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美半年,我为何放弃“双母语”执念?

Fionazz 菁kids上海 2019-05-19


文 | Fionazz  图 |  lukaszwata



很多教育背景优秀的八零后,在回看自己的过往经历时总会有一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感觉。有的是在留学时发现老外同学能学会玩,上去讲个PPT都像竞选总统;有的在外企工作,和大老板飙英文时,自己怎么都跟不上趟,不是不会说,而是Hold不住,腹有诗书气不够。


所以等到自己做了父母,马上下定决心,自己走过的弯路一定要帮孩子跳过去,一样的书要读得轻松,一样的功夫要成绩够好。于是“双母语”、“自主阅读”、“批判性思维”成为择校最高标准,从幼儿园到高中,哪一步都想抓紧。


我也曾是“双语派”的一员,佩佩和乔治从小读双语幼儿园,外教全天带班,当我看见佩佩和闺蜜游迪士尼可以全程讲英文时也惊叹不已。


但是,去年九月带了佩佩来纽约读学前班,半年的亲历见闻,终于让我彻底死了心,坦然回归到“中文博大精深,英文只是一门工具”的本土教育中。



首先,还是因为见到了不少在英语是强势语言的环境里,希望孩子能同时说好中文的华人家庭。一种是父母一方是华裔,一方讲英文;一种是父母双方母语都是中文。这两类家庭在家中都会讲中文,但是我见到的大部分孩子中文都不尽如人意,即使父母每天在家都说普通话或者广东话,甚至在主要的抚育人不会说英文(祖辈或保姆)的情况下,孩子都不能说一口流利、没有“洋”味的、地道的中文。


这些小孩可能只读了一两年的英文学校、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花大量时间补习中文,很多拼音都学得七七八八了,可一开口还是让人听着心累,更不要说系统的“听说读写”了。


问题出在哪里?


答案就是同伴!


每天学校八小时,与他们交流最多的就是同伴,比老师、父母都要多。而且在与同伴交流时也是孩子思想最活跃的时间,他的价值观、方法论就是在这样的切磋中形成,而这个思维体系是用英文构建的。


而家里的中文环境呢?除了最简单的生活琐事外,并没有可以深入运用的场景,至少辅导功课不会有父母把题目全部翻译成中文、讲清楚,再请小朋友用英文写答案吧?而且在美国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明显偏文科,阅读、写作、小组讨论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孩子英文强、中文弱并不奇怪。


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佩佩在这样的英文环境里,有讲英语的同伴,肯定就会英文特别好啦?


接下来,就要讨论“英文好”这个概念。


佩佩这样的“英语学习生”(也就是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在校内有专门的英文辅导老师,每周三小时“一对四”的课程,英语学习生一般要读三年,最多有孩子读到五年级毕业。而且老师说,该项目并不是为了教学生英语口语,而是要提高他们将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小学就来美国的“外国孩子”至少要花三至五年的时间补习英文,才仅仅能具有与美国孩子相似的“使用英文学习”的水平。


经过一个学期,佩佩的“英文学术能力”的确提高了不少,从成绩单来看,阅读、写作接近满分,然而这也只能说明她是个“学习好”的学生,那么她的英语好不好呢?


在我看来也只能算是“还可以”,虽然佩佩的同学都讲英文,但是孩子们对同伴的“自然选择”是不可违抗的班级里男生女生各成一派,白人孩子、亚裔孩子也会有小圈子。


不同的圈子讨论的话题就会完全不同,大家都会从自己日常生活中找话题,不同背景的孩子在一起只会“把天聊死”。犹太裔孩子的“光明日”和华人孩子的“元宵节”都不能用英文准确说明白,所以孩子们也没有什么强大的表达欲望。


佩佩最好的闺蜜,就是一个韩国小女孩,班级里有人说她们俩像双胞胎。她们梳一样的马尾辫,因为欧美人的黄头发细软,一个卡子就能別在头上,而亚洲人头发又硬又直,披散下来就要挡眼睛;她们也经常穿类似风格的衣服,因为首先妈妈的审美相似,其次我们都怕孩子冻着,UGG最早套脚上;加上两个人同进同出,都是身形纤瘦,单眼皮小眼睛,真的是挺像双胞胎。


所以无关乎种族歧视,就是最简单的生理特点,都会让自己与周围的人贴标签;佩佩第一天上学就说,“我喜欢她的黑头发”,我们都一样。


两个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大家都是用不太擅长的第二语言沟通,从逻辑到语速都是差不多的节奏,自然交流顺畅越来越好;而她们不会说的单词用“this/ that”指代,或者连比划带猜,也用不到多深刻的英文。


当然她们也与其他女孩子一起玩,但是有些题材听不懂时,就自动过滤,不参与讨论;或者在插得上嘴的时候,简单说两句;而孩子更多的活动时间,就是一起疯跑一起运动,语言并不太重要。


所以,我经常在放学的路上听到佩佩的同学跟她打招呼,但她并没有积极回应,因为她听不懂,或者说听懂了表面的单词和句子也不理解背后的意思


也许在这个环境生活很多年以后,佩佩可以全无障碍地与身边朋友交流,可是那时候她一定也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回上海生活、读书,所以香蕉人和中国心,我只能选择后者;能将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熟练运用就够了。中英并进我们也不再强求,在美的华人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在上海,就不要得陇望蜀啦。


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是一种文化;是你走过的每个路牌,看到的每幅广告;是你每一次针砭时弊,每一次放声大笑;是你每一个伙伴与每一个对手;所以不要放弃我们的思想,一段漂亮的文字,翻译成任何语言都会厚重又美丽。


可是说实话,中文真的比英文难得多!如果你不是作家,英文会写论文就够了,中文可能还要写情书、写检查哦!



-End-


Fionazz


现居纽约的地产金融专业访问学者,魔都辣妈,相信父母永远是最好的榜样。家有5岁佩佩,3岁乔治,为孩子们不断自省,坚守原创公众号“Fiona家”(ID:Fionazzfamily),用“纽约K年记”记录佩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查看

「2018菁上海国际教育暨学校博览会」 确认参展学校名单!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成了择校专家


西华学校家长志愿者:让家长们在多元社区建立新友谊


如果孩子只能和你共享一个特质,你会选择什么?


上海17个国际、双语学校校园开放活动!



2018年4月21日,国际、双语学校和幼儿园将齐聚2018年上海国际学校博览会,扫描下图中二维码即可免费报名,来现场与学校当面交流。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