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上最寂寞女儿,用十年韶华把绘画变作一座座移动石窟

李耘燕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有人说“艺术家必须在一个好的艺术系统里才能真正的成长”。这十年,李耘燕无非是在近乎“残酷”的创作环境中,为自己活生生地营构了一个属于她自我的艺术系统。这个太过低调的女画家,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大足和安岳国家级15个石窟文物点百余个石窟的绘画创作,完成三百余幅作品。加上速写、创作手稿,她十年时间画出上千尊佛--一个艺术家,没有几个枯禅的十年敢这样面对寂寞的功德:叶长大了,黄了又绿,可溪还是汩汩流淌,文人艺术家不可能在心如浮萍的游移状态中经营出有叶有根的烛照人性之作,可见李耘燕这股禅定之心。

可这并不全是李耘燕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她是女人,已为人妻,为人母,她如何做到常年呆在清冷凄苦的石窟里创作?都说“女水男泥”,在她这里,却好似,“女更似火,男更似水。”女出落于红尘,常常为世事牵绊挂心,不用说生死离别此类大事,单是家庭,对于女人已可谓是生命中重中之重。李耘燕又如何舍弃得下,年复一年驻扎在石窟中进行绘画创作?十年,往后可能还会有很多年,都是女人最宝贵的年华。她宁愿在寒苦石窟中发光发热……晚香玉琢,李耘燕偏不享用,她用绘画的佛语,接引了上等佛缘,提灯烛照,绘画受洗,佛家说的苦、空、无常、无我……她在梦影韶光里,与之不谋而合。

这些年,李耘燕一边进行绘画创作,一边记录下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关于石窟、壁画、恩师、友人等等。持笔有情,以笔为桥。十年绘画,李耘燕的心获得了超然物外的解脱与安宁。她努力把她的绘画作品变成一座移动的石窟,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功德。当看到这些石窟绘画时,用心欣赏、理解、体悟,搭起一座桥梁,这是佛陀智慧与芸芸众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李耘燕更希望她的画笔是一座桥梁,将精美的唐宋石窟移送到现代都市的滚滚红尘中。

 滚滚红尘中,有人一生求佛, 她却用十年画出一千尊佛

 震撼!红尘滚滚,五年寒暑,她画出安岳石刻最动人一面

以下是李耘燕十年间的绘画随记。她自己口中描绘出的石窟现状和心情,比起别人进行层层情感筛选后的转述,更令人动容。

你看见的不仅是绘画,还可能是一位新女性的美好韶华。

我猜想,我们在通往解脱的路上,并没有多少浪漫的容身之处。

真正的一种修行充满了这样的福祉:慷慨的帮助,和善的语言,互相的支持,长久的陪伴……因为不仅是值得的,而且是高尚的。尽管在某种亲切的环境里,一定程度的执着不可避免,但这不一定是有害的。我也知道,我这十年写下、绘出的这些东西,会令很多朋友觉得我的执着很难理解。可我想说,正是从执着之中,我得以学会不执着。每一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现在与过去,都可能是身处其中的双方在佛法中成长的机会。我们互相都是对方的镜子,照出各自需要改善的性格缺陷、残留的占有欲、忿怒或者是先入为主的观点。

我想,是时候开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了。

2005年-2006年

2005年,因一个偶然机会,在一家民间博物馆里意外发现了诸多佛像。那些佛像石刻顷刻之间在心中形成难以消解的共鸣,是感动,是震撼。一种莫名冲动让我随即考察了安岳石窟、大足石刻,深入到多处人迹罕至之地。直面跨越千年的艺术形象,我的心踯躅于那湮远的年代。我看到了儒家的仁孝礼义、道家的田园牧歌、佛教的智慧慈悲;看到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圆满融合;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深奥义……于是,我决意画佛像,创作《观音》系列。在当代艺术躁动喧嚣之时,我始终觉得,冥冥之中的某种心缘,让我以个人方式开始艺术创作的传统回归。

