挥。充分发挥国家减灾委等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专业优势,衔接好“防”与“救”的责任链条。3年来累计启动国家应急响应170余次,各部门协同高效应对机制逐步完善。

二是突出自然灾害应对准备。建立部领导带班的365天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节假日和重点时段每日调度会商,时刻保持应急状态。针对巨灾应对现场“断、乱、慢”等突出问题,逐一完善力量、物资、通信、交通等应对方案,并通过不断拉练、演练完善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

三是突出风险隐患防范应对。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掌握重大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加强源头治理。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提前部署、力量预置,实行扁平化指挥、前后方对接,成功应对了超强台风“山竹”、“利奇马”和2020年严重洪涝灾害等多起重特大灾害。

四是突出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加快主力军和国家队建设,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升级,加强装备配备,承担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救援任务,转隶以来累计营救和疏散遇险群众145万余人。加快骨干力量建设,补齐专业队伍短板,新组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461支,地质、山岳、水域等救援队伍27支。加快辅助力量建设,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通过举办全国技能竞赛、组织联演联训等,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备案1775支、62万余人。加快协同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应急队伍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统一保障。

五是突出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立法工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建立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整合相关数据形成应急管理“一张图”,实时掌握情况,科学指挥决策。组织全国80多万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报送,做到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今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国家减灾委提前作出安排部署,指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和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全力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提供有力安全保障。谢谢。

邢慧娜:

感谢周学文副部长。下面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知道去年汛期我国南方多地发生了较重的洪涝灾害,而当前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也已经入汛了。请问今年的防汛形势如何,应急管理部将如何防范应对?谢谢。

周学文

谢谢你的问题。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汛期我们国家的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的天气事件偏多,夏季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黄河上中游、海河流域的局部、松花江流域,加上南方的珠江流域的东部可能有比较重的汛情;新疆大部、长江中游降水可能偏少,容易出现阶段性的旱情;全年登陆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多。

针对这样的气候预测,今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汛救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工作。国家防办、应急部将强化六个重点环节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是强化防汛抗旱责任落实。我们主要是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压实重点防洪工程各项防汛责任。针对今年市、县、乡级政府集中换届,加大对各级责任人特别是新上任责任人的培训力度,明确职责任务,让他们熟悉方案预案,吃透薄弱环节,提升防汛决策指挥的水平和风险防控处置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要强化隐患排查整改。去年我们国家很多省份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水毁工程和设施修复任务比较重,我们要督促各地全面排查安全度汛的风险和隐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时限。汛前难以完成整改的,要落实安全度汛具体措施。

第三个环节是强化方案预案修订。针对防汛抗旱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方案预案,优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有效形成工作合力。刚才我讲了,气候预测,北方一些河流可能发生较重的汛情,一些江河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相关的方案预案缺乏实战检验,我们要加强应对演练,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这些方案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个环节是强化群众转移避险。洪水来临前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是有效减轻人员伤亡的关键性措施。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导致的人员伤亡占比高,洪涝灾害中人员伤亡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山洪灾害导致的。所以,国家防办在调研基础上,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强降雨期间山丘区人员转移避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转移避险工作中的五个环节,也就是“转移谁”“何时转”“谁组织”“怎么转”“转移人员管理”这五个关键环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我们要督促各地进一步抓好落实。

第五个环节是要强化灾害防范应对。我们要会同水利、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密切监视汛情、旱情、风情、险情和灾情的发展变化,强化联合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加强堤坝巡查防守,预置抢险队伍和物资,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第六个环节是强化抢险救援救灾。应急管理部加强了部级层面、地方层面与各类抢险救援队伍的对接,专门部署地方防指完善抢险救援对接机制。根据汛情发展,将前置布防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等应急救援力量,确保突发险情灾情时能够快速响应、及时到位、高效救援,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做好救灾救助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能否介绍一下应急管理领域的职业保障体系和荣誉制度建设情况?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徐想 摄)

琼色

感谢你的关心和关注。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依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及相关政策法规,我们积极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加快推动出台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特别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职业保障和荣誉体系的相关政策,不断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进一步激励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消防救援指战员许党报国、献身使命。目前,我们已经会同人社部印发《应急管理系统奖励暂行规定》,经批准设立了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一级英模、二级英模和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等表彰奖励项目,建立了干部光荣退休制度。去年先后组织了“全国119消防奖”“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等评选表彰活动,计划今年开展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三年来,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就有65个集体和75名个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有503个集体、14500余名个人荣获三等功以上的奖励,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的职业尊崇不断提升。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当前全国各地正陆续进入汛期,地质灾害的风险越来越高,特别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性强、造成的破坏性很大,今年应急管理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谢谢。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徐想 摄)

