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科学到美学,怎样培养一个多向度的人?

菁上海 菁kids上海 2019-08-11

21世纪走到了第19个年头,孩子们的课堂已与以往大不相同:情景教学、创新实验室已屡见不鲜。学校与家长关注培养孩子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以迎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核心素养究竟如何培养?


在2019菁上海国际学校博览会“核心素养”论坛上,来自上海筑桥实验小学、威雅公学、上海耀华临港校区以及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四位教育专家为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培养之道。


整理 | Stella  照片 | 谱时



人生两翼

郑腾飞博士

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课程总监 



01/

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性能力与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性能力


“所谓的理性能力是指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技能,感性能力则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两方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郑博士以碱性体质即健康体质这一没有理论依据却大行其道的学说为例,解读了理性能力。“我们所谓的理性能力并不是学好数理化的知识,而是能够用科学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有基本的理性思维、有面对信息的能力,我们就不会被谣言所骗,这就是我们孩子在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


谈到感性能力,郑博士以如今人们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也在破坏其美感为例,说道:“大家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但大多数人的审美能力还远远没有跟上,或者说创造美的能力还差得很远。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培养这一代孩子追求美的能力。”


02/

科学思维体系三要素


郑博士分享道,筑桥实验小学并没有按照理化生、数学、语文来划分课程关键领域,而是分成了品格、科学、美学。随后她细数了在科学与美学方面学校的具体实践。


科学方面,学校会帮助孩子们建立思维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


第一个要素是事实。老师们需要不断向孩子强调,在科学语言里面,只有事实,只有每个人能看到的事实,每个人通过实验测试的数据才可以进行分析、决策和相信。


第二个要素是逻辑。从事实到时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能够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这些知识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渗透的,通过学习孩子们可以慢慢感受到逻辑里的因果关系。


第三个要素是审辩性思维。学校希望孩子们对任何事实都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看到信息后不是马上调动情绪去发表观点,而是对所有的事实和结论都保持中立的怀疑,问一下事实和结论真实性如何。从事实到审辩性思维的循环,是在思维科学体系中不断跟孩子反复强调的一个思维方式。


“学校有许多课程,能够保证孩子有时间学习每周正常课表之外的知识。科学阅读、自然教育、科学史话,我们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感受到自然和科学的美,这是在科学范畴之内所做的一些尝试。”郑博士说道。


而学校的项目式学习需要孩子们在每学期的科学课上进行一次大学习,这个过程能够锻炼思维方式、锻造合作模式,让孩子们一起基于真实生活、真实需要做出一项项目,最后项目会向社会、家长和老师公开。


03/

从食育到美学


“美学是学校另外一个关键领域,有我们经常听到的音乐、美术这些课程,此外,我们还有一门生活美育,选择了食育为切入点,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知识还是有限的,给他们讲伟大的建筑作品可能无法一下子接受,食物对他们来说是最容易的。”郑博士说。


课程有三个特点。首先,跟着24节气来做,一年之中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主题,围绕主题会有科学、美学、历史、生活、文化的内容,孩子能够在跨学科范围内感受食物带来的文化价值。学校还会用到戏剧、音乐等等表达方式,让孩子表演食物在胃里消化的样子;如果你吃了一块糖,你的嘴是怎样的表现,孩子们能通过表现方式来感受身体的变化。


“在整个美学授课当中,老师们在视觉传达上做了很多精心的设计,孩子接触的东西都非常美,老师也在做着插花、茶艺,让孩子持续进入到美学当中。”


此外,教师和家长也有同步的课程。郑博士说,校内的菜园是老师们自己打理的,老师在午休时间跟孩子们一起活动,家长也会被邀请到课堂中来参与食育课的一些内容。


 “梦与纪律并不冲突,他们是一体两面,就像音乐,它是构造建立在数学的精确之上,却从感觉和肺腑来打动我们。”郑博士引用了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的话,希望孩子在未来能够非常完美地融合两方面的能力,如此,他们就能用人生两翼飞向他们愿意飞的天空。


 

威雅公学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Sam Thurgood

威雅公学霍金学院院长、橄榄球主任



Sam在演讲之初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18年前,有一个小男孩离开了他的家,开始了校园生活。到学校之后他参加了所有活动,尽可能在学校接受所有的挑战。这个男孩很勇敢,但只有一件事令他恐惧——站在台上对大家演讲。但18年后,他还是站在了论坛现场面对着台下众人。


为什么他做到了?


