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让母亲停止痛苦,目睹家暴的孩子杀死了她 | 《记忆大师》

2017-05-09 沈河西 橙雨伞



电影揭示的家暴逻辑


看完《记忆大师》,对我来说,印象最深,也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个目睹母亲(许玮甯 饰)被家暴的小男孩。

 

经历重重反转之后,男孩沈汉强(段奕宏 饰)作为凶手的面目被揭示,而他自己在童年时代看到母亲一再被父亲家暴时,他问她为什么不离开。母亲说她不能走。小男孩想拯救母亲于苦海,但当母亲主动选择留下之后,他想到的解脱方式就是让母亲死去,因为这样她就不会再有痛苦


不知道这算无奈,还是另一种邪恶?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暴力,他的解决方法是以暴制暴。


 

是怎样的一套围绕家暴的话语机制会让一个小男孩在面对伤痕累累的母亲时,只能采取盼望母亲死去一了百了这么消极的方式终结母亲的痛苦?或许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当母亲遭受家暴时,娘家的反应是“家丑不可外扬”。言下之意,受害人本身也是家丑的一部分,因此她们不被娘家人鼓励和支持离开如此惨痛的婚姻。在这样的过程中,除了少数更为勇敢的受害者,更多更脆弱的受害者自己也被迫参与了自己的不幸。

 

忍气吞声的受虐者


我想,编剧对家暴案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电影借江丰(黄渤 饰)之口用两句话道出家暴案的苦衷:“绝大部分的受害人根本不会报案”。“对于她们来说,她们根本没有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目睹家暴的孩子


但家暴造成的伤痛并不会随着受害者的死亡而就此终结,在家暴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回望那些发生在他们母亲上的暴力吗?

 

电影开头,遭遇婚姻危机的江丰(黄渤 饰)试图通过记忆删除手术切除和妻子(徐静蕾 饰)的记忆。但记忆大师告诉他,一个人的记忆可以被提取和删除,但他抹去的只是置身其中的感情和一些细节,对于事件本身仍然能以局外人的视角存储于记忆之中。但其实记忆无法真正一笔勾销,情感没了,骨架尚存。况且,想成为记忆的局外人,又谈何容易?

 

想起美国的华裔作家李翊云的例子。

 

作家李翊云


李翊云成长于中国的八十年代,90年代赴美留学。后来放弃母语,用英文写小说。由于成长中的创伤过于深刻,她说,当她用英文而非自己的母语中文来书写这些创伤的时候,就仿佛写的不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其他人的故事。


就跟做了记忆手术的江丰(黄渤 饰)类似。语言的转换,让李翊云成为自己创伤记忆的局外人、旁观者。也就是说,她通过主动放弃自己的母语,来切割自己的创伤记忆。但我们真的能成为自己记忆的旁观者吗?事实是,用英文写作后,李翊云也曾两度自杀未遂。

 

而《记忆大师》里那个目睹母亲遭到家暴的小男孩呢,他也无法成为家暴记忆的局外人。相反,这样的记忆在日后会愈加强化,记忆中的暴力一直延续下去,传递下去。直到有一天,当他成年,他成为连环施暴者。这就是家暴的代际传递。


电影中段奕宏饰演的小男孩长大后成为一名警察。有意思的是,在许多涉及家暴记忆的电影里,受害者的孩子日后都成为警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个有着通过暴力制止暴力的内在逻辑的职业。

 

暴力的代际传递,让我想到另一部片子,电影大师哈内克的《白丝带》。影片里,村长家的儿子极不情愿地接受弟弟的降生,他偷偷开窗要冻死弟弟;牧师养的鸟,被他的儿子用剪刀穿肠而亡,并且放在父亲的写字台上。


 电影《白丝带》


《记忆大师》告诉我们,对于那些从小成长在家暴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永远无法真正成为创伤记忆的旁观者。那么,作为直接受害者的母亲们呢?

 

她只盼着他早日归西


因为剧中两位家暴受害者的都被杀死了,所以电影无法触及另一个问题:对于那些长期在家暴的阴影下存活或曾受过家暴创伤的女性们来说,有朝一日丈夫不再殴打她们的时候,她们就可以成为自己家暴记忆的旁观者吗?

 

我想起我的祖母。当我祖父生了重病,从鬼门关九死一生之后,她跟我说:你爷爷这一趟如果走掉了多好,一了百了。

 

两个人做了五十年夫妻,她却盼望他早早归西,好让她快意余生

 

为什么?

 

因为她永生永世都忘不了,年轻时,我爷爷如何在吵架时将她一脚踢翻到床下,不让她上床。她也无法忘记在她五十多岁的那年,我爷爷如何用拳头往她胸口猛砸一拳,导致她伤筋动骨。

 

而对于她所遭受的痛苦,我父亲只当这是两个老糊涂老冤家之间不幸婚姻的恶果。换句话说,他不认为这是施暴者个人的问题,而是两个人鱼死网破的婚姻的结果,而我母亲也未置一词,我的姑姑们除了对我爷爷表达微弱的责备之外,也并没有站出来谴责自己父亲的暴力行为。

 

就这样,一个施暴的问题,被旁观者们转化成一个失败婚姻的问题,因此在家庭内部,这样的暴力永远无法得到清算。

 

冤冤相报何时了,等到我爷爷年事渐长,卧床不起,我奶奶终于迎来了“胜利”:好歹我身体还算健康,总比他活得久。

 

早年的疼痛记忆,并不曾烟消云散,而是化成绵绵密密的针脚一般,每当他们争吵时,就会来扎她,提醒她,过去他如何对她施加肢体暴力。

 

而当年那个在我爷爷打我奶奶时挺出身抱住我奶奶的我呢?我的记忆里也永远无法忘记我那个晚上爷爷暴怒的眼神,和我奶奶的泪水。

 

暴力会传递,你施加了什么样的暴力,就是在教给你的下一代什么样的暴力,而他们就像吸二手烟一样,深受其害。而如果暴力无法真正被理解成暴力问题,而是被理解成家庭内部的问题,那暴力的记忆也会永久萦绕在受害者心头。没人可以成为家暴记忆的局外人和旁观者。




沈河西

媒体人,直男癌




编辑:陈芊亦、杨雨柯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记忆大师》:你,心里住着魔鬼吗?


机会又来了!“讲故事和媒体性别视角”国际大师公开课报名通道开启,手快有手慢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