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赛事通知 |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高教主赛道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定于2021年4月至10月举办。本届大赛聚焦建党百年的特殊时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起点、第一次在革命老区办赛的特殊地点等3个时空背景进行整体策划,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继续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总体目标,传承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聚焦“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赛事组织形式,上好集党史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红色筑梦为一体的一堂最大的“金课”,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创新创业盛会。
高教主赛道项目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参赛项目应结合以上分类及自身项目实际,合理选择项目类型。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
参赛要求
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2.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
3.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或英文,如有其他语言需求,请联系大赛组委会。
参赛组别
1.本科生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及成员须均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专科生。
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研究生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
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3.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即2016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②初创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可以参加初创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4.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8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即2016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②成长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可以参加成长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5.师生共创组。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业且教师所占权重比例大于学生(如已注册成立公司,教师持股比例大于学生)的项目,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参赛项目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2016年3月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即2016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在编教师(2021年6月1日前正式入职)。
赛程安排
「报名截止:2021年6月8日晚24点」
以国赛网站6月8日晚24点的数据为准统计报名团队。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报名。详情请下载附件《学生操作手册》。
后续竞赛时间根据赛事组委会安排将第一时间公布
评审规则
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
评审要点 | 分值 | 评审内容 |
创新维度 | 30 | 1.具有原始创新或技术突破,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成果(专利、创新奖励、行业认可等)。 2.在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管理运营、市场营销、工艺流程、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
团队维度 | 25 | 1.团队成员的教育、实践、工作背景、创新能力、价值观念等情况。 2.团队的组织构架、分工协作、能力互补、人员配置、股权结构以及激励制度合理性情况。 3.团队与项目关系的真实性、紧密性,团队对项目的各类投入情况,团队未来投身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情况。 4.支撑项目发展的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使用以及与项目关系的情况。 |
商业维度 | 20 | 1.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项目已具备盈利能力或具有较好的盈利潜力。 2.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及市场前景,项目与市场需求匹配情况、项目的市场、资本、社会价值情况,项目落地执行情况。 3.对行业、市场、技术等方面有详实调研,并形成可靠的一手材料,强调实地调查和实践检验。 4.项目对相关产业升级或颠覆的情况;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情况。 |
就业维度 | 10 | 1.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 2.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 |
引领教育 | 15 | 1.项目的产生与执行充分展现团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体现团队成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2.突出大赛的育人本质,充分体现项目成长对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作用。 3.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模式。 4.项目所在院校在项目的培育、孵化等方面的支持情况。 5.团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 |
初创组、成长组
评审要点 | 分值 | 评审内容 |
商业维度 | 30 | 1.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产品或服务成熟度及市场认可度。 2.经营绩效方面,重点考察项目存续时间、营业收入(合同订单)现状、企业利润、持续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客户(用户)情况、税收上缴、投入与产出比等情况。 3.成长性方面,重点考察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大小及可扩展性,是否有合适的计划和可靠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其未来持续快速成长。 4.经营管理方面,是否有科学、完备的研发、销售、运营、管理、人力等制度和体系支撑项目发展。 5.现金流及融资方面,关注项目已获外部投资情况、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现金流情况、企业融资需求及资金使用规划是否合理。 6.项目对相关产业升级或颠覆的情况;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情况。 |
团队维度 | 25 | 1.团队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创新能力、价值观念、分工协作和能力互补情况,重点考察成员的投入程度及团队成员的稳定性。 2.团队的组织构架、股权结构、人员配置以及激励制度合理性情况。 3.支撑项目发展的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使用以及与项目关系的情况。 |
创新维度 | 20 | 1.具有原始创新或技术突破,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成果(专利、创新奖励、行业认可等)。 2.在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管理运营、市场营销、工艺流程、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
就业维度 | 10 | 1.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 2.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 |
引领教育 | 15 | 1.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模式。 2.突出大赛的育人本质,充分体现项目成长对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作用。 3.项目所在院校对项目发展的支持情况或项目与所在院校的互动、合作情况。 4.团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 |
师生共创组
评审要点 | 分值 | 评审内容 |
商业维度 (未注册公司) | 30 | 1.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项目已具备盈利能力或具有较好的盈利潜力。 2.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及市场前景,项目与市场需求匹配情况、项目的市场、资本、社会价值情况,项目落地执行情况。 3.对行业、市场、技术等方面有详实调研,并形成可靠的一手材料,强调实地调查和实践检验。 4.项目对相关产业升级或颠覆的情况;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情况。 |
商业维度 (已注册公司) | 30 | 1.商业模式设计完整、可行,产品或服务成熟度及市场认可度。 2.经营绩效方面,重点考察项目存续时间、营业收入(合同订单)现状、企业利润、持续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客户(用户)情况、税收上缴、投入与产出比等情况。 3.成长性方面,重点考察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大小及可扩展性,是否有合适的计划和可靠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其未来持续快速成长。 4.经营管理方面,是否有科学、完备的研发、销售、运营、管理、人力等制度和体系支撑项目发展。 5.现金流及融资方面,关注项目已获外部投资情况、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现金流情况、企业融资需求及资金使用规划是否合理。 6.项目对相关产业升级或颠覆的情况;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情况。 |
团队维度 | 25 | 1.团队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创新能力、价值观念、分工协作和能力互补情况,重点考察师生分工协作、利益分配情况及合作关系稳定程度。 2.项目的组织构架、股权结构、人员配置以及激励制度合理性情况。 3.支撑项目发展的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使用以及与项目关系的情况。 |
创新维度 | 20 | 1.具有原始创新或技术突破,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成果(专利、创新奖励、行业认可等)。 2.在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管理运营、市场营销、工艺流程、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
就业维度 | 10 | 1.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 2.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 |
引领教育 | 15 | 1.项目展现了师生共创对团队成员特别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模式。 3.突出大赛的育人本质,充分体现项目成长对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作用。 4.项目所在院校对项目发展的支持情况或项目与所在院校的互动、合作情况。 5.团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 |
文案 | 校团委科技部
排版 | 校团委科技部
团团知道你在看哟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学生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