闵宜仁:

根据专家预测,2021年地质灾害总体趋势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汛期,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高发易发。针对这种形势,应急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和气象局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综合“防”,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应急部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排查巡查、预测预警、转移避险等薄弱环节,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落实责任,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月8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部署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月15日国家防总召开了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力做好各项备汛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二是强化隐患排查,确保风险管控有效。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充分运用遥感、物探和山地工程等手段,全力抓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成灾规律、隐患早期识别和精准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三是强化会商监测,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到位。汛期,应急部将严密监视雨情、汛情、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尤其是遇有台风、强降雨时,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会商,滚动预测预报,及时部署应对措施,突出做好重点地区、重要时段的监测预警工作,构建起 “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格局。

四是强化科学避灾,确保安全转移避险。继续坚持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原则,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突出抓好应急转移避险工作,特别是加大对交通沿线、风景旅游区、工矿企业等重点区域和部位的精细化防范工作,在强降雨等特殊时段提前采取交通管制、限制分流、关闭景区、停工避险、专人盯守等措施。谢谢大家。


海报新闻记者

要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好全民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十分重要。请问应急管理部在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公民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方面有哪些举措?明天就是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宣传周有哪些部署和安排?谢谢。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徐想 摄)

申展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所以在我们国家,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重要。应急管理部在这方面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一是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应急科普体验馆、科普宣教基地等渠道,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和灾害防范应对技能。

二是依靠人民群众来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夯实群防群治的社会根基。在灾害防范应对中,我们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共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目前全国灾害信息员有80多万,这些灾害信息员在灾害防范应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在湖北恩施有一个叫马者村的地方发生了山体滑坡,而且这次滑坡是当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滑坡,但是没有一个人伤亡。就是这个村子里的灾害信息员发现险情,并且第一时间报告,附近的村民及时接到预警,安全有序撤离,所以一个灾害信息员救了一个村子的人。

三是强化灾害应急准备,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且编制通俗易懂的应急指南,方便群众使用。鼓励各单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逃生避险的设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指导各地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设施,建成一批避难场所。还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人民群众防灾避险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技能。

四是提升基层减灾能力,打牢防灾减灾基层的基础。在偏远地区,我们利用互联网、应急广播、大喇叭等手段,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工作。再就是提高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培育和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应急力量有1700多支,应急志愿者有60多万人。

刚才记者朋友也讲到了,5月8日-14日是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这里我也介绍几项具体的工作安排:一是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今年重点普及洪涝、台风、地震、森林草原火灾这些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二是聚焦城乡社区、学校、医院、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还有建筑工地、旅游景区、机场码头、城镇燃气、地下管网这些重要工程设施,进行风险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三是组织开展包括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人员疏散和搜救,还有伤员救助等内容的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能力。前不久,国家防总和广东省防指联合开展了北江流域防汛抢险的综合演练,近期应急管理部和四川省政府还将联合开展“应急使命·2021”演习。

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共同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今年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如何?有哪些应对举措?“五一”过后,夏天越来越近了,这是否意味着森林草原防火压力会大大减轻?谢谢。

△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徐想 摄)

彭小国:

关于今年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形势,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综合研判认为,今年的气候年景总体偏差,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叠加,加之潜在风险不断增多,火险形势严峻复杂,不排除极端条件下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可能。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全国高度危险森林火险等级的天数为116天,占四个月总天数的97.5%,而去年同期的总天数是104天,2019年的总天数为84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年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针对上述形势,国家森防指、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提早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底线思维,压实属地责任,立足复杂极端情况抓好各项防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今年1-4月份,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466起,初步统计,受害森林面积约2272公顷,与2020年同期相比,火灾次数降幅为32.1%,受害面积降幅为58.6%;与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火灾次数降幅为71.8%,受害面积降幅为63.5%。草原火灾的次数、受害面积与近五年的均值相比,也都有大幅的下降。

“五一”之后,全国有10个省份结束了春季防火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防控压力就会大大缓解,一些重点地区不仅不能松懈,还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抓好防范。特别是进入5月份,我们压力最大的北方地区火灾防控形势日趋严峻,而西南部分地区火险形势持续居高,呈现出南北重叠的特点。夏季以后,东北、内蒙古原始林区进入雷击火活跃期,从规律上讲存在多点同时暴发的可能,而秋冬季,华北、南方林区预测干旱少雨,高火险等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容不得半点大意。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深入抓好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集中整治重点隐患,强化火情早期处理,严密组织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全力把灾害风险化解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二是推进标本兼治。从完善政策机制、规划项目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等方面入手,大力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现代化水平。目前正着手研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和相关标准体系的编制修订,标本兼治推动防灭火工作提档升级。