我犹记得自己的初次现场写生:2006年夏天,我进到安岳华严洞考察,窟内石刻保存比较完好,华严洞石窟造像重感性、直觉以及审美式的思维方式,绘画与雕塑结合,以轮廓线、动态线、装饰线靠“气韵”统领,意境便在更高的层次中得以完善。而这正是石窟创造者的智慧所在,也是石窟造像的文化呈现。

我随即回成都准备画框,到学校和文化厅开介绍信,经文物局廖树勇主任同意开始现场写生。可在华严洞画了一周多时间刚完成《空明—净业障菩萨和一些速写后,文物局个别领导却死活不再让画了,他说“我没有义务给你提供模特儿,国家文物不是谁都可以画的。”他的坚持我有些不理解,无奈之中,我只好回到成都,根据手稿及照片完成了后来的“圣象--观音”系列。

- -  空明—净业障菩萨

圣像1-圆觉菩萨 200x97 油画 2006

  

圣像2-辩音观音 200x97 油画 2006

 

圣像3-普眼菩萨 200x97 油画 2006

圣像4-净业障菩萨


☜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2007年(3月安岳茗山寺、7月-8月大足石门山)

3月16日:

我第一次到安岳茗山寺,是请同学袁蓉荪开车去的。车一路蜿蜒,从山下爬到茗山寺天就黑了,本说看看就走,可见到悬崖边巨大的菩萨隐隐绰绰,似天神从天而降,很快决定第二天好好看看再离开。

可晚上睡眠真是艰难。一开始睡在和文馆员的母亲、女儿同屋的另一张床,我的床头一直有老鼠跑窜,难以入眠。后来只好和刘阿姨她们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我睡靠门这头,老人家身体不好,一晚上起床小便四五次,尿桶就挨放在我睡的这头,整晚上恶心得没睡着。晚上夜雨一直未停……

第二天车一路打滑,走了一半车翻到沟谷里,好在有一涵洞把前轮垫着,车才没翻下去,惊险一幕!等到中午,才等着当地赶场回来的老乡帮忙把车拖出来。真是难忘的石窟之行。

- -  2007年初到茗山寺

20077月学校课程结束,我前往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和敦煌相比,巴蜀石窟的宋代造像要完整精彩许多,到那里后更加坚定要画巴蜀石窟的想法。

- -  2007年敦煌考察

20077月从敦煌回成都我迫不及待前往大足。我十分迷恋十圣观音。它平稳简洁而又神秘的构成,平淡和谐而又高雅的色彩,把原始的、自然的、心灵上的细致因素表达到了极致。我随即跟文馆员杨三叔定下住处,第二个星期就返回石门山,开始宝篮手观音六条屏的油画创作。此时石门山盛夏燠热。我住临时文管员杨三叔家,邓阿姨借了一个风扇给我。对着头吹,仍旧满身是汗,热得生了痱子。杨三叔家的住房紧邻公路,晚上亦是车来人往,吵得彻夜不得安睡。潮湿闷热难耐,左脚踝被蚊虫叮咬后,又生了脓包疮,当地医生采了些草叶给我敷上,三四天以后才没有发烫和奇痒的感觉了。

我在大足石门山6号石窟画了一个半月。这6号窟开凿于南宋绍兴1141年。正壁是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主像为阿弥陀佛,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座上刻有蟠龙,左右观音大势至的基座上刻有蟾蜍模样的兽雕刻,手法夸张。左壁由内至外:宝瓶手观音,宝蓝手观音,宝经手观音,宝扇手观音,杨柳观音,善财功德。右壁,由内至外:宝珠手观音,宝镜手观音,莲花手观音,如意轮观音,数珠手观音,献珠龙女。观音以手持物命名,头戴高花冠表情各异。胸饰璎珞疏密相间玲珑万状,雕刻技艺娴熟,线条流畅利落罕致。听当地老百姓说,他们小时候看到这些菩萨都是金灿灿的,不过我倒是更喜欢现在古朴雅致的色彩。数珠手观音头戴化佛宝冠表情甜美,身着袒双臂袈裟胸饰璎珞珠串。双手腕戴镯交于腹部,右手持珠串柔软漂亮,鬼斧神工。