“因为学校里导师、院长、老师们一直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让我建立了自信。我将这看作一种责任,把我得到的一切传达给下一代的孩子们。”


01/ 

人文关怀


作为学院院长,Sam需要一周七天24小时保持工作状态,把53个学院学生哄上床睡觉,他们每天大概在10点左右就寝。“但什么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关注这53个学生,而是每个老师都要关心全校上千个学生的状况。我认为信任和动力是一个学院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这两个能力,我们很难把53个男孩凝聚起来。”Sam说道。


首先,整个学院需要协调信任的体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家长8月份把孩子交给老师也需要信任。动力也不是指外部动力,更多是从内心激发自我的动力,“我们能做的是给予他们所有的帮助,让他们找出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动力。”


Sam说道:“此外,诚信也很重要,如果几十个学生生活在一起,互相之间却没有诚信,那么这个学院也不会存在。”


02/

寄宿项目


Sam分享了几个例子,有关于学院和学生的关系对他们的未来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以前工作的学校,当时进校的学生只有十二、三岁,现在有的已经三十出头了。为什么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毕业后就结束,而到如今依然非常非常紧密呢?就是因为在学校的时候,我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非常长,不仅仅在课堂上,在生活、寄宿方面都息息相关,学生有问题就会找到我,从而形成非常紧密的联系。其实有一些学生真正长大成人之后会和老师形成非常好的朋友关系。”


通过寄宿项目,学校可以非常好地培养孩子的特质,其中一点就是独立,在孩子进入西方高校后,无论是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都只能靠他们自己。另外,整个学院内部,通过寄宿能够培养出如同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在这种情谊里还有偶像的力量,学院里孩子们的年级和年龄都是不同的,大的孩子要管住自己的言行,他们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03/

运动


“开场前大家听到了来自威雅公学的学生们的乐器表演,其中有一个男生也是校橄榄球队的队员,他的橄榄球打得非常好,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学术成绩也非常突出。”


Sam自去年8月加入威雅后就是一个专职的体育老师,在西方,体育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到了这里之后他却发现大家对体育不是特别重视。“我们有一句话说‘健康的身体,灵活的头脑’。在现在的竞争中孩子压力很大,所以他们真的很需要运动,不仅有益于他们的健康,也能缓解压力。”Sam说道。


此外,体育、音乐对申请大学也非常有帮助。


Sam分享道,学校有一个高三的女生,她希望申请英国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学,而她也是橄榄球校队的一员,她希望在毕业之后仍能代表中国参加比赛,这点对她申请大学很有帮助。另一位演奏小提琴的男孩,他两周后要去南京比赛,这对孩子的能力是很好的提高,而学校提供这么多运动项目与户外活动,也是在教育孩子们如何管理好时间,让忙碌的每一天都过的有价值、有意义。


 

与科技结盟 

周强博士

上海耀华临港校区科学组组长 



01/

中外融合,全球视野


“有一个问题是从我从事国际教育工作以来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什么是国际教育,什么是中国的国际教育?”周博士说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国际教育是给学生提供教育学的知识,以及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所以国际教育等同于世界教育。


“世界既然包括中国,那中国的国际教育应当也要包括中国的部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国际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外融合,培养孩子的视野。”周博士说。


周博士分享了耀华临港学校的中外融合的实践。


首先,从课程内容上,融合国内外的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框架,内容填充国外优势课程。第二,在教学上,采取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发挥中外教的特长,即中教对知识的阐述,和外教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以及动手能力。最后,科学化,学校有来自南非、爱尔兰、美国的老师,非常尊重多元化的碰撞,将灵感注入耀华体验当中。


02/

科学课程的特点


周博士将科学课程总结成了三性:开发性、探究性、多元性。


第一个特点是开发性,学校首先做了一些校外的课程延伸。“因为我们校区在临港,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打造园区,大家知道的特斯拉已经入驻了临港,还有C919的飞机发动机研发、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公司,这些企业对于学校都是非常好的资源,我们希望可以做出延伸。”周博士说道。


“另外在校外延伸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将国内课程延伸到国外,每年学校都有一次外出游学的机会,我们希望在这个活动中加入国际科学的部分。比如,六年级的学生会去英国,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能源方面做得非常领先,所以我们带孩子去看了能源利用中心,去参观如何利用生活垃圾发电,这是将我们的科学课程做一个从国内向国外的延伸。”周博士分享道。


第二个特点是探究性,探究性是科学的本质,学校希望将探究性融入到科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六年级的时候,学生会学到溶解度的知识点。老师会设立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如何用饱和溶液来做硫酸铜晶体,这就包括了科学当中所有的环节。首先是对现象的认识、调查、设计实验,第二个步骤是要验证自己所设计的实验,第三个步骤就是分析实验结果,用明辩性思维探究。


