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触摸粗糙自然 | 4月新刊导读

2017-03-28 菁kids上海 菁kids上海


《菁kids上海》4月刊内容精彩呈现:



在海外


家门口的小自然



作者:竞波


大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们住在旧金山,一个很美丽的城市:北面是金门大桥,东邻海湾,西临太平洋。而怀抱新生儿的我,当时脑子里却想着,要带着她出去看世界。 


孩子刚过百日,我就开车4个多小时带她来到一个海滨小镇,因为那里的风景鼎鼎大名。我在前面开车,孩子躺在后座的婴儿椅里,看着车顶,听着电台音乐。中间停下来,换换尿布,就又接着赶路。 


后来还去了很多地方。我发现,无论到哪里,女儿只要有一小堆沙土,挖个坑,灌点水,加上找找蜗牛,就能玩上好长时间,和在家里的玩法一模一样。照片里,不管背景是圣地亚哥,还是美丽内瓦达大湖, 都能看到小小的女儿很起劲儿地挖沙子。 


大女儿四岁,小女儿一岁的时候,我们搬到上海。新家的小区里有不少高大的梧桐树,隔壁就是号称有10万余株树木美园林的上海动物园。那几年,带着两个孩子就经常在家门口转来转去。经常有消息称, 动物园地理位置太好,被开发商盯住,要搬迁了。很庆幸,直到我们离开上海,一直没见动静。现在回忆起小时候,女儿们都很赞叹,上海很绿啊。 


那时候,每年都会为那几个假期提前好几个月开始准备。当然都是远行大计划,预算、时间、交通、住宿等等,费了很多心力。自己小时候旅游条件不好,现在经济好了,能带着孩子走多远就忙着去多远。 


然而,去过的那些名山大川,除了父母做谈资之外,对于孩子究竟意义如何,真的很难讲。至少两个女儿大多不记得。估计她们当时很奇怪,大人们总急着要去下一站,到底为了什么呢?“到此一游”的拍照,她们是唯恐躲不及的。 


孩子小的时候最在意的,真的就是家门口那点儿小环境,甚至卧室窗外的那一小块天空。小女儿说,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天空发会儿呆,就会慢慢好起来。 


我有时想,如果当年把那些旅行减去一半,用来在小区里多玩玩儿,孩子是不是印象更深刻呢?当然前提是,家门口有树有花,有个可以玩儿的好环境。 


美国有一位著名作家 Richard Louv,他的畅销书《最后的森林之子》(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曾在美国引起轰动。他还创立了“孩子与自然协会”(Children & Nature Network),与社区、学校、政府合作,极力呼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也因此获得著名的奥杜邦环保协会颁奖。Louv在书中说,与大自然隔离的人会出现以下症状:感官失灵、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生病、视力下降、肥胖症、维生素D缺失等等。他为这些症状起了一个名字: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研究证明,大自然对身体和情绪健康都非常有益。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冷静,更专注。


Louv说,如今,人们处于一个非常数字化的环境里,感官认知被想方设法地阻断,专注于眼前的屏幕,整个状态毫无生气。试问哪一位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这么呆滞地活着呢?如果不赶紧扭转,大自然就只能留在孩子的书包里,无法进入到他们的心里。


“太多家庭过度计划”,Louv指出,他们忙着把闲暇时间填得满满 的。有的家长害怕旅途劳累、蚊虫、过敏等。其实,接触自然不需要走太远,不一定要长途去国家公园。 家里的阳台、后院、小区公园、路边树丛里都有大自然。孩子们, 尤其在幼年,最喜欢的就是随心所欲地翻翻石头,找找虫子。所谓接触自然,其实,就是提供机会让孩子们能自主而自由地探索。只有这样,心灵和眼睛才会打开,观察就深入,体验也深刻。很多小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为了“漂亮”和“安全”,极力追求整洁有序,无形中却大大 减少了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Louv呼吁,减少精装修,为孩子们多留一些未开垦的空地。 


除了场地,还需要具有特殊影响的人物。Louv说,那些对于爬山、 钓鱼、园艺等充满热情的成年人,就是最好的榜样。 


大女儿的拉丁语老师70多岁了,是位观鸟爱好者,周末经常去学校后面的林子里寻鸟迹。女儿和同学做功课累了,也会跟着去换换脑子。 


去年夏天,我们开车游历美国国家公园。到了景点,我忙着查地图看简介。大女儿先是跟着走,时不时停下来,静听一会儿,然后拿起望远镜细看。从很远的鸟叫声里她能隐约分辨出鸟的类型,不确定的话, 就在手机APP上查一下,还可以看看其他观鸟爱好者通过这个APP记录 下来的观测经验。她和山林之间像在进行一种特殊的对话,APP不仅没有霸占手和眼,反而成为了小秘书。慢慢的,我们也被带着沉静下来, 在山林中睁大眼睛,竖起耳朵。 


在美国,反对气候变化论点的普鲁特被川普提名主管环保局,这在环保界造成巨大震动。Louv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这是跨越党派和宗教的共同诉求。他提醒大家,为什么在经历了几次校园枪击案,高达 9成民众赞成购买枪支需背景调查的情况下,美国步枪协会仍然成功阻止政府对持枪制定新法?环保团体需要向步枪协会学习,努力扩大影响 力,让看似抽象的环保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自然运动, Louv说。



封面故事


从北京到新西兰:

