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你是你:中国家庭尤其需要学习“课题分离” | 老爸课堂
践行育儿理论的路上,作者师偃和女儿弯弯有许多生动案例。这是“老爸课堂”的第三篇文章。
点击标题查看前文:
文 | 师偃 编 | Sumin
图 | Pinterest
女儿弯弯背了新书包到幼儿园,是一个有紫色蝴蝶翅膀的书包,非常漂亮,弯也非常高兴。但到放学我去接她时,弯不记得把书包放在学校哪里了。
“弯,你的新书包放在哪里了?”
“不知道……”
“要不你去问下老师吧,看看老师会不会记得你把书包放哪了。”
“你帮我去问。”
“我不想帮你去问,那是你的书包,你自己把书包弄不见了,你自己去找回来。”
“我不想去问,那个书包我不要了。”
我有点生气,把弯放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说:“弯,你把新书包弄丢了你不是自己努力去找,反而说你不要它了,我很生气,因为你根本不珍惜我们送给你的东西。你确定不要了吗?”
“确定。”
“那你自便,我要去把书包找回来,我找到了,书包就是我的了。”
“好的。”
“我再跟你确定一次哦,你确定不要你的书包了?如果我找到书包,书包就是我的了哦。”
“我确定。”
“好。”
然后弯自己玩,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书包找到。
“走吧,弯,我们回家,我找到书包了,现在它是我的。”
弯一听就急了,开始哭:“为什么?它是我的!”
“你说你不要它了,我跟你确认了两次,如果我找到它,它就是我的了。”
“不要!我反悔了!它是我的!”弯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申辩。
“之前也有小朋友送给你东西,后来又反悔了,想要回去,他们能反悔吗?要回去了吗?”
“没有……那……那就当这个书包是我送给你的!”弯想找一点心理补偿。好像让我承认这个书包是她“送给我的”她心里会好受些。
“不要。是你说了不要这个书包了。我找到了顶多算是我捡到的,而且我反复跟你确认了,你不要这个书包了,我找到了就是我的。”
到这里,弯自知理亏,不再争辩什么,开始进入要抱抱、嚎啕大哭抒发情绪的自我疗愈阶段。我抱起弯走到车边,她一路都在大喊着哭,放到安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我问:“弯,还要爸爸抱你哭一会儿吗?”“不要。”
弯还在抽泣,自己又想了个补偿的办法:“爸爸你可以把书包送给我吗?”“我不想,因为你不珍惜书包这个事情让我很生气,我不想再把书包送给你。”
弯又哭了几声,又想了个办法:“那爸爸你可以给我再买个一模一样的书包吗?”“我可以帮你在网上找一下,但你得自己买,你有零花钱。”“好……”最后这个“好”是哭喊出来的,最后又哭了几声儿,这事儿就过去了。
如果是以前不懂带孩子的时候,这样的事情足够搞得我暴跳如雷!
先是会被弯的无理做法挑起我对她的价值判断:你这孩子一没记性,二没长性,三不爱惜东西,四不体恤你爸妈给你买东西一片苦心!这些判断都是指向孩子的人格,并不是就事论事。接着呢,我就必然会用“作为父母,我绝不能由着你变坏”这样的理由去向弯发脾气。
脾气发出去,弯肯定会哭。弯一哭,我另一团火马上噌就上来:“你这熊孩子!自己做了错事,我给你指出来,你不认错,你还哭!”那我必然就会提高音量,增加情绪发泄的分量,升级“教你做人”的暴力手段!轻则罚站,重则打人,而且我还觉得我特有理!
那我行使了暴力,从情绪暴力开始一步步升级,弯弯这么小的孩子,她的全部注意就将陷入对暴力的不知所措和恐惧之中。最后达到我吃掉弯的效果:弯学会曲意道歉,抑制哭泣,然后形成她对我及我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焦虑和敌意。
如果在弯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冲突反复、长期,而且随着她的成长日益升级,那么弯的焦虑、敌意、自卑将会形成情结,最终固化成她的人格和三观。
自我捍卫的“自私”是非常健康的
其实处理这个事情,我应用了处理人际关系很有效的方法: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的提法,可以这样来理解:不要把不同的课题混在一起处理,我是我,你是你,我有我的课题,你有你的课题;事情和情绪也是不同的课题,事情是事情,事情有因有果,选择什么承担什么,情绪是情绪,情绪不讲道理,情绪流动是人的本能——让孩子承担事情中自由选择的结果,然后接住孩子的情绪,陪伴孩子度过情绪的流动,是亲子关系中有效的通用方法。
回顾《P.E.T.父母效能训练》和《正面管教》,均涉及“课题分离”的命题。
“课题分离”的基础很简单,即“我是我,你是你”。造成亲子冲突最大的因素,是“界限不清”,在中国家庭尤其如此。
在亲子关系的最开始,我们就要明确,我是我,你是你,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注意哦,孩子关于“我”的观念是在成人的保护下才得以形成的,如果孩子不能明白“我的是我的”,那他不会明白“你的是你的”、“他的是他的”,他也不会明白“我的问题我自己去处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
因此,保护孩子的“物权”,保护孩子的“自私”非常重要。
