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起就接受蒙氏教育滋养,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文 | Sophia 图|学校提供
说到蒙特梭利,我们最常想到的就是:混龄、独立工作、特别强调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还会想到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比尔·盖茨、克林顿、扎克伯格等等。Google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更是直接说:我们的成功归功于蒙特梭利教育。
大家比较熟悉的蒙氏教育的场景多集中在3-6岁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小宝宝通常由妈妈、祖辈或者保姆来照护,鲜有除此以外的第二种选择。而事实上,蒙氏教育在0-3岁的托育阶段也早已有纯熟的运用。
“早早期”阶段的蒙氏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蒙氏老师在照护小婴儿时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带着这些问题,菁kids走进了Guidepost万航渡路校区。
Guidepost是美国最大的蒙特梭利教育集团,据悉,其创始人自己就曾是一个“蒙氏宝宝”,因为得益于蒙氏教育,长大成人后便以“向全世界儿童普及蒙氏教育”为己任。如今,Guidepost的教育网络已覆盖美国的加州、佛州、纽约、芝加哥,奥地利的维也纳,在中国的足迹也已遍及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杭州等地。之所以选择万航渡路校区做深入了解,是因为那儿有专为6个月至一岁半宝宝而设的Nido班。
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样有能力
Guidepost万航渡路校区的园长Emily曾在加拿大、美国、香港、台湾等地任教。她既是园长,也是Nido班的主教老师。据她介绍,蒙特梭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
在她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安全感除了主要照料人制度(Nido班的师生比例是1:3,确保老师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照顾),纸尿裤、奶瓶、床垫等这些物品的摆放也需要有固定的位置,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
尽管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无法通过言语来反馈,但老师们已经开始实施基于爱和信任的“有尊重的照料”了。
首先,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和孩子说明,可以把它理解为尊重孩子的知情权。比如“现在我们准备开始换纸尿裤了,首先我们要拿一块干净的纸尿裤……”这样,当孩子开始爬行或者走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需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慢慢也就能参与到换纸尿裤的过程中去了。
其次,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与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如孩子一跌倒就去帮忙扶起来,甚或规避一切磕碰的可能)略有差异的是,Guidepost会给予孩子探索和选择的空间。让孩子睡地板床,而不是有高高围栏的婴儿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经有妈妈很困惑自己的孩子一醒来就会大哭不止,后来在园长的建议下,将家中的婴儿床换成了地板床。“孩子醒来之后发现大人不在旁边,自己又无法从床上爬下来,就只好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一方面是因为充满了无力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哭来告诉大人‘我醒了’。”园长说,“而地板床就给了孩子决定留在床上、爬到地上玩、还是叫老师的自由和权利。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感觉自己是被信任的、有选择的,就会更有信心去探索和学习。”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需求
很多Nido班的孩子,原来在家里都要抱睡或者拍睡,但来到Guidepost后没过多久便能自主入睡了。原因是什么?
园长说,其实睡觉吃饭都是人的天性,并不需要特别的安抚,而且孩子通常都有自我安抚的潜力。照料者要做的就是以合适的方式提供协助,帮助孩子练习自我安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比如尿布湿了要换、累了要睡觉。
以睡觉为例,老师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看到他打哈欠了,就可以调暗灯光,并告诉他:“你看起来有点累了,累了的时候我们就去拿枕头睡觉。”这种基于仔细观察的顺势而为往往能帮助孩子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形成自己的作息节奏。如果家长不留心这些,或者太着急介入,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园长也分享了“着急介入”的一个例子。
某次开放日,妈妈带着六个月的宝宝来参观,当时宝宝坐在提篮里,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一动不动,表情也比较严肃。妈妈可能希望他放松一点,就拿起教具,举到他面前说:宝宝,看这个!
在蒙氏老师看来,这其实是在过度刺激孩子。孩子通过这个行为接收到的信号是:
1. 我没有能力自己一个人玩;
2. 我这样玩的方式是“错”的,我要用妈妈的方式玩。
这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好奇心都会有影响。老师说,其实孩子在用自己的节奏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到他们需要家长的时候,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家长要做的就是跟随孩子的节奏。
独立完成任务的孩子们
相信与尊重的基础是了解孩子
蒙特梭利最让人觉得“谜”的一点,就是孩子有着超越同龄人的独立,比如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帮父母冲咖啡,四岁就能帮忙做菜。这在很多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孩子那么小,真的能做到吗?