 一堂跨越一万公里的自然养育课 




一年多前,三张单程机票、7个行李箱和一万公里的旅程,把陈惊鸿一家三口的生活,从北京远渡到新西兰的春光中。 孩子四岁,她和先生都是硕士毕业后工作十年左右,事业正在上升期。虽然忙碌,却也可称得上岁月静好,生活安定,正是典型的欣欣向荣的北京小家庭。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他们却开始思考,想要远迁到新西兰,去过一段两年左右的“家庭间隔年”。 远迁,给“自然缺失症”娃娃补补课。



半城半乡的童年




冬日的公园,徐虹斜倚在躺椅上指着眼前夹道盛开的梅树:“你看这梅林,都长得一样高,而且都是在‘合适’的高度被修剪过再重新生长的。我每次看到就想起《病梅馆记》。” 她觉得公园里的梅花好可怜,整齐划一,就像体制教育里的孩子:“为什么非得长一样呢?” 


在女儿3岁半的时候,他们全家从婺源徒步去长溪,路上看到两棵巨大的枫香树,树形很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忽然生出了灵感:每个生命都可以长出独一无二的样子。人也应该这样。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下乡养儿 3年前,为了女儿石榴的健康成长,她作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很大胆的 决定:不送女儿去幼儿园,在家上学。 



回归自然课堂




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设计学院的研究指出,学生在野外环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游戏更加多样化,从而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从2000年以来的多项研究证明了通过在自然中学习,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质量,增加体力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 加强自我约束力,改善视力,改变自己的饮食喜好,减少学生的精神压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有的研究者甚至把自然界的环境称为人类所需的维他命G(G指Green, 即绿色维他命)。



父母社区


李梓新专栏

心静了,自然教育才开始




自然这门课程,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一直也是模糊的。小学的自然课程,一直是副科。即使在国际学校的体系里,它也往往被纳入在Science(科学)的范畴里,和物理、天文等放在一起。今天的孩子,要清晰地培养对自然的兴趣,确实有不少障碍。 在我看来,自然教育,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和自然的呼吸频率一致。奔忙烦躁的心,在这个时代是难以体会自然的。安静到可以在家中观察记录花瓶里一朵花的花开花落,也是自然教育的开始。 




话题


富有的孩子





如果要让一个孩子明白一朵花的价值,不要告诉他这多花有多重要,而是让他去触摸它,让他把花朵贴近脸边,用自己的皮肤和情感去感受花瓣带来的细腻和沁凉之感,并相信在那一刻,这朵花会给他的灵魂带来片刻平静和安宁。 大自然能带来平和、宁静的强大能力,很多年中一直处于被我忽略的状态,直到有一次,连续焦躁了几天的心情,突然在公园的小山丘中平静下来。周围被大树环绕,脚下是湿润的泥土,我把手按在泥上,深吸了一口气,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写字楼困了太久。




0-7岁, 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成长 




开创华德福教育的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 ∙ 施泰纳将人的意识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7岁,人的身体迅速成长,此时对儿童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四肢,他们通过游戏与模仿来学习。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教育应该着重于通过四肢运动刺激孩子身体的末梢神经,从而支持和保护大脑神经的发育。 




校园投稿


让世界穿上绿衣裳




本期校园投稿,我们邀请了来自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的学生们就“自然”话题展开探讨, 其中3位学生表达了他们关于保护自然和地球的美好愿望,另外5位同学则以不同的自然意象为题,尝试了各种风格的诗歌创作。



看世界


北美露营,娃说: 我爱睡在大自然! 




这些年,露营已经是芮娅家夏季娱乐的主旋律,定居加拿大以后,才发现这里 露营生活真的是风生水起,可谓全民普及。如果说年少时的那些露营被准确的定义为三无“野营”,无基础配套,无安全保障,无娱乐设施,而北美的露营则是老少皆宜的家庭度假方式。少则一个周末,多则一两个星期,觅一块营地,搭起帐篷房车,忘了尘嚣的繁琐,追寻本心。清晨在阳光的沐浴中苏醒,在莺歌燕舞中欢快的玩耍;傍晚篝火边烤棉花糖,数星星,看着孩子们彼此追逐,天真的笑;夜晚闻着花草树香在坠入梦,生活原本就是应该这样快乐的!


对于孩子来说,爱露营,似乎是一种天性。不用说营地内丰富的儿童娱乐设 施,营地周围景区的繁多的活动,只要想想24小时呆在户外不回家,就足以让他们手舞足蹈了。四岁的MJ如今已经是露营老手,如果你问他对露营的看法,他会非常有深度的回答:我爱睡在大自然!



练厨艺


野营必备:美式米香棉花糖卷 




来自美国的 Lyman一家有四口人,分别是Nick、Laura、Lily和Landon。本期,他们将向我们介绍一种在美国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野营美食。一起来看看这融合了美国人最爱的两种可口甜点——棉花糖和美国米香脆的可口美食是怎么做的。



家庭推荐


我的家在上海  




本期家庭推荐,由来自上海民办中芯学校的Lee家庭,为大家分享了他们一家五口所热爱的上海生活:最喜爱的家庭餐厅、 独特的家庭仪式、最爱的购物商场、室内外游乐场所等。



校园之星


来自新加坡国际学校的校园之星 




本期的5位校园之星来自于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他们中有擅长日本传统舞和芭蕾舞的学生,有参加CISSA CORSS COUNTRY越野赛获得第三名的学生,更有即将参加北京体操赛事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为您展现了新加坡国际学校真实的学生面貌。







点击

即可购买本期《菁kids上海4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