- -  西方三圣局部

- -  观音六条屏

☜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面对石刻精湛的艺术表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形成自身创作的视觉语言。一个悟性有限的画家,往往以所见、所知为主导或在传统的技法、流派中转来转去跳不出来。优秀的艺术家则让人思考,让人看到更多可能性。我白天都在洞窟里作画,午饭靠泡面充饥。窟内光线是从下方地面反射至塑像上的,我不得不耐心观察与捕捉游移于塑像之上的每处光线,理解每处细节的体量感,以主观的感受取舍考量,突显每尊塑像独有的神情姿态。

- -  2007年大足石门山现场创作


2008年春天  石篆山

去年暑假在石门山画画,程旭来拍照我们聊得很投缘成了朋友,他介绍说石篆山和舒成岩不错。这次来大足打算画这两个地方,我住在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招待所,每天开车从大足县城往西南行25公里去石篆山,晚上再驱车折回。所幸当地文管员及周边村民都非常热情,给我提供可口的午饭,每逢山驱赶场我顺便带些食材。

石篆山地势雄奇,石崖林屹,石刻主体雕造于北宋元丰至元祐年间(1078-1094年),是我国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而我的创作从第7号窟开始,7号窟造三佛,毗卢遮那佛居中,面部损毁严重,左边的释迦佛、右边的弥勒佛,还有一尊比丘的平静感充溢于心,于是怀着虔诚之心,画了三张画,创作中着重面部神情。完成之后,我的心态快乐放空起来。于是将其作品取名为《无忧是佛》。

- -  无忧是佛之一 45x45cm 布面坦培拉 2008 北宋

说是无忧,但难过之处也不少,石篆山原来是裸露的,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修建了房屋建筑。一到雨季,菩萨就会“出汗”,身上挂满水珠。

光影中的石篆山:

6号龛为孔子及孔门十哲,《卜商像》是石篆山孔子十哲龛中的一尊雕像。3月的一个傍晚,夕阳从门外照射进来,正好落在卜商面部。石刻在特定光线下有种神秘的美,透露出东方独有的心灵秘境,我深受感动。我用130x80cm的画框放大雕塑,想抓住这一触碰灵魂的因子。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画素描,等待阳光再次出现时,再画色彩。可神奇的阳光再也没有重现,即便是晴天,一到下午四点,太阳就躲进了云层。但其“王者”形象令我心领神会。我尽力描绘卜商的头饰、须发,以及敦厚刚正之神态。人物面部残损的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原。

- -  2008年大足石篆山现场创作

石窟现场创作,自然之中光、影、声、色、态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最难的是对画面色调的整体把握,恰到好处地把石窟的精神意蕴表达出来。于此,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走出去开拓视野、广收博取,恐怕很难有气魄去完成这些美丽的诉说和自己的感悟。

2008年春,住在招待所两个多月,每天开车几十公里穿行在乡间小路上。这期间我在石篆山创作了《无忧是佛》、《卜商》等画作;在石门山创作了《文官像》;在舒成岩创作了《南宋侍者像》;在宝顶山创作了《铁轮地狱》等画作。《铁轮地狱》为2008年在大佛湾的第一件作品,我感叹古代工匠对人物的夸张表现和充满四川人诙谐幽默的地域特色。

- -  铁轮地狱 130x97cm 油画 2008

在经历一些石窟绘画实践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轨迹。先后请教高小华、谢东明、詹建俊等著名艺术家,得到最多的建议是,当代艺术创作既要根植于传统,又要避免对前人的模仿和复制,但没有人能告诉她具体该怎么创作。我内心明白,一定能从这些石窟中源源不绝挖掘出新东西。詹先生有感于我的勤奋与执着,亲笔书写推荐信,把我举荐给了靳之林先生。自此开始了中央美院的进修访学。

