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内机会辣么多,为什么美国180万大陆移民回不来了?

2017-10-17 精英文摘

历史黑匣子

精英文摘

新火眼

合作请加QQ:3157986706详谈。

来源:时史洞见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鸣谢!


国内机会那么多,你为什么不回国?


每次和早年来美国上学定居的朋友聊天,我总喜欢抛出这个问题。


无一例外,他们首先会微笑一下,然后有点怅惘地回答:回不去了。在美国呆了十几二十年,接不上国内的地气了。


回不去了。这四个字,是认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其中包含多少惆怅和无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去国多年之后,祖国早已模糊成身后一张亲切又陌生的脸了,而自己,兀自在异国青山白了头。


201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华人人口已达452万,华人是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


另据统计,新移民占据了全部在美华人的七成以上。在这七成新移民中,超过六成来自中国大陆,人数超过180万。


也就是说,打开国门后,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已有180万人移居美国。


对他们来说,回国or not,似乎永远是个直逼人心的问题。



1


我也会想念中国,但总觉得很遥远


 

李言(化名)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4年随夫人来美国陪读。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如今他拥有三家超市,买了几栋房子,有了自己的私人健身教练,没事就炒炒股、健健身、钓钓鱼。虽然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平淡如水,波澜不惊,但他已经习惯了。“我的小儿子出生在这里,房子买在这里,事业在这里,美国已经是我事实上的家乡了。我也会想念中国,但总觉得很遥远。”


每年,李言都要回北京探望父母和妹妹。每次,他都惊诧于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北京东五环边上的荒地起高楼了,儿时熟悉的花鸟虫鱼市场拆迁了,邻居家原来练地摊的二毛突然开起了路虎,门口的大爷卖菜也用微信支付了,满街跑着黄的红的共享单车……


同学聚会时,彼此间的攀比让他难受。一开口就是一个项目挣几个亿,又在哪里又开了一个煤矿。当年和李言谈过恋爱的“班花”,竟然对李言淡漠如水,而对“土豪”同学暗送秋波、投怀送抱,让李言情何以堪,只能一杯杯红酒往肚里灌,直到躺在沙发上不省人事。


“我只能尽量少回国,免得心理受冲击,到时得了抑郁症就麻烦了。”李言笑着说。


另一个医生朋友林绢(化名),她对回国也有着切肤之痛。前年,她带两个儿子回国探望父母,结果一路受惊吓,孩子哭闹着回美国,她只好依了他们,假期未满,就把他们带回来了。


她和我叙述了回国的经历:在北京坐地铁,5岁的小儿子被一个小伙子拨拉出来,摔倒在地,后面的人流汹涌而上,幸好被一个老外用胳膊挡住了;杭州,儿子买了路边小摊的一只木鸡,刚走出几米,鸡就散了架,回去找摊主换,她死活不承认是她手里卖出的;长沙,打了一辆车,因为塞车,司机一路骂骂咧咧的,还摇开窗户往外吐痰,后来因为抢道,和另一个出租司机争吵起来。两人干脆把车停下,在马路中间打起架来,吓得两个小孩脸色煞白,哭喊着“我要回美国”……总之,几乎每到一处,都要碰到闹心事,这让林绢疲惫不堪。


面对孩子的抵触情绪,林绢只能告诉他们,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少,所以大家坐地铁会抢座位,开车会抢道。


可是大儿子问,纽约人也很多,为什么他们不抢,而且还把很多座位空出来?林绢顿时语塞,她无法解释,也无法辩解。“等着他们长大后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吧。我唯一能告诉他们的就是,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完美的国家和社会,never,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十一开心了“你”,却苦了祖国


上海有家私立医院本来想聘请林绢回国工作,薪水不低,但林绢思想了半天后,还是婉拒了。“不管是我和孩子,都习惯了坐地铁互相谦让,推开门后为后面的人hold door,开车要按规矩来,公共场合说话要小声。回国后一切都不一样,我们适应起来会很痛苦,或者干脆就无法适应。算了,还是留在美国吧,有时间回国看看就可以了。”林绢无奈地笑。



2


国内的诱惑太多,放老公回去离婚率高



虽然国内有诸多的不完美,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创造了很多财富神话,马云、王健林们在国际社会的阔气举动,让很多早已厌倦单调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海外游子心痒痒的,觉得国内遍地黄金。有人选择举家回国,有人选择只身回国探路。


那些热泪盈眶、纷纷踏上回国路的人们,结果怎样呢?


