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萧条的真相

Javage 无知少年的书房
2024-09-21

文字|无知少年
ID|Javage
字数|3.3千字



本篇根据米尔顿·弗里德曼(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所著的《美国货币史》《自由选择》《价格理论》的数据,以经济学的角度叙述大萧条的真相。

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大萧条,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供给>需求)、物价持续下跌(通缩)、失业率高企(劳动力供给>需求)的现象。
         

 

在大萧条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让人听了只会感到心酸的笑话:一个儿子问父亲:“为什么冬天到了,冷得那么厉害,我们家还不买煤烧火取暖?”父亲回答:“因为我失业了,没钱买煤。”儿子又问:“为什么你会失业?”父亲回答:“因为我供职的煤炭公司的煤卖不出去,亏损严重,只好破产关门,于是我们这些员工都失业了。”
         

 


大萧条的解析

         

 



早期岁月:         

 

20世纪20年代剩下的岁月里,是联邦储备体系(初期的美联储)最为成功的时期。
         

 

在那几年当中,美联储很好地服务了市场经济,当经济衰退时,提高货币供给;当经济过热时,紧缩货币供给。
         

 

这段时期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本杰明·斯特朗(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第一任行长,纽约联储可以算是执行联邦储备体系政策的主力军和急先锋)。
         

 

   

萧条的开始:         

 

大萧条始于1929年10月24日,堪称黑色星期四。早在股市崩盘前两个月,企业经营活动就已达到顶点。
         

 

谁也没有料到,斯特朗在1928年去世后,这场权力之争从「私人市场」转到govt、从「地方govt」转到了「联邦govt」。
         

 

联邦储备委员会违背了斯特朗生前的货币政策,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里反向操作,不断地减少货币供给,最终导致严重的衰退。
         

 


银行业危机:         

 

银行业逐渐发生严重挤兑及倒闭现象。
         

 

联邦储备体系采取更为反常的措施:大幅提高贴现率(史无前例的程度),使得美国高度的通缩。之所以采取该措施,是为了防止持有美元的外国人来汲取它的黄金储备(美元兑换黄金)。同时,也担心英国放弃金本位制。
         

 

没想到,1931年法国和荷兰致使英镑出现挤兑,同年9月,当英国真的放弃了金本位制。外国危机的浪潮随之而来。于是这些国家的央行将他们在纽约货币市场的大量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致使美国黄金存量大量流失。
         

 

由于黄金的输出,增加了银行储备的压力(①国内存款者害怕银行倒闭大量提现;②外国人则将黄金输出美国)。美联储只能迅速提高贴现率,这一举动虽然结束了黄金外部流失,但是加剧了国内的金融困境。
         

 

   

大萧条的解析:         

 

1、真相——通缩
         

 

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大多数美国人认为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通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到1923年为止,批发物价指数只恢复了它在1920-1921年下降部分的1/6。从那时起直到1929年,批发物价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下降。1927-1929年扩张期间,「批发价」出现了下降,这是 1891-1893 年首次出现的「批发物价」在扩张期间的下降,这是罕见的。
         

 

货币量不但没有上升,甚至在扩张期内有轻微的下降。20世纪20年代非但不是通货膨胀的10年,而是相对通缩的时期。
         

 

2、美联储的失误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美联储本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却采取反常的措施:大幅提高贴现率(史无前例的程度),使得美国高度的通缩。与本应该做的事情(降息)背道而驰了。
         

 

原因是,前面提到的「银行业危机」。
         

 

弗里德曼认为,1929-1933 年美联储若是通过降息来增加货币供给的话(实则政策却使用货币大紧缩),低迷最多持续一两年。他认为,大萧条其实是“大紧缩”,是一场本可避免的人为灾难。——《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尽管美联储宣称,它们所实行的是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事实上,它们所实行的是一种非常紧缩的货币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强烈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迅速的货币扩张,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即黄金价格的上涨及希特勒权力的扩张,它们促进了资本向美国流动。这一迅速的货币扩张只归因于黄金价格的上涨,而与货币政策无关。
         

 

就这样美国经济雪上加霜。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发展成物价水平持续暴跌(通缩)的大萧条。
         

 

生产者能获取的价格,深知弥补不了他们把产品运到市场上卖的费用。于是他们索性毁灭产品,还能减少损失。这就是历史教科书记载的,把牛奶到进河里,把小鸡淹死在水里,也不拿去卖掉的图景。
         

 

         

 


美国施政之误:         

 

1、当时美国国会刚好立法,开征企业所得税。此操作更进一步加速企业倒闭,增加「失业率」。
         

 

2、当时的美国国会为了应对大萧条,居然推出臭名昭著的「关税法案」,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关税。
         

 

3、更搞笑的是最低工资法、工会等阻碍工资向下的调整。市场本应该通过价格下降来调节供求平衡,然而,搞这一出,供求失衡了。产品供过于求卖不出去,劳动力供过于求也卖不出去,只能失业了。到底是谁不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关于「价格管制」可参看《张五常经济学》)?
         