三是加快补齐短板。指导各地不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林缘居民区、油(气)站、化工厂等重要目标周围的防火隔离带、消防管道等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网格化防控格局;持续抓好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航空消防力量建设,并强化空地一体、协同作战的战法创新与运用。

四是抓实扑救准备。4月份,我们在统筹抓好全国面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专题就应对东北、内蒙古地区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做好冬奥赛区防灭火工作组织了任务现地对接部署,下步将跟进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并强化监测预警和动态会商研判;指导各地完善各级各类预案,强化训练演练,充分做好指挥、力量、装备“三靠前”,适时在重点敏感地区提前预置机动力量,确保遇有重大火情有效应对、高效处置。

五是守牢安全底线。在去年集中组织全国指挥员网上培训、指导各地同步开展扑火安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近期我们又组织开展了全国“扑火安全警示教育整治周”活动,举办了“森林草原防灭火业务大讲堂”,并组成“教官团”赴各省组织一线指挥员培训,推动各地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面提升各级科学组织指挥和安全扑火能力。这些工作我们将持续推进,实现工作不间断、年内全覆盖。同时,继续指导各地健全现场指挥机制,强化专业指挥,规范火场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特别在扑救行动中认真落实“火情不明先侦查、气象不利先等待、地形不利先规避”的原则,坚决守牢安全底线。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建设,请问应急管理部应急物资保障建设情况如何?谢谢。

周学文

应急管理部成立三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底线思维,立足防范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统筹推进应急物资的保障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第一,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布局逐步优化。过去,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全国只有57个,现在已经增加到了113个,存放中央应急物资的省份已经做到了全覆盖,也就是31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进一步优化了中央应急物资的储备布局。

第二,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品种不断丰富。储备品种从过去的124种增加到现在的165种,新增采购了家庭应急包、冲锋舟、隔离带挖掘机、侦察无人机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央应急物资品种。

第三,中央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大幅增加。去年,我们落实了28.58亿元的中央应急物资增储,中央应急物资储备规模从过去的16亿增加到现在的44.58亿,去年这一年大幅度增加,实现了历史性的增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第四,地方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我们过去全国对地方的应急物资储备是不掌握的,从去年开始开展了全国应急物资储备清查工作,全面摸清了各级应急物资家底,全国各省、市、县不断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储备了大量的地方应急物资。同时,去年我们还落实了中央财政资金60亿元,专项用于去年汛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10个省份的县级及县以下的应急抢险救援装备和基层备灾点建设,主要是储备一些抢险装备和防汛救灾物资,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第五,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应急管理部开发建设了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并且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了全国各级应急物资的实时查询和在线调度,为动态掌握应急物资信息、科学快速调拨,提供了技术支撑。去年新采购的中央应急物资全部实行“一物一码”,实现了应急物资从生产、储备、调拨、发放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全程追溯。

“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部还要继续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建设,从优化布局、丰富品种、增加数量这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满足应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在各省份全覆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灾害事故高风险地区倾斜,确保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中央应急物资能够第一时间运送到灾区,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谢谢。


上游新闻记者

刚才申司长提到应急管理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在举行“应急使命·2021”演习,能否介绍一下演习的相关情况?与以往相比,这次演习有哪些特点?谢谢。

琼色:

今年防灾减灾日期间,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部署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要求全国各地围绕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广泛开展防汛、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地震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工作。为推动各地完善应急准备,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防灾减灾日前后择日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的演习。演习将模拟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通过这次演习,检视国家和地方应急资源统筹运用的效能,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抢险救援能力。与以往其他的演习活动相比,这次演习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实战性。演习按照拉动检验和实战演习两个阶段组织实施,深入贯彻“未来灾怎么救,兵就怎么练”的思想,强调依托真实的灾害环境、真实的地震灾害链,构设演习环境,开展实际拉动,力争使参演力量的实战能力得到全面磨合和提高。

二是联合性。演习确定的多种参演力量是在数个演习场地同步展开的联合行动,真实反映了抗震救灾多种力量协同配合、多个灾区统一行动的基本要求。通过演习,推动各类参演力量共训共练,做好多方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各项准备。

