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中国的校长最缺什么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的“人民教育”关注我们,老朋友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文/姚虎雄(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的校长最缺什么?改革的胆略。校长缺乏改革的胆略,学校就缺乏自下而上的改革文化。没有改革的土壤,最理想的蓝图也无法实现,最好的顶层设计也只是一纸空文。
好多校长有改革愿望,也能整体策划,却往往在领导的要求、教师的质疑、家长的反对声中,退避三舍。
改革的勇气来自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来自对教育规律的把握。
基础教育是什么?不管是“不能朴散成器”,还是“只是打地基”,或当下的“培养核心素养”,都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能拔苗助长。
钟启泉先生曾怒斥基础教育的校长缺乏常识,一个小小的初中竟喊出“把学校建设成培养拔尖型、创新性人才的基地”的口号。喊出此类口号的校长不在少数。根源在于,校长对教育规律的不求甚解,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态度冷淡。
有了对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教育改革还将面临整个教育环境的文化枷锁。大家都认为有的改革探索正确,但就是不敢学、不敢用;都知道这东西不好,也知道怎么改,但就是不想改、不能改。“科学”和“民主”是两个概念。民主多是少数服从多数,科学真理多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胆略的校长,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不轻易妥协和后退。
我们学校以“一师一卷”为引爆点,触发学校的整体变革,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运行机制。(详见《人民教育》2014年第21期)考试权的下放,促进了教师教学的自明自断,老师们的教学精力由知识教学转向关键素养的提升。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也因此,我们直面反对和质疑,用责任与使命鞭策自己迎难而上。
外出讲座或接待访问,校长们对我的观点十分认同,但忍不住长吁短叹,抱怨缺乏好的改革环境: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不把考试权交给学校,更不答应将考试权交给老师。况且,这样的改革风险大,缺乏考试管理的学生成绩不好怎么办?缺乏考试管理的教师工作状态差怎么办?
所有的疑问,最后都归结到一个问题:身为校长的改革勇气去哪儿了?
真正的改革是“内心里长出来的”。然而,内心的召唤常常不敌外在的体制。争取改革的“体制支持”,这是校长必须考虑的问题。
改革的“体制支持”,就是要让改革合法化。改革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往往会夭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从内心来讲,教育行政部门是希望你改革创新的,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爹娘”,哪有“爹娘”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好的?他们只是担心你的改革不能成功,徒增麻烦。你要做的是,给“爹娘”一颗定心丸,你要拿出系统的改革方案,证明你的改革积极而稳妥,只有成功,少有失败。
拿出个系统的方案不难,难的是方案属于自己吗?有自己的心跳,有自己的呼吸,有自己的话语吗?基于“素养为重”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整体改革,我们从理念解读、目标确定、制度革新、重点突破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最关键的,它是用我们自己的话语系统阐述的,这让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刮目相看。
改革,不能成为一个“孤岛”。缺“体制支持”,校长就要用经营智慧去争取体制内的支持、体制外的呼应。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第六项专业职责要求,校长必须“调适外部环境”,我认为这项要求值得每位校长认真思考和积极响应。
那么,校长如何巧妙地获取“爹娘”的支持?
第一,借力使劲。作为校长,可借的力很多,如上级教育法规性文件、著名的教授学者、有影响力的家长等。借力,就是找到改革的法规力量、学术力量、行政力量,这些也是推进改革必须要借助的力量。
第二,暗渡陈仓。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要认真解读,找到可以推进改革的契合点。既落实好上级的要求、规定,又以创造性的做法落实自己的改革大计。这一比较保守的改革方式,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以点带面。考虑到整体改革的时间、精力不够,学术支撑不强,教育行政部门又不支持,可选择部分项目、部分年段进行。时机成熟,再全面推开。
校长的胆略,不只包含勇往直前的勇气,还要有绵延迂回的智慧。以智慧获取“体制支持”,技术层面的支持、舆论方面的支持也就顺风顺水。
教育改革的成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快。
2009年,我们提出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要义之一是将“成人立场”转化为“儿童立场”。校长的宣讲,制度的重构,项目的推进,一切有条不紊。当时我期望,3年后老师们教育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发生巨变。
但3年过去了,似乎没有怎样的变化。我们发生了怀疑:我们是在改革吗?改革方向正确吗?改革策略适切吗……然而,当我们关注具体的细节时,变化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校园活动中的孩子们真正当起了小主人,班级公约制定的流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行政会上常会发生对事不对人的争论……
不能不思考教育改革本身的规律:剧变还是渐变?内隐地变还是外显地变?胡适先生有句名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话用在教育改革上,太恰当了。教育改革不必短期功利,而是长远福报。
现在我明白,教育改革的周期,绝不是3年,而是30年,甚至更长。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改革不属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不是动手术,教育改革更像服中药,校长的胆略还在于不动声色、默默坚守的“理性平和”。
美国教育家克洛威尔曾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站在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和新的常态上,我们似乎已经不缺思维方法了,我们缺的是教育改革的胆略!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