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女孩 | 8月新刊导读
《菁kids上海》8月刊内容精彩呈现:
编者按
让我们来谈谈家里的宝贝女儿
作为一个女宝宝的妈妈,我非常好奇人们对养育女孩有何见解。于是在朋友圈展开小调查,问道:谈到“养育女孩”这四个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单身的,结婚的,生女儿的,生儿子的,熟悉的,点赞之交,都来留言了。
与安全相关的答案有五个:保护、危险、保护自己安全第一;强调独立、自爱、不能依附于人的,也不在少数;“富养”、“宠爱”出现频率也较高;比较有性别平等意识,说不给她设“女孩应该/不应该”的条框的,也有几个;此外还有提到品味、审美和生活情趣的。
有趣的是,不少人回复之后,还会补上一句:好像生男孩也会这样……比如,会操一辈子的心。
封面故事
一直小众,始终坚定
“别人都盼着孩子上名校进名企,挣高薪住豪宅成为人上人。但我从来没有如此定位过孩子们的人生。我认可的成功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相比拥有很多的钱,我更希望她们能够自尊自爱,随遇而安,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做个小众化的妈妈,在这时代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大部分关心的、看重的、执着的东西都踩不到社会主流的点上,在看不到头的常年累月里,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面对周遭的不解,需要多强的韧性才能坚持内心的声音?身为两个女儿的妈妈,庄玫已经在这条小众化的育儿道路上行走了20个年头,饱尝艰辛却始终坚定。
培养有自信的女性
访英国温布尔登女校校长JaneLunnon
在英国,有一个机构叫做女子走读联校信托(Girls Day School Trust) ,简称GDST,旗下共有二十四所私立走读学校。GDST的前身成立于1871年,在维多利亚时代,专门为推动女子的教育而设立。在这些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女子有两万多人。温布尔登学校(Wimbledon High School)是英国信托旗下著名的女子学校之一,它招收的女生从四岁到十八岁,坐落在伦敦西南的温布尔登区,以此得名。
近日,针对女子教育,笔者在伦敦采访了温布尔登女校的校长伦宁(Jane Lunnon)。
Jane认为,青春期的女孩需要空间,需要在没有异性压力的情况下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信。混合学校中,男生的声音通常比女生的要响,女生的声音就被淹没了。女校则把男生“驱逐”出去,客观上为女生创造了不受男生影响的空间。“这样,等她们离开学校时,她们就完全准备就绪,可以去征服世界了。她们会相信,她们的世界和男子一样,是没有限制的。”
如何养育女儿?
——基于性别不平等现状的一些思考
中产或者中上产阶层的高学历母亲辞职做全职妈妈,对于女儿而言意味着什么?如果父母会鼓励女儿独立自主,但家庭内部还是遵从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那么会不会对于女儿独立性格的养成是种阻碍?母亲倾注全力培养了女儿,如果女儿长大成人之后也做了全职妈妈,她的父母会如何看待?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并没有一个全面的答案,但是可以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部分回答。
如何养育女孩子
——写给爸爸们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给有两个优秀女儿的好朋友詹妮打电话,我问她觉得养育女儿最重要的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女孩子的生活中要有特别棒的男性榜样——孩子的父亲。”
美国的James Dobson博士在《BringingUp Girls》(培育女孩)一书里提到:“女孩子从小强烈需要来自父亲的认可,而被拒绝或者被抛弃带来的创伤是终身的。女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都和她与父亲的关系直接相关。父亲如何看她和他如何表达他的爱是她作为人的自我价值的核心源泉。这也会影响到她的女性特质和教会她如何和男孩及男人相处。”
我没有女儿,没法从母亲的角度去谈如何养育女孩子,但我有一个特别棒的爸爸,我从小就和爸爸关系非常亲近,我想用爸爸在我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记跟大家分享作为父亲在女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读
卢梭育儿观:纵其自然,教其自由
读《爱弥儿》有感
整整260年前,45岁的让-雅克•卢梭写了《爱弥儿》。在书里,这位法国哲学家用一生的思想精华,养育了一个虚构的男孩爱弥儿。
其实,卢梭自己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历。他写书那年还没有结婚,与同居的女仆此前生有5个孩子,全都寄养在孤儿院。
一则豆瓣高分评论说,“这里面50%都是过分落后的价值观”,诚然,确有育儿细节与今不符,部分观念也过于老旧。但瑕不掩瑜,卢梭这本书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有着闪闪发光的内核——如何保存孩子的自然与自由。
这本书像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关系中保持天性里的善良。
话题
创造性从何而来?