第三个特点是多元性。周博士说:“多元性有很多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生去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并跟当地的学生进行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团队,我们非常珍视多元思维的碰撞。”


03/

如何培养科学素养


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素养即素质和修养。什么是素质呢?周博士引用了以前听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学生把学校所学的所有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就是素质。素质是一种能力,因此他更希望把科学素质解释为科学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以上提过的不论是科学课程还是探究性课程都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当他有了兴趣后就能继续去延伸,去探索科学的事实。


第二,需要家长跟老师一起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科学的思维。


第三,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开辟国内外的资源做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活动。


周博士还提醒到家长应利用网络资源。现在是信息社会,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引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科学学习。


最后,无论从家长角度,还是学校角度,大家需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周博士提到,当他旁听六年级的课时,学生问题非常多,他们可以非常放松地提一些问题,但当他到八、九年级的时候,科学课堂变得安静了,他就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孩子处在青春期的考量,但更多的是孩子不去想问题了,他们认为科学是一门考试的学科。


周博士分享一个例子,六年级的学生问了一个问题,水能变成油吗?下面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老师进行了回答,第一位老师说水怎么可能变成油呢?他们是不一样的东西。第二位老师说,水是不能变成油的,有机物里成分很多。第三位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小朋友你提的问题很好,你觉得水能不能变成油,你觉得可以变的依据是什么呢?孩子继续回答说,我调查了一下水的成分,里面有氧跟氢两种元素,老师又问什么是元素?元素有多少种类型呢?孩子又去调查,又去分享。


“听完这三位老师的回答,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三位老师反映了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性,一步步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科学现象时的依据是什么、要做哪些工作、必要时是不是要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也要求我的团队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也许你今天听起来这个孩子的想法非常幼稚,但是我想若干年后他就有可能是一个奇迹的诞生。”周博士说。

 


美育,教育的最终指向 

苏晨杰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01/

美育的目的


美育是否等于美术教育和艺术教育?


“我知道在座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送去参加各种各样能够发挥特长的培训班。美育是不是光等于艺术教育呢?我想这一部分的事实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对于美育的表现,王国维在《论教育宗旨》当中初步提及了概念:美育、德育、智育三者应该和谐发展,并且他认为美育可以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


美育究竟是什么呢?第一次在美学史上做出的非常系统明确的美育含义应该是由德国哲学家提出的,他指出的概念是:在近代工业社会,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的大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造成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分裂,而且造成了个人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就是美育。


苏校长进而问道:“你认知的和你现在所面对的情况是不是不对称的?你心里对你的孩子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教育规划,但是放在现实面前有没有一种无力感呢?”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在苏校长的职业生涯中,她接触了许多家长,感受到的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感。“通过美育才能够唤醒人的认知,才能消除这样一种分裂,来达到培养完美的、理想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有了这样的个人才会有和谐的社会。”苏校长说。


02/

美育的三大环境


美育的三大环境分别是:家庭、社会、学校。苏校长分享道,大家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70%是因为你的家庭,你继承了你父母、你原生家庭的DNA;20%是因为社会,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大环境会在我们身上打下烙印。换句话说,只有10%是因为学校教育。


“最终揭示的数字是不是让大家难以置信?回头来想,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就是看清真相之后还能拥抱生活。’我认为在教育之中也是如此,真正的英雄就是看清教育真相之后,还能选择义无反顾地拥抱教育,继续投身于教育之中。在座的各位家长你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美育的任务也是在各位的身上。”


苏校长分享了美育渗透在学校的各个环节。


“我们来举一个小例子,在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我们会从刚开学之初,提出老师和孩子能不能做到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音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开学过了一个月又一周,我们一贯的主张最终在孩子素养上得到了体现,一年级的孩子在用餐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非常安静有序,他们会小声交谈今天这个汤如何,今天喜欢这个菜,我想要再加应该怎么做呢?他们会通过非常有礼貌的示意来表达想要。”


03/

教育的最终指向


苏校长问道,美育考吗?不考,既然不考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美育很难用分数来衡量,这是我们俗称的无用功吗?在她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不论是21世纪世界公民所具备的素质,还是个人的素养与修养,都可以在美育当中得到体现。


“既然教育的真谛是真善美,既然教育最终指向就是美育,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在社会上和学校一起配合,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以发现美的眼睛,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能够看到美的存在。”苏校长说。


 


更多2019菁上海校博会教育论坛回顾

敬请关注「菁kids上海」


-End-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