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凯恩斯主义」之罪?

Javage 无知少年的书房
2024-09-21

文字|无知少年
ID|Javage
字数|2.6千字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20世纪“大萧条”期间,这门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市场失灵”,或者更准确地讲,自由市场失灵。
         

 

根据这一学派的说法,亚当·斯密所述的“看不见的手”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混乱和灾难,而灾难的根源就是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冲动,凯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
         

 

既然市场失灵,就需要理性的力量来恢复秩序,如果不能防止灾难的发生,起码也可减少灾难的损失,这个理性力量就是govt,当然,必须是信奉凯恩斯主义的govt。
         

 

该学派主张govt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监管和行政等干预手段,遵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调节经济运行,指导和管理市场交易,克服市场失灵。
         

 

这篇《通论》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们快速了解凯恩斯经济学。
         

 

《通论》在大萧条后出版,其实就是在向奥地利学派下战书。凯恩斯不仅指出哈耶克、罗宾斯等人因坚持古典学派立场而不能理解的短视和缺乏远见,还认为,哈耶克等正统经济学家与现实脱节了。
         

 

该书发表后,很快遭到了众人的指责。
         

 

保罗·萨缪尔森(凯恩斯主义者)说道,“这本书写得不好,组织糟糕……它傲慢、脾气暴躁、好辩,在致谢部分又表现得不够慷慨大度。它充满了子虚乌有和混乱的东西……闪耀的洞察力和直觉散布在单调乏味的代数里。尴尬的定义会突然之间过渡成令人难忘的华彩乐章。”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自封为凯恩斯的大祭司),写道:“和凯恩斯其他所有作品不同,这本书十分模糊。如果它不是这样,经济学家不必围绕他的意思和目的展开争论,它也不会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经济学家最擅长回应模糊和相关谜题了。”
         

 

张五常教授的论述是:《凯恩斯的错误》
         

 


经济学史就是一部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史。最早的重商主义是主张国家干预的,以后的主流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则是主张自由放任的。期间,德国历史学派又回归到国家干预。近代凯恩斯主义和哈耶克的自由放任则是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哈耶克宣称:“一旦市场的自由运作受阻超过了某个程度,规划者就被迫要扩大控制范围,直至一切受其掌控。……经济规划者无法了解他人的意志,最终会采取专制举动。”
         

 

大萧条后,美国进入了30多年的无敌繁荣景象。凯恩斯经济学如同青霉素一样,成了新的神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财富无与伦比的十年,20世纪50年代是普遍富裕的年代,而60年代则让普通工人实现了小康。
         

 

凯恩斯主义式的规划,非不但没有像哈耶克所述的那样令独/裁蔓延,反而创造了全新的财富,提供了全新的自由。    
         

 

然而,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凯恩斯主义药效的副作用开始爆发,西方经济出现了滞涨的难题,开始反对政府干预。英国的撒切夫人与美国的里根总统,主张哈耶克经济学,大刀阔斧地反对govt干预,实行私有化。

         

 

「自由选择」的角度

         

 


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提到,任何拯救都是有代价的,govt干预必然限制个人自由,信奉凯恩斯主义意味着用自由换取秩序和正义。这交易合算吗?
         

 

事实证明,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更像不平等条约,公众交出部分自由,得到的却是更多的麻烦。姑且不论“大萧条”和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看似高明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却漏洞百出,在实践中与设计的目标南辕北辙,所谓治世良药给憧憬理想国的人们造成更多而不是更少的伤害,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以救世主身份行事的govt。

         

 

「自私」的角度

         

 


「凯恩斯主义」之罪,假设了一个全能和仁慈的govt。
         

 

“全能”的含义是无限的认知和执行能力,“仁慈”意味着以救民水火为己任。凯恩斯主义者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人的“动物精神”,当他们建议govt干预时,却有意无意地假设了govt的完全理性,govt不可能垄断等,简言之,就是govt是完美(无私)的。
         

 

若真是这样完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将被推翻。《国富论》的“他似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将不再经典。    
         

 

事实证明了人性的弱点——自私。
         

 

在govt领域,同样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其作用方向却与亚当·斯密的“那只手”恰恰相反:决策者“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增进私人利益,而这却是“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
         

 

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官员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升迁等)而非“社会利益”,他们必然会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利用权力谋求好处。
         

 

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个经典的「花钱矩阵理论」:
         

 

①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节约,又讲效果;
②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
③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
④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由此就可以看出,某些官员制定的计划不是第③类就是第④类了。

         

 

「凯恩斯主义」有罪吗?

         

 


正面:西方国家大萧条后的数十年繁荣景象,以及东方国家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之人。即使地主家没有余粮了,大家齐心协力,还是能提高预期的。

更何况我们的基建,真有很多可以着力、也需要着力的地方。比方说,城市新道路网络建设(为自动驾驶铺垫)、低收入人群经济适用房及保障房建设等等相关投入。    
         

 

负面:一旦经济不景气,govt就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药方,「投入」(不是投资,因为根本无需还)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美国公共债务积累的问题促使美国陷入更深、更久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由于债务多年来的不断增加,导致人们在危机后对市场失去信心。

哈耶克指责,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让经济体系去掉多余的油脂,反而延长了无能的企业和工业的寿命,最终只不过让问题拖延下去。如此反复,日积月累。老账未结又添新账,又找不到真正付钱的主(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低,人口下降)。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国民经济承受不了老账。
         

 

然而,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采用了哈耶克主义,结果是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更何况,如今全球贸易体系高度一体化。
         

 

最后,我个人偏向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或许说秉持中立。两害相权取其轻,应对危机比什么都没做的好。即使采用「凯恩斯主义」也不见得会像哈耶克所诉的那样“通往奴役之路”。虽然凯恩斯的“药方”确实副作用大,但是其背后拥有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辛勤劳作。
         

 

愚以为,若能够在经济学上,偏向「凯恩斯」。而在politics上,偏向「哈耶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凯恩斯主义」何罪之有?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知少年的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