三是检验性。这次演习采取场景模拟与真实响应相结合、集中展示与多点呈现相结合、计划控制与随机导调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将对地方和国家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从接警响应、紧急出动、机动投送、调度指挥、随行保障等方面进行重点检验。对于相关地区的应急状态、应急能力,以及各类应急力量组织指挥、救援作业、行动协同等方面进行综合检验。

四是引领性。这次演习我们选择在四川省举行,是对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充分的肯定,也是对四川省多年来应对地震灾害实践经验的总结固化。我们通过演习,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标准,推动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规范化地震灾害应对处置的流程和标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震害防御在防灾减灾整体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震害防御情况如何,针对地震易发区和防范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谢谢。

闵宜仁: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正如你刚才讲的,建立高效科学的防震减灾体系、不断提高震害防御能力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地震灾害防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综合抗御6级地震、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这也是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也就是基本设防烈度的能力。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提升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工程标准,彰显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也为新时代震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针对地震易发区和防范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目前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是防范增量风险。对于新改扩建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程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依法提高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大检查。同时,也积极推进重大工程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化解存量风险。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及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等多项防震减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成效。如新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底,通过抗震加固、拆迁重建等方式,已完成约238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提高了全区城乡住宅抗震设防水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也在其列,对地震易发区内的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的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化品厂库等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目前在重点区域229个县(市、区)中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正向其他地区和行业全面推进,争取三年见成效,不断提高全社会抗震设防水平,着力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隐患。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我国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请问目前这支队伍的建设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将如何增强全灾种救援能力?谢谢。

琼色: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缔造的新型人民队伍,组建两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指引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建设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可喜成效,确保了新旧体制的有序衔接,各项工作平稳过渡。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制定出台了消防救援衔、人员招录、力量调动、工资待遇等26个配套政策文件,搭建起了队伍改革发展建设的“四梁八柱”;应急管理部党委坚持边转制、边建设、边应急,领导队伍圆满完成转隶移交、身份转改、职级套改、授衔换装、落编定岗等工作,指挥队伍有效应对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我们在全队伍牢固立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队根本方针,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制定实施内务条令、队列条令、处分条令、基层建设纲要等17个内部管理规章,用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我们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加快转型升级,锤炼过硬本领,提升专业能力,保持24小时驻勤备战、闻警即动、敢打必胜,始终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始终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两年多来,共接警出动343.4万余次,成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180.2万起,营救和疏散遇险群众145万余人,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重大成效初步显现,“火焰蓝”新形象深入人心。

两年多来的实践探索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发展建设的信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是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定位,持续推进“防”“救”“援”一体化建设,着力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应急救援总部和区域中心建设;二是构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力量体系,科学规划增加力量规模,优化力量布局和队伍编成,建设一批国家、区域、省域、市域机动和拳头力量,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志愿消防员;三是强化先进适用装备研发配备,围绕打赢巨灾大难加强实战实训,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四是提高应急救援社会动员能力,实行联勤联管联训联战,完善应急救援力量、装备和物资快速输送系统。通过顶层设计、重点突破、任务牵引、综合施策,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为守护民生民安、维护安全稳定作出不懈努力。同时感谢媒体记者朋友对消防工作和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的支持和帮助。谢谢。

邢慧娜:

最后一个问题。


香港中评社记者

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3次会议对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作了部署,请问应急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之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谢谢。

周学文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第3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部署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九项重点工程。应急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之一,会同其他牵头部门一起加快组织实施,在各个地区各参加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前,122个县级单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的试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就绪,计划近期全面启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调查工作,明年我们要完成普查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形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为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两年多来,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2.2万多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800多座,开工整治重点城市易涝区段1500多个,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8600多处,提升了洪水、地质灾害、台风等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

三是实施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刚才闵宜仁先生已经作了介绍,我们会同发展改革委指导督促各地区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努力把地上搞结实。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两年来全国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200多万户,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地区的农房抗震改造84万户,各类基础设施加固工作正有序推进。

四是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设立专项,出台政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重点攻关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目前,我们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信息获取、生命搜索救援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开发了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完成了战勤车辆、远程供水系统、前突应急通讯装备、抢险救援特种装备等配备,应该说应急救援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谢谢。

邢慧娜:

感谢五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大家再见。



往期推荐


就在明天!

咸宁发布警情通报!

10年数据告诉你,这事易发,我省5月是高峰期!

“五一”期间,这位应急人病逝在守护安全的岗位上



❒ 来源:国新网、应急管理部❒ 编辑:黄芷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