老师说:“其实尊重和相信都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
这个了解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是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做到什么程度。“孩子不是按钮控制的,不是一个按钮下去,一夜之间就学会走路或者自己上厕所,孩子的独立是循序渐进的。”
比如,六七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双手可以在胸前交叉或者互相握住,那就可以开始训练他们自己抱住奶瓶喝奶;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帮老师拿纸尿裤,再把换完的纸尿裤扔到垃圾桶;在Nido班,孩子在餐盘画了勺子、盘子、叉子的位置,让孩子学着自己摆放;到了Toddler班,孩子就可以自己去取勺子和盘子了。
了解的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为什么做不到,以及怎样可以帮助他们做到。
Emily园长提到,冬天孩子流鼻涕,不少家长会不和孩子打招呼就快速地帮他们擦掉。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玩,忽然就被打断了,鼻子被捏了一下,捏完了之后,我还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站在家长的角度,这样的行为也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擦鼻涕这项技能。
其实孩子不擦鼻涕的原因,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擦鼻涕,要么就是不会擦鼻涕。遇到这样的情况,园长建议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孩子站在镜子前面,给他看看自己流鼻涕的样子,让他自己意识到“我需要擦掉它”;然后老师示范如何用纸巾擦掉鼻涕。
让孩子成为好奇
且愿意终身学习的人
在蒙特梭利的教室中,老师相信孩子有自由探索的能力,因此教具和环境的布置也都为此服务。
以蒙氏数学为例,就是一个感受、探索、进而认知的过程。很多家长自己教孩子加减法,但教了很多遍还是没教会,原因就是孩子还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字。
据Toddler Plus班(2.5-4岁)的主教Fiona老师介绍,他们会先向孩子展示数棒,让孩子先有具体的数字的概念,再向孩子展示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比如1根数棒,再加上一根,就是2,再加上一根,就是3,之后有的孩子就会自己琢磨出来,3加上一根,就是4,4可以由1+3组成,也可以是2+2组成。
老师说:“我们会分三次向孩子们展示教具,之后就会退到一边观察他们,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也经常会给我们惊喜。”
从“被教”到在摸索过程中自己发现数字的奥秘,孩子的感受是:“这是我自己学会的。”这样的孩子会保持着对外界的好奇,也更容易抱持终身学习、独立思考的态度。
▲Toddler Plus班的“班宠”蜥蜴
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观察它的变化、体验小动物停留在皮肤上的触感,并试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在轮流喂食的过程中培养了责任感。
在语言学习方面,Guidepost遵循的是蒙氏“命名-辨别-发音”的三段式教学法。由于2-2.5岁是孩子的语言爆发期,因此在这之前最好能大量丰富孩子的词汇。
对于Nido班的小婴儿,老师主要采用三段式中的前两段,比如像体育比赛播报员那样,在为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不断“念叨”:你的尿布湿了、脏了,我们要把它放到垃圾桶里去。因为“湿了”“脏了”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是有意义的,所以也是学得最快的。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会每两周更换一批词汇,但这些词都与真实事物有关联,比如冬天时学“围巾”“绒帽”。如果是不方便带进教室的食物,就用逼真的图片代替,而这时候,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本地化”,比如国外的孩子学“墨西哥脆饼”,这里的孩子就学“米饭”“苹果泥”等他们日常会真正接触到的食物。
上海的Guidepost是中英双语教学,因此每一个大主题都会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方式开展学习。
无论是日常生活、感官、文化的体验,还是语言、数学的学习,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家园共育”都尤为重要。为了让家长们更了解蒙氏的理念,Guidepost会以workshop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育儿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外,也会通过TRANSPARENT CLASSROOM等信息平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中的情况,并形成完整的阶段性成长报告。
结语
0-6岁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的阶段,而其中0-3岁是为3-6岁做铺垫的。那么,从小在蒙氏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哪些特点呢?
采访中,我们听到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大班的孩子自己在教室里做数学题,看到外面有个妹妹搭积木遇到了困难,便和老师说:“我想去帮一帮那个妹妹,大概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十分钟之后我会回来继续做完我的数学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其实表现出了三个特点:
1. 知道自己当前的任务是做数学题,等帮助完别人后还是要回来把题做完,这体现出了他的专注力;
2. 看到别人有困难,决定放下手头的事情去提供帮助,这个决定体现了他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能力;
3. 他知道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促成这件事情。
“蒙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专注、独立、快乐,这也是Guidepost蒙特梭利秉承的理念。”老师说。
目前Guidepost在上海有两个校区,除了万航渡路校区,还有位于浦东的东明路校区,招收18个月至3岁的宝宝。
上海市 静安区 万航渡路858弄15号101
Rm.101 No.15 Wanhangdu Rd. Lane 858, Jing'an District
上海市 浦东新区 东明路1778号
No.1778 Dong Ming Road, New Pu Dong District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