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质疑「剩余价值」

Javage 无知少年的书房
2024-09-21

文字|无知少年
ID|Javage
字数|3千字
         

 

         


 

是时代造就了他,还是他改变了那个时代?
         

 

即使他的理论思想错得离谱,也很难改变他在国际地位的事实。
         

 

愚以为,若想真正的了解某个人的思想,应该先去阅读他的著作,而不是去先看他人的解读。读完原著之后,或许能够更中立地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贴出少年之前对「剩余价值」的质疑:《浅尝资本论》
         

 

当我写完上述文章后略显孤独,心里是没有底的,毕竟「剩余价值」是卡尔·马克思提出的,高校论文的真实言语甚少,简直就是开放型试题,好像世上就只有我一人在质疑
         

 

当读完张五常教授的文集后,我不再孤独了(厚着脸皮强行站队)。遂不断地阅览诸多经济学大咖们的著作,我略微有些兴奋。
         

 

以下是经济学大咖们对卡尔·马克思理论的质疑:
         

 


张五常的质疑        

 

马克思走李嘉图的路,将资本跟土地及劳力在概念上分开。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缺乏一般性,使剩余价值无家可归,要自圆其说,就指责资本家顺手牵羊,将这剩余的剥削去了。李嘉图自己从来不相信价值是单从劳力而来的;他想不通将不同资源一般化的方法,知道自己的理论有困难。这困难要到费雪(I.Fisher)才清楚地解决了。——《吾意独怜才》
         

 


欧文·费雪的论述         

 

今天,剥削观念主要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者中间,他们断言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因为工人只得到他们所生产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被资本家留作资本的利息了。所以利息被谴责为掠夺。资本家被描述为盗取工人果实的人。
         

 

假设树龄25年的一棵树价值15元,种植成本价值5元的劳动。资本家于种树时支付工人5元,25年后获得15元,从而享有10元价值的增加,这是他5元投资(种树成本)的利息。为什么不是种树工人而是资本家获得这增加的10元呢?
         

 

社会主义的利息剥削论实际上是由两条定理所构成:
         

 

第一,任何产品的价值,当产品完成时,通常大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成本;
         

 

第二,任何产品的价值,当产品完成时,“应”恰恰等于生产成本。

第一条定理是正确的,第二条定理则是虚妄的;无论如何,它是一种道德的判断,而伪装为科学的经济事实。奇怪的是,经济学家们在回答社会主义者时,往往攻击第一条定理而不攻击第二条定理。社会主义者辩解产品价值大于成本,这是很对的。事实上,这是全部利息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定理。产品价值没有必要等于生产成本。相反地,它们在正常情形下是绝不会相等的。
         

 

在企图证明工人应获得全部产品时,社会主义者的论据,比资本主义制度的热诚保卫者有时承认的要充分些。不能马马虎虎地回答社会主义者,只是简简单单地说资本帮助了劳动、占有犁的资本家从犁的使用获得利息正如使用犁的工人从他的劳动获得工资一样的正当。因为社会主义者可将争辩转向生产的前一阶段,从而辩解说,对犁的使用的支付不应归占有犁的资本家,而应归原来造犁的工人,包括制造机器用来生产犁的工人在内。他们的辩解是很正确的,即犁的使用的价值要归造犁的人们,然而还是归占有犁的资本家而不是过去造犁的工人享有这种使用的价值。因为就某种意义讲,资本家总是依过去劳动的产品为生的。一个投资者从铁路、船只或工厂取得收入,而这些东西都是劳动的产品,他取得过去劳动的果实。但投资人并不因此而必然成为掠夺者。无论从经济上、道德上或法律上来讲,他买得了这种权利并支付了代价来享有应归他所占有的资本财货的产品。在自由竞争的情形下,工人的工资,便是对他在取得了工资的期间内所生产的东西的全部报酬。    
         

 