弯弯的玩具是她的,她拒绝分享、她随意送人,我们都不能干涉。这在家里有小朋友来做客时确实会带来尴尬,但很积极的结果,就是弯弯在“非我”的区域,她对感兴趣的每样东西都会问“这是谁的”,如果不是“我”的,那么要动就得经得同意,而且使用起来得遵守相应规则。
这样,在我们的社交和她自己在外面的社交中,教养成本就会很低。处理家里小朋友过来弯不分享玩具的尴尬,我们自己会准备一些属于我们的好吃的和好玩的,弯不愿意与人亲近、与人分享时,我们可以来照料。
“自私”意味着“自我捍卫”,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和“自责自担”,这是很健康的。
大家都以“自私”的态度去自由社交,孩子会从自由行为的各种正负反馈中获得通行的行为准则,而且孩子自己会发现不同群体的通行准则并不一样。当我们自己与孩子发生分歧、冲突时,无论是出于真实需求,还是出于教养的目的,都应该像孩子自己一样坚持我们的合理要求,不能让孩子越过我们“自私”的界限。
让孩子脱离外在评价的束缚
“课题分离”在教养中的应用,还包括“不使用奖惩”,也包括“不批评不表扬”,因为课题分离的原则首先宣示人与人的平等,父母与孩子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作为人格平等的彼此,言行边界可以通过会议协商确立规则,可以常常相互真诚地向彼此的恰当言行表示感谢。比如我们经常跟弯弯讲:“谢谢你能够自己玩一会儿,这样我就有时间写稿子”,“谢谢你玩完玩具之后把它们都收好,我们家很整洁,我们和客人都感觉很舒服”。真诚的感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课题分离会带来平等、自由的互动关系。孩子学习是非对错不是通过“上级”的评断、或者外在的物质条件刺激,而是通过他自由选择的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这样他形成的认知是内在驱动的,因此是笃定和坚实的。
当然了,课题分离不代表放任孩子
我举个例子来更清晰地说明“课题分离”在教养中的效果。
有一天从爷爷奶奶家出来,弯上车找我要手机看动画片,我说我不想给你,弯问为什么,我说“这是我的手机,我可以决定是不是借给你,现在我不想借”,弯就哦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要求。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很保护弯的物权,所以弯想用我们的手机或者ipad时,我们如果不愿意,只要告诉她我们不愿意,就可以了。
说到这里,为了避免把“课题分离”误解为“放任孩子”,需要强调几点:
一是“课题分离”首先是守住自己的课题边界不被侵犯,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你的父母,我不会委屈自己去给你做事,当我给你做事时我绝不委屈,当你的言行侵犯我的边界时,我会主动、清晰地拒绝,并诚恳地告诉你我的感受;
二是“课题分离”的基础必须是充足的有效陪伴(点击标题查看:放个大招应对孩子各种“作”:把“有效陪伴”说说透),没有被无条件接纳、没有被充分陪伴的孩子是被匮乏感操控而不得自立自主的,在“共生”的状态中呆够了、蓄满了,才自然生发“独立自主”的需求,这时才谈的上课题分离;
三是“课题分离”必须与规则(下期我将专门论述“规则”)相结合,规则是依据双方的现实需求相互协商、相互妥协而形成的约束双方行为的依据,你的课题自由不能违背我们已然商定的规则;
四是必须完整地践行“课题分离”,即自由选择的结果必须要自主承担。
做到这些点,父母就完全可以放下不必要的焦虑了。
早点制定零花钱规则吧
最后建议一下,尽早跟孩子商定零花钱规则对很多问题都有帮助,因为这培育了孩子自由自主的物质基础。
孩子约三岁半,开始知道要爸爸妈妈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及时跟她协商了零花钱规则:我们不负责给你买,我们也不控制买什么给你、不买什么给你,家里吃的玩的用的,爸妈自己需要的自然会买了放在那里,也愿意跟你一起分享,你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你自己用零花钱去买,不够就自己攒钱。
我们后来发现这个零花钱规则产生了很多效果,在涉及物品归属的方方面面,它都起了很直接的调节作用,正如本文最开头的例子那样,而且,它还额外地带来了弯对数字和加减法的理解。
弯弯的零花钱是每周定额30元,每月一次的二手集市摆摊收入也归她自己,吃的玩的都由她在里面计划,没有附带规定。现在,弯已经有200多块钱的存款了。刚开始,她大概连续有一个月的“疯狂买买买”,一拿到零花钱就花光(她那时的动机一是新鲜,二是宣示主权,三是验证规则),但过了这阵子就很少花钱了,真想要什么了也就自己花钱买了。
--END--
师偃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因为不喜欢大城市的氛围,也一直有出去浪的梦想,在北京做了两年杂志记者后,和媳妇儿先到丽江生活,做过酒吧歌手,2012年至今住在大理,2013年女儿弯弯出生,变身专业奶爸。目前很享受在家中应用和实践一系列育儿理念,并开了公众号“师偃茶事”(ID: shiyanchashi)记录心得。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查看
《2018-2019 择校指南》| 菁kids上海2月新刊导读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