2008912号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承蒙詹建俊先生的推介,我如愿以偿申请到了中央美院导师靳之林先生的访问学者席位。第一次与靳之林见面,是在中央美院研究生楼415教室,教室里挂了我石门山和华严洞画的十件观音条屏等早期佛像画,靳先生很兴奋地夸奖我,说今天的博士生导师会议的重要精神就是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加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构建中国自身的艺术教育体系。快到中午时我开车将靳先生送回王府井中央美院的宿舍。先生家里堆满了他的画和不少的宝贝,但每一处物品的存放都安排地井井有条,他给我讲起他在延安时期发现并整理的石窟资料,给我看他的著作和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是信手拈来。

- - 2008年在靳之林先生家

靳之林先生为我打电话给张元和胡伟教授,安排我分别到他们主持的工作室学习。在中央美院访学期间,是我研究材料技法的高峰期。

我在张元工作室接触到丹培拉,我运用这种西方的传统绘画技法,注重肌理和色彩的叠加、渗透,表现古代石刻造像的色彩和光线,成功完成了作品是《清淑》,之后丹培拉在我创作中得到了沿用和发展。在此期间我也尝试了胡伟工作室的材料技法,胡伟先生大幅画面泼洒的气度,留给我很深的映像,空闲时泡在图书馆,听各种讲座,到处看展览。

- - 清淑 41x33cm 布面油画 2008年

2008914日,我在北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陶菊黄,苏月圆,虽然身在异乡没能与家人团聚,但心中却获得圆满。上午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中国写实画派展”;下午到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参观“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展”。古今对话中,我倾心传统,更在思考当下:我的佛像艺术创作应该像古鼎那样威严庄重,如瓷器一般温润雅致,让人读出悠远古意,又唤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

10月的北国京城,秋之肃杀、冬之凛冽对于西蜀女子来说未免过于严苛。不过在中央美术学院材料工作室和胡伟工作室“蹭课”和听各种讲座也满心欢喜。京城再愉悦,但我还是决定回石窟现场,继续我的创作。

十月中旬,我跟靳先生说我要回大足现场画卧佛。靳先生赞许,还帮助我确立了绘制的尺寸,卧佛的头要画到三米。我从没画过如此庞大的作品,而且要改变习惯的油画方式,用丹培拉做媒介,我心里特别没底。靳先生鼓励我:“就要画这么大,你没有问题。”

- - 2008年宝顶山现场创作

- - 2008年和靳之林先生在中央美院工作室

从张元工作室买了许多矿物质颜料回到成都后,随即我就带着画框画架去了宝顶山。令人兴奋的是,200811月我把靳先生请到了石窟现场!他对我选择创作的释迦牟尼涅槃窟大加赞赏,他说“这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先生,后来我陪先生去了大足好几处石窟,还去了卡拉山大峡谷、小金等地写生,在零下2度的地方画画。先生花两个小时画完自己的作品,还替我和我的朋友王俊修改,给我们讲色彩、讲光、讲用笔、讲画面的气和道,晚上还整理好总结的字条给我,他甚至还反而称呼我为“超人”!

- - 2008年靳之林来到宝顶山现场指导创作

靳先生走后,我再次回到石窟。我学靳先生用扇形笔画画,注意光和色的关系,白天绘制释迦牟尼涅槃图的头部,晚上和雨天在小佛湾绘制那些环绕在建筑四壁上的千佛。我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千佛,每尊佛的尺寸都较小,约三厘米左右。但小佛湾尺寸较大,有三十厘米左右。而且形象动态比较生活化,又皆具个性雕造,很少雷同。这些造像风化严重,但色彩丰富,凝聚的精神因素常常使我感动,静思之中常把我吸引到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中,在这种感觉之下,我创作了《圣地梵音》系列。

- - 2008小佛湾圣地梵音

秋深转冷快放寒假了,实在难以忍受现场的寒冷,我回到成都,小息几天把作品带到中央美院,先生对我大加赞赏。

文:李耘燕  美编:西子 

文字整理:曾小 朱墨 林晓华 马路遥 吕康佑

艺术野疯狂一周年精选集《乌鸦穿过玫瑰园》火热上市

← 左右滑动浏览购书二维码 →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