 

这是不是有点天朝房地产的味道呢?以限价等方式阻碍市场的「价格机制」,使得房子无法以商品属性的形式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这不是搞笑是甚? 
         

 

结论:
传统经济学很冤枉,市场更冤枉。明明它根本没错,明明是人类用错误的货币政策扭曲了它的价格信号,又是人类用最低工资法、工会等制度直接废掉它以价格变动来调节供求平衡的功能,却还是让人类(以凯恩斯为首)把导致大萧条的一切罪过推到市场的头上。把人折腾来折腾去的,是人不是市场。
         

 

美联储直到21世纪初才公开对「大萧条」施策的道歉:
         

 

在弗里德曼90岁生辰纪念活动上,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为美联储在20年代的缺点发表了迟来的道歉。他宣告,“关于大萧条,你是对的。是我们导致的。我们很抱歉。但多亏了你,我们才不会再重蹈覆辙。——《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大萧条后的真相

         

 


上面解释了「生产过剩」「严重通缩」的现象,却没有解释长达10年之久的「高失业率」。
         

 

在大萧条的混乱局面下,1933年年初,凯恩斯寄给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一本他所著的《通往繁荣之路》,勾勒了他随后会在《通论》中详尽论述的设想。
         

 

他写到,繁荣时期,因为有无限的信贷维持产业投机者的狂热,这会导致通胀。但低迷时期,要想以提价的方式快速提高产出,政府贷款支出是唯一可靠的途径。”
         

 

不过,他接着写下令人惊奇的言语:“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总会带来激烈的工业活动。过去,正统经济学将战争视为政府花钱创造就业的唯一合理借口。”    
         

 

事实证明,使美国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的绝非「罗斯福新政」。而是「战争」。
         

 


从「货币存量」的角度来观察:         

 

1933年之后,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实施了修复货币体系的措施,帮助公众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并因此提升了存款通货比率;二是黄金的大量流入(最初是由于美元含金量的下降,之后是由于希特勒权势的增强,欧洲出于对战争的恐惧所导致的资本外逃)。
         

 


从「失业率」的角度来观察:         

 

1、大萧条期间,失业率 25%,即 4 个人中有 1 个人失业。
         

 

2、「新政」实施后,公共工程大兴土木,吸纳了部分失业人口,失业率下降至 10%。然而还是很高,10 个人中 1 个人失业。
         

 

3、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①大量劳动力去打仗,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幅减少。简言之,分母不变,分子减少了。②生产大量战争物资,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
         

 

结论:
「货币存量」角度:1936年以前,联邦储备体系对此无所作为,既没有抵消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没有加强这些因素的影响。随后美联储使用了新获得的权力,仅在6个月的时间里就将准备金要求翻了一番。结果造成了那一时期货币存量上升过程中的一次重大中断。这次中断伴随着1937-1938年间短暂而又明显的衰退,加剧了衰退的严重性,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次衰退的发生。    
         

 

「失业率」角度:1929 年大萧条至 1941 年参战,1933 年实施「罗斯福新政」,从时间轴可以看出,这中间 10 年之久,若是「罗斯福新政」真的有用的话,也不至于这么久才解决失业率问题。
         

 

另一个角度看,希特勒带着德国人走上另一条自救之路——直截了当地发动战争。比美国更快地从经济危机之中走出来。然而结果是“饮鸩止渴”。
         

 

如果将希特勒的军国主义比作毒药,那么,凯恩斯的药方则是慢性毒药(哈耶克的观点)。
         

 

凯恩斯药方的后遗症在 20 世纪 70 年代爆发出来,以 1945 年二战结束为起点,到 70 年代仅有 30 年时间。出现了「滞涨」。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通胀和经济停滞是互相替代,不可能出现,然而当事实发生时,经济学界开始质疑凯恩斯。
         

 

关于凯恩斯的“药方”且听下节解析。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知少年的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