举种树的例子来说,种树的劳动价值5元,25年后树值15元。社会主义者实质上是问,为什么工人没有为他的劳动获得15元而只有5元?答复是:他可以获得15元,只要他等待25年。
         

 

庞巴维克说:①“工人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价值这个完全正确的定理,可以理解为工人现在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现在价值,或是将来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将来价值。但罗培图斯及社会主义者的解释,似乎是指工人现在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将来价值。”
         

 

社会主义者将不再认为利息是剥夺,如果他们愿做一次试验的话,即将一批工人移民到西部未开辟的地方去,让他们开发并灌溉那些土地、建筑铁路,而没有借得资本的帮助。这些移民会发现利息绝没有消失,但是他们经由等待,获得了利息的好处。
         

 

譬如说,他们在土地灌溉和铁路建成以前等待了5年。在5年终了时,他们占有这两方面的全部收获,而没有资本家掠夺他们。可是他们却发现,现在他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资本家,他们之所以成为资本家是由于这5年的节俭,他们不曾预先以食物、衣服和其他实际收入的形式获得铁路的贴现价值。
         

 

这种情形可以说在摩门人定居犹他州的实例中差不多都实现了。到那里去的人本来没有什么资本,他们也不使用别人的资本而支付利息。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资本,从而由工人阶级转为资本家阶级。
         

 

由此可见,资本家并不因为是资本家而成为劳动的掠夺者,他们是劳动经纪人,在一个时间买进劳动,而在另一个时间出售它的产品。他们交易所得的利润或收益,如果撇开风险不谈,就是利息,就是从支付劳动到资本家出售劳动产品获得收入这一段时间内等待的报酬。——《利息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质疑         

 

我对《资本论》的感觉就像我对《古兰经》的感觉一样。我知道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重要的,也知道很多人把它看成像是耶稣基督一样的东西给人以启示,而这些人并不都是愚蠢的。然而当我读这本书时,我仍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能有这样的效果。它的沉闷的、过时的、学术上颇有争议的话题显然一点也不适合于达到此目的的材料。然而,就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我对《古兰经》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是我不明白为何这两本书都能使世界上的一半人口为它们而战?它让我困惑。显然我的理解中有什么缺陷……但是不管《资本论》针对社会问题的价值是什么,我敢肯定它对当代经济问题的价值却是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甚至比社会信贷还要低。它是一种复杂的欺骗人的东西,它的唯一价值是它的混乱性。读过马克思的著作,感觉它就像一本侦探小说,想要对一种想法找到一些线索,却从来未能成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哈耶克的著作         

 

伊斯门(老牌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所诉:“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以有限的自由与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马克思则希望通过消除这个制度而给人以无限的自由与平等。奇怪得很,马克思是第一个看到这一点的。是他告诉我们:回顾以往,私人资本主义连同其自由市场的发展成了我们一切民主自由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他从未想到,向前瞻望,如果是他所说的那样,那些其他的自由,恐怕就会随着自由市场的取消而消逝。”——《通往奴役之路》
         

 


刘瑜的质疑         

 

观念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我们诠释世界的“翻译软件”系统。要理解这个“翻译软件”的重要性,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自发的买卖行为,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下,叫“市场交换”,但是在极左观念下叫什么?“投机倒把”。明明是同一件事,在两个观念体系里,听上去会成为道义上截然相反的事情。又比如,一个私营企业家投资挣钱了,在自由市场的观念下叫“投资盈利”,但是在左翼的观念下叫什么?叫作“剥削剩余价值”。仍然是同一件事,被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诠释成了褒贬相反的事情。这就是观念的力量——它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可能性的艺术》    
         

 


《注定一战》         

 

在历史的瞬息万变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且产生了大量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很难想象,如果卡尔·马克思知道今天有多少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穿着普拉达(Prada),他会说些什么。

         

 

最后再一遍:即使他的理论思想错得离谱,也很难改变他在国际地位的事实。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知少年的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