一个朋友的先生是学金融的,在华尔街浸泡多年,精通企业并购。后来被国内的一家投行看上了,许以副总裁的职位和高薪。他动心了,举家回国。没想到,半年后,他就出轨了,对方是一个漂亮的海归女硕士,哥大毕业。他向妻子坦陈了自己的婚外恋,要求离婚。妻子央求他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不要离婚,辞职一起回美国。但是他已经不想回头,干脆搬出去与女孩同居。妻子无奈,和他办理了离婚手续,带着两个孩子和一颗破碎的心,回到了美国,重新开始生活。几年后,她成了一家车行的经理,也找到了新的爱情。


说起当年事,朋友感慨地说:“当下中国就像一个光怪陆离的舞厅,充满各式各样的诱惑,人一进去就像穿着红舞鞋跳舞,停都停不下来。如果你是旁观者,可能会觉得他们很不正常,但身在其中的人,会觉得很过瘾,很high,舍不得停下来。”


▲在这灯红酒绿的社会,能保持本心的又有几个呢。


朋友开玩笑:如果还有谁的老公要回国,我会建议她赶紧拦住,因为国内的诱惑太多了,放老公回去,多半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一个师姐的先生也是做金融的,前几年有国内的公司想聘他回国工作,职位不错,年薪也很高,但她死活不同意,因为她看的“前车之鉴”太多了。“如果你不跟回去,这个家十有八九要散,即便你跟过去,也是看不住他的,应酬那么多,一个大活人,你还能天天跟着吗?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坚决对回国说no。”


师姐说,她来美国十几年,挺享受这种安静、简单的生活,不需要和谁攀比,钱多多花,钱少少花,自己想过什么样的日子都行。“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结果把自己的幸福给埋了。”几年过去了,她先生再也不提回国的事了,踏踏实实地工作、带孩子,慢慢地向美国爸爸看齐。


3


李开复只有一个,他的成功很难被复制



▲社会磨去了多少人的锋芒啊



我认识一个在美国读机械专业的男孩,本来在美国找个工作并不难,但是禁不住父母的苦劝,作为独生子的他乖乖回国了,到一家设计院上班。朝九晚五的生活,沉闷的工作环境,如履薄冰的同事关系,都让他感到窒息。今年夏天我们在北京见了一面,曾经喜欢穿新潮衣服的他,如今穿着一件普通T恤,背着一个黑包,发型也很温顺,说话声音低低的。曾经那个大冬天跑到阿拉斯加看极光、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不见了,转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现实生活碾压得没有精气神的准中年人,我惊呆了!


他告诉我,回国后,他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穿新潮点的衣服,同事就会在背后议论他,领导会委婉地让他换衣服;早上在办公室煮咖啡,同事就会阴阳怪气地说:哇,不愧是留过洋的,真洋气,不喝茶喝起咖啡了;每次帮后面的人扶着门,大家视而不见,鱼贯而入,把他当门童了……


“我每天都在怀念美国的日子,在那里,大家都各活各的,很尊重差异性,也不妒忌人,而且陌生人之间很友善,出去可以信任别人。”小伙子的眼里含着泪水,“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去。梦想还在我心底,别人看不出来,但我自己知道,它从来没有消失过。”


当然,也不乏一些人回国后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我有限的朋友圈里,目前没有这种现实的案例。这批人当中,李开复应该是个闪亮的例子,但是李开复只有一个,他的成功很难被复制,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路径完全不同。


留在国外有种种不爽,那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否就心旷神怡呢?非也。去国多年重返旧地,打个喷嚏都觉得怪怪的,因为周围的人一脸漠然,没有人友好地说“bless you”。


去街上吃碗面,排出二十元现钞,本想爽气地说:零钱不用找了,结果发现桌上的牌子写着:本店不收现金,请扫码!开车上街,看到一个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习惯性地“stop”,左顾右盼,确定安全了才过去,结果听到后面的人狂按喇叭,从旁边飞车而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一对情侣把泡泡糖粘在垃圾筒上,忍不住上去说了几句,男孩破口大骂:关你屁事!


▲多么熟悉的一句话


一个大姐每次都交待儿子,回国后千万不要说美国的好,要说美国的不好,比如女留学生失踪、枪击案什么的,否则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儿子回山东后,忘了妈妈的交待,在酒桌上和别人争论一个关于美国的问题,结果双方掀了桌子,不欢而散,从此不再往来。


也许,回国or not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抛开国家、民族等人为设置的政治范畴,回归到人本身,你会发现,我们不管在哪个国家生活,都不过是“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似”,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楚门,辛辛苦苦生活了一辈子,结果却发现自己原来生活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他的生活,不过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一个实境秀节目《现实生活》。整个世界都在观看,只有他不知道,还在认真演着。


既然世界是个摄影棚,我们安心演好自己的角色便是,无论身处何地。


作者林世钰  从事过公务员、记者、教师等职业,2013年起旅居美国,为中文媒体撰写专栏,同时在新泽西州某中文学校教授中文。2016年起加盟美国GCTV全球华视,任执行总监。2016年11月出版美国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美国岁月》。



延伸阅读


美国社会的自信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支来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 53 35461 53 19065 0 0 8552 0 0:00:04 0:00:02 0:00:02 8553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


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舞动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岁的男孩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有下一代的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