未来移动工具设计专家谈创造力培养
“想要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要学会经常提出质疑,找出新的问题,讨厌你所爱的东西。比如我说我喜欢车,但是我不得不给他挑毛病。如果我很爱一样东西,我觉得它是完美的,我就永远无法发现新问题、成为它的设计师。”
自称“未来移动工具设计专家”的BumsukLim,是高中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并成为汽车设计知名学府——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ACCD)的首批韩裔学生之一。他曾先后在通用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工作,后回到母校ACCD 任教。2016年,Bumsuk在上海创立了Trans Lab 设计工作室,与来自各国的设计师们共同研究“未来移动工具设计”。
父母社区
我为什么越来越不爱晒娃
文:道道
只有强大的内心才不需要敷衍了事的点赞。我不相信一个朋友圈99%都在晒娃的女人,能够活出独立的姿态,拥有丰饶的内心。一个人的生命全都活在了另一个人身上,那背后是多么深重而可怕的执念?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把客人当成主人,20年不间断地忘我付出,当他有一天想要登高飞走,你说你保证不扯后腿撤梯子,我才不信。婆媳矛盾,母女怨念,妈宝男,公举病,不都是这么来的?
心连心的勇气
文:竞波
养育女儿,每天都像在走地雷阵——随时可能触到“不能说”的话头,引来情绪大爆发,或者一连串让人为难的敏感问题。
最难的话题当然是有关青春期发育。
Heart to Heart是由JulieMetzger在念护理硕士的时候,于1988年创办的。她在演讲了14年之后,才突然意识到,其实妈妈们收获更大。妈妈们学到,原来可以如此开放而幽默地聊这个话题,用这样的比喻,用这个声调,讲出真正的器官名称。女孩子和妈妈们在一起,收获的是,作为一个女性的自信和勇气。
听说爱旅行的人容易找工作
文:芮娅
“爱旅行的人容易找工作”,有人这么跟我说。
没有前因后果的,这个逻辑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自己是个狂热的旅行爱好者,也真的没有在找工作中遇到过麻烦,心仪的工作总是手到擒来。对号入座之后,也想一探究竟,这论点背后的论据到底是什么?
搜索一番,Google结果里居然不乏“雇佣爱旅行的人的十六条理由”,“为什么应该录用常旅客的十大原因”这样的文章。细加思索,却也是一番恍然大悟,深以为然:爱旅行的人有很好的沟通技巧,因为旅行中交往的人形形色色;他们不排斥变化,因为旅行中会遇到太多的意料之外;他们善于有效管理时间,因为旅行就是关于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与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他们喜欢接受挑战,因为旅行不总是一帆风顺;还有,他们都是决策者,因为从计划旅行开始就都是选择题。
养育女儿是我的全新体验
文:李梓新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是侧着脸的,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
一个看起来刚在安睡的小生命被打扰了,所以哭了几声。上一次当父母已是十年前,我和太太都有些惶恐,会是一个怎样的精灵要加入我们原本三个人的小家庭?
原本我对拥有一个女儿没有什么执念,但我对自然而来的未知都是雀跃的,有一种游戏进入到新阶段的期待。
看世界
冲绳“2+1”亲子游
我和先生是一对超级旅行爱好者,当年在英国读书,趁着各种假期去过土耳其、新西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回国后忙于工作、忙于结婚生子,这两年旅游的脚步渐渐停歇。先生因为出差,遗憾地错过了宝宝第一次三亚之行。于是在宝宝15个半月的时候,我们来了一次没有育儿嫂,没有家务阿姨,也没有老人帮手的2+1带娃亲子游。
出去玩
栖一处海上石舍,观海弄娃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在一首诗歌里,描述了无数城市人当大石压顶时最本能的逃离梦想 。
海,是在遥远的马尔代夫、大溪地还是毛里求斯?
在城市里,当人心变得坚硬,就很想买张不会晚点的火车票,窝在座椅里,放空几个小时就能感受到海浪的抚慰。
家庭推荐
我的家在上海
本期家庭推荐来自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的Kristian一家。爸爸Henri 孟汉瑞,来自于芬兰的赫尔辛基,2005年由芬兰公司外派来中国,在中国上海成立分公司并担任总裁职位管理公司,至今已经12年了。妈妈Jessica 洁希卡,来自中国上海,特别喜欢研究美食,现在正在筹备自己的公司,做与健康生活相关的事业。Kristian 克里斯是哥哥,4岁,芬兰籍,就读于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妹妹Suvi 苏唯,2岁,芬兰籍,目前在家里小区内的佳音宝贝学校上学。
练厨艺
思慕雪行家
Brewer-Elsayed一家人的健康饮食
校园之星
校园之星
来自上海闵行区摩根亨利幼儿园的校园之星
未来艺术家
来自上海不列颠英国学校学生的
艺术作品
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本期《菁kids上海8月刊》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