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益州画社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捐赠 “锦官城外柏森森”大型画作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我对吴小如先生回忆林宰平先生的文章《一代孤高百世师》印象很深。林宰平是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文章里浓情温情柔情之回忆很多,有一句话我特别想引: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址由周恩来亲自选定的,北海的“静心斋”,第一位馆长是符定一;叶公绰、柳亚子、章士钊为副馆长;齐白石、陈云诰、陈半丁等二十六位老先生为第一批馆员。这“敬老”的老,“惜老”的成分多,是个尊称,而不是说年龄大。园中之园的静心斋里花木扶疏,静得仿佛没有发生过时间的摩擦:时间森森,只有翰墨是花木里的故乡。

成都武侯祠里众多馆堂,我最喜欢的是群贤堂。那天和益州画社几位先生茶聚,就在群贤堂这武侯祠博物馆里的园中之园。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祠堂古柏,是武侯祠的标志性景观,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竞相踏访拜谒,诗词题咏多极了。每每念及《蜀相》中的开篇诗句,一幅水墨画卷便徐徐展开。黛色参天,古柏森森,祠庙隐现,又肃然又神往又迷人。

- - 《锦官城外柏森森》

4月23日,益州画社七位先生彭先诚、刘樸、吴绪经、秦天柱、叶瑞琨、魏学峰、蔡寅坤,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捐赠共同创作的大型水墨画《锦官城外柏森森》。该画作尺幅纵122.5厘米,横246厘米,再现了祠庙的诗意画面,气象甚古,静远悠然。

☞ 点击看深度访谈

益州画社启动展武侯祠开幕: 蜀中七君 花儿献家乡

时间流水如芳华: 我们为什么会被益州画社七位先生的老照片湿润眼眶?

在我的资料库里,彭先诚彭老的照片最少,趁着他那天神清气爽,我先拉他去庭院照相,他一身浅色布衫合身得很。“这件合作作品确实好,画面的基本布置是刘老做的,这个题材是刘老的代表作,他画起来驾轻就熟。他的构图很成熟,突出的就是‘柏森森’。透过杜甫诗里的意境,能感受到他当年看武侯祠的那种‘柏森森’的古意。这张画把古意传递出来了,画面上,先是把建筑压得很低,突出的是整个环境,柏树的苍劲古朴,在一片黑黑的柏树中间透出一排红墙,这个立意很好,就是把景物大跟小的关系对比拉开,突出景的气势。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隐喻,不直说,意味很长。实际上诗歌也是这样,‘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三个字就把整个三国的气势表达出来了。这诗的写景部分,里面都有隐喻,引人幽思的古意一旦抓住了,主题就出来了,作品也有了看头。

- -  彭先诚

- -  刘樸


书法家、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在提到这件作品的创作时说,这件作品是益州画社七位艺术家合作的巨作,作品中有现代的构成意识,以恢弘的气势展现了锦官城的深遂。这个作品不同于以前画这种题材的婉约,而是一种雄壮、古朴的意味来表达这种诗意,应该说是当代艺术家对古代诗人诗意最好的诠释和回忆。

七位蜀中当代书画名家彭先诚、刘樸、吴绪经、秦天柱、叶瑞琨、魏学峰、蔡寅坤,皆生于成都长于成都,均以各自鲜明的艺术创作风格独树一帜。

- -  吴绪经

- -  秦天柱

- -  叶瑞琨

- -  魏学峰

- -  蔡寅坤

2017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力邀七位艺术家,组建益州画社工作室落户祠堂,文期笔会、扬风颂雅。画社成员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氛围中汲取灵感,联袂创作了此次捐赠的诗意画《锦官城外柏森森》。谈及创作缘由,秦天柱先生说,益州画社落户武侯祠,各位都感恩,大家都有创作一件作品捐赠给武侯祠博物馆的想法。于是自然而然想到了这个题材,武侯祠从古至今就是成都有传统有标志性的地方,大家的创作热情很高。,之前刘樸刘老的画作当中,就多次出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个题材。

- -  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向艺术家们颁发收藏证书


成都武侯祠的古柏颇有来头。多种文献记载,柏树“系孔明手植”,即蜀相诸葛亮亲手所植。明末战火,令古柏不存。庆幸的是,自康熙起,守祠人都在补种柏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也在历年都有种柏、护柏,以期重现“古柏森森”的景象。如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柏树愈见葱茏。接下来,益州画社还将继续助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研究推广,弘扬天府文化。正在群贤堂展厅展出的《益州画社书画小品展》,展出了七位艺术家近期创作的精致小品27幅,细节之中充满情趣。而在即将开启的2018成都武侯祠三国季活动中,七位大家将在武侯祠博物馆群贤堂推出公益讲座沙龙,与公众分享传统书画之美。

吴绪经先生提到,这次共同创作一是感恩时代,感恩当下的文化生态,二是感谢文广新局和武侯祠博物馆。感恩之心,正逢其时。“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将来随着大家合作的日益紧密,还会有更多合作,比如益州画社或许会参与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类似博物馆内文臣武将的造像工作。听说武侯祠博物馆未来还会建造一个馆,其中会有很多绣像,这将来是个很大的工程,我们也期待。


刘樸先生说,说到题材,这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在成都长大,武侯祠也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一直到现在。成都很奇怪,好像就只有武侯祠没有真正完全地改变模样,而且又在城中央,我们这些全是在城中间长大的。我们这些人的童年、少年直到现在,都离不开这个地方。这里的墙没有变过,位置没有变过,我们内心对他的那份情感好像也没变。这是成都的地标,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见证,更是成都文化的见证。另外武侯祠的环境跟当代发展又是融通的,保持着一种古风的宁静和安详,又撩人幽思。观者和创作者,都能从武侯祠古柏森森意境种领受到一种亲切温和的感受。

叶瑞琨先生跟我介绍,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真是佳句。益州画社正好就座落在这个佳句妙构的诗意环境里,“我们这件作品的创作,来自于这环境的感染,像刘老师说的,我们都是从小在这里长大,创作时既有情感又有怀思,大家就在群贤堂里创作,前后花了差不多四五天,一鼓作气,笔墨苍劲,过程值得回味。

蔡寅坤先生的看法是,这件作品的表现方式既保持了古风,又在形式中有了新的当代的内容,作品画面非常丰润。一件作品的合作完成,展示的也许不单是一方传世的自然景观,更是一方可直接触摸直接想象的文化景观和艺术心灵史,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观者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共同领受一段美的历程。

文化要在“静心斋”里传灯,翰墨也须在“柏森森”中留香。

文:谢礼恒   摄影:黄颖  谢礼恒   美编:西子

▽ ▽ ▽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赞赏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米开朗基罗在成都?触手可及的文艺复兴神作你应该来看看

一场同学会勾动不少人: 罗发辉李强庞茂琨杨述的时间记忆

为何他画出了不一样的敦煌?邓敬民《回望敦煌》巡回展开幕

快来试试,这九张熊猫图,恰好霸占你的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