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旅融合的乐山实践——乐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乐山发布 2018-08-23
点击标题下「乐山发布」可快速关注


今年“五一“小长假

鲜花、草地、音乐

6.3万名游客和市民

在峨眉佛光花海音乐节

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文旅融合

这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乐山样本”

正显现出强大的动能

成为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新引擎


2018四川省春季音乐季暨第三届乐山·峨眉山佛光花海音乐节 市文广新局供图



  公共文化,顾名思义,是基础的、基本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普惠。


  2013年11月,我市“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项目成功申报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015年7月,乐山继成都、南充之后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从创建示范区项目到创建示范区,并非简单的、由点及面的升级,而是实实在在的创建效应所引发的文化自觉,更是自我审视后资源与现实相结合、谋划长远的必然选择——文旅融合。


  乐山旅游资源禀赋奇佳,是乐山最大最优质的资源。文化是旅游之魂,创建示范区,不仅要有均等化供给的大路货,更要有满足群众、市场需求的重点打造;不仅要有标准化的基本服务体系和设施,更要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个性塑造……


“夜游三江”灯光璀璨 李昕锋摄


  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基于这些考量,市委、市政府慎重破题——文旅融合,作出部署:抓基层,扎实做好设施标准化、服务均等化、运作多元化、信息数字化;抓供给,多渠道多形式为城乡居民和来乐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抓拓展,打造佛禅、沫若、欢乐假日、乌蒙山田园生态等“四大主题文化圈”,建设博物馆集群漫游、小凉山彝族民俗、民间艺术、工业遗产等“四大文化走廊”;抓队伍,实施基层文化阵地人才工程、在职人员全面培训工程、群文社团“千团百佳”工程、文化志愿者队伍培养工程……


  顶层设计是纲,纲举则目张。数年创建,无论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还是观念思维、人文环境,乃至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皆发生着巨大的可喜变化。




  很长时间以来,文化工作被认为是虚的、软的。但是,自创建工作被写进各级政府文化发展“一号文件”,铺开了,全市广大干部才蓦然发现此项工作有多么实、多么硬。


  8个部分32项63个指标,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建设,需要实实在在的人力支撑,需要实实在在的精心筹划,需要实实在在的群众受益……没有捷径,拒绝虚妄。


  据统计,示范区创建期间,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56亿元,文旅设施建设投入7.61亿元;市县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100%,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网络100%全覆盖;公益展演640余场,受益群众450万人次;年均“文化走基层”1100多次……


乐山文化“快闪秀” 张波 摄


  “实”与“硬”,让更多的人对文化工作有了全新体悟——那是欲辨已忘言的规律所在,那是凝神铸魂的伟大事业。



  城乡二元文化结构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老大难问题。创建示范区,农村是难点,尤其是贫困地区。


  如何办?全市上下在“一盘棋”内整合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资源倾斜、人力倾斜。一栋栋“标配”的文化设施建起来,一项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成为点亮山村的一盏盏文化明灯。



  更可喜的,文旅融合思路导引着大家去琢磨、寻找、确立乡村特色文化,曾无人问津的乡村自然人文成为了稀缺资源,泡汤节、采摘节、荷花节、茉莉花节……烟峰彝家新寨、云端遗民新村、烟雨先锋等山乡特色节会和村落次第诞生,络绎登场,喜迎八方宾朋。


  文化装点了乡村,美丽了乡村,幸福了乡村。




  体系健全了,设施完善了,但最为核心的,还在于群众的参与,在于群众的文化自觉。


  怎么做?一是“送文化”。“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公益展演、展览、讲座延伸进基层,每年受益群众500多万人次。二是“种文化”。推动文化供给“变革”,让群众从“受体”“旁观者”变成“主体”“创作者”。


文化下乡送春联 市文广新局供图


  “胡坝胡坝将将好……”在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胡坝村村史馆内,一首村民自编自演自唱的《胡坝将将好》MV,成为了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竞相传唱的“民谣”,也成为乐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乡村典范”。


  从“送”到“种”,“变革”引发“裂变”:


  “峨边彝绣”“夹江年画”“井研农民画”等,从艺术品成长为旅游产品……


夹江年画展演 市文广新局供图


  “沐川草龙”、乐艺大舞台、欢乐假日等,成为群众自编自演的特色文化品牌……


沐川草龙展演 市文广新局供图


  “文化自觉”渐成乐山文旅融合的一道风景,“文化自信”正成为浸入乐山人骨髓的精神之“魂”。


文化“三下乡” 市文广新局供图



  说千道万,事情都要人来干。


  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制度设计,乃至研究创新,不可或缺的,是人才。


  人才,从哪里来?“请进来,送出去。”


  四川第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班开班……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短缺这一突出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乐山对于公共文化人才的“求贤若渴”不仅如此。


  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举办“乐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题研修班”,培训人员近千名。


  成立“沫若书院”,集中全市人文社科领域的精英人才,致力乐山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创造。


沫若书城一景 熊春鹰供图


  实施四大“人才兴文”工程,着力培养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截至目前,在全市范围内拥有一支注册人员达3100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更为可喜的是,“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研究报告出炉,并进行成果转化,制定出台了29个相关制度文件。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归根结蒂,文旅融合需要大大小小的项目作支撑。创建工作催生了一大批文旅项目:


  嘉州长卷文旅风情街区、老霄顶文化公园、嘉阳小火车—芭石铁路文化体验之旅、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沫若文化城、井研中国农民画村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有序推进、落地生根。



  茶博会、佛光花海音乐节、旅博会、峨眉国际武术节、韵动中国·乐山国际马拉松赛、峨眉山佛教音乐会、嘉州大庙会、夜游三江等系列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游客点赞。


韵动中国·2017乐山国际马拉松赛 李昕锋 摄


  犍为嘉阳小火车工业文化遗产小镇、井研竹园红色文化小镇、市中区嘉定坊·天街文化街区、沙湾沫若文化街区以及夹江书画造纸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工程,有力促进了全市公共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2017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7.7亿元、增长22.7%,接待国内外游客5077万人次、增长15.9%。文旅融合,已成为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首要篇章”。




  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创新创造。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乐山人的收获远远超过了创建本身,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士大夫之郡”增添了时代注脚。


乐山大庙会 市文广新局供图


  乐山的实践证明:推进文旅融合,不仅仅是诗与远方的和谐奏鸣、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区域共生,更是“1+1>2”的拓展、文化自信与发展的必然。


全民阅读活动 李昕锋 摄2018年“书香乐山·全民阅读”乐山市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李昕锋 摄


(罗学锋)


往期精彩回顾


长春长生问题疫苗未进入乐山

乐山人办理不动产登记太方便了,一个窗口、一套材料全搞定

乐山再发高温橙色预警!“烧烤天”的衣食住行,好适用

全市重点项目规划专题会,对标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再研究再优化

今年浙江大幅增加帮扶资金和帮扶项目,预计向乐山下达帮扶资金1.35亿元


点赞是一种鼓励,转发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