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钱林说家教】你造吗?志向比智力更重要。但孩子胸无大志怎么办?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的“人民教育”关注我们,老朋友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文/陈钱林
孩子的志向会不断变化,有时候会有多个志向,还可能会有一些家长认为很“不好”的志向。其实,志向不分好坏,即使是“不好”的志向,只要孩子喜欢,不妨先鼓励,反正过一段时间,孩子的志向会变化的。家庭教育要以志向激发孩子的动力,并不是给志向判断好与坏。
杲杲小时喜欢计算,志向是当数学家。但有一段时间,杳与杲常常玩过家家游戏,演历史剧,杲杲就产生了做导演的志向,希望能导出一大批电视剧在电视里播放。杳杳幼时喜欢当画家,读小学时的志向是当作家,读初中后变成当科学家。
一次,杳杳把手机通讯录的人名改成了包大人、王朝、马汉……她问我,缺了个谁?我说,好像是展昭。她悄悄说自己就是展昭。原来这段时间,她的志向是当“侠客”。孩子们有什么志向,都会告知我。我的做法是,不管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我都赞同。
一些家长很“现实”,当孩子说长大想做“司机”时,家长会嗤之以鼻,打击孩子“一点志气也没有,竟然想做司机!”当孩子志向远大时,却直接泼冷水:“做科学家,这些是别人家的事,你天生就要干活,不要多想。”
一些家长追求功利,安排孩子学一些利于升学的技能,当孩子进步缓慢时,不断给予批评与指责,让孩子自卑感与日俱增。
有什么比毁灭孩子的梦想更可怕呢?打击梦想,就是毁灭幸福。我的体会,家庭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但不要在乎是否圆梦。
给孩子们取名杳与杲,我是反复推敲过的。男孩子要阳光,取名杲,指刚刚升起的太阳。女孩子要文静,取名杳,指深远,也含禅意的智慧之意。
杳杳曾对我说:“爸爸,我的名字也像太阳升起。”我就说:“对,你的名字是太阳即将升起。”后来杳杳读高中时说,中国的夜里就是美国的白天,所以得出一个结论:“杳也就是美国的太阳”。孩子的名字代表了父母的爱意和期望,孩子们很喜欢自己的名字,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远大的志向。
孩子们幼儿时,我以儿童的幽默,学着孩子的口音,把中科大说成是蝌蚪大学,清华大学说成青蛙大学,把哈佛大学说成打哈欠,把诺贝尔奖说成牙杯盖奖(温州话谐音)。孩子们很喜欢,常做青蛙大学、蝌蚪大学的游戏。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在无形中引导了孩子们的志向。
孩子们常做诺贝尔奖的梦。一次吃鱼时,他们讨论为什么把鱼骨头丢掉?也许骨头更有营养?我鼓励说,如果这个真的有用,全世界都会震惊,人们也不会随意扔掉鱼骨头,说不定还可以办厂生产鱼骨头的食品。孩子们立即着手查阅资料,最后发现不可行,自然就放弃了。
有一次,他们说自己有了重大发现——时间与空间有可能都是个圆。我就激励说,这个课题连爱因斯坦都没有涉及到,有可能会获诺贝尔奖哦。孩子们为此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断地查找相关资料。
尽管这些“美梦”不会成真,但父母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们的远大志向得到持续地激发。
杳杳报考南科大时,我陪她坐火车去北京参加笔试,杳杳仿照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格式写了词的上阙:“独瞰深冬,北龙南驰,昆山内外。看苍穹酣眠,大地辗转。月洒银辉,灯戏旷野,万类雪天竞逍遥。怅生灵,问茫茫宇宙,孰梦孰醒?”
她说,现在研究科学的人太少了,好像人都睡着了……言外之意,自己有可能会成为大科学家。
我接着她的词,写了下阙以鼓励:“幸哉陈家儿女,为真理一路壮志酬。弟深谙数学,才惊科大。姐好物理,乾坤在手。刚赴南京,又进北京,泛舟科海心自由。我陈家,数创新人才,还看杳杲。”
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最大经验是激发志向与引导自学。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才。
孩子的学习成绩,靠的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仅靠做习题是形不成的,必须要有自学的习惯与能力。而自学,是需要毅力的,自学的过程也不可能都是快乐,只有用远大志向作引力,才更容易化苦为甜。而当孩子尝到自学的成功感后,也会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远大的志向。
志向与自学连在一起,就更能显示其魅力。
常有家长把获奖作为孩子的志向,也有家长把提高分数作为孩子的志向,我觉得,志向太微观,显得有点功利性。不是说获奖、提高分数不好,而是说是否获奖、是否提高分数都存在偶然性,孩子容易纠结在细节中,家长也容易变得焦虑。
杳与杲幼儿时,几乎没有参加过各类培训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获奖。读小学时,杲杲因为不做作业,语文常常考80多分,在平均分95分以上的班级,这个成绩是倒数,看上去很“难堪”。
但我几乎不关注这些细节,我深信,只要孩子有志向,会自学,后劲就会足。果然,因为远大志向,孩子们一直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因为尝试自学,孩子们的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并显示出来,到高中时,他们在学习上就越来越具有优势。
看名人传记是很好的励志方式,我常引导孩子看名人传记。《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是杳与杲小时喜欢看,并深受影响的名人传记。这本书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书中关于爱因斯坦、牛顿、马可尼、弗莱明等科学家的事迹,很能感染人,激发人的志向。
如弗莱明,从小家境贫寒,7岁时父母去世,长大后下决心研究抗细菌的药物,经过20年的研究,开辟了抗生素时代。当然,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们最崇拜的是爱因斯坦。这些传奇故事,给了孩子们打开远大志向的窗口。
杳与杲小时候,每当我们市或学校请来专家、教授等名人,我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去跟“名人”见一面。
2008年6月,中国工程院航天专家钟山院士等四位院士在瑞安参加航天科技教育活动。工程院院士,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神圣的称号啊,孩子们知道后,也特别期望能够见一见自己敬仰的院士。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与钟山院士联系,希望晚上能安排一点时间跟孩子们见一面。想不到,钟山院士居然真的答应了。当孩子们看到院士,眼睛都闪着光芒,一连问了好多问题,比如“有没有可能造一种有吸引力的飞船”“能不能把地震的能量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等,钟院士耐心给予解答。
孩子们道别了院士后,一路上都在谈论见到院士的感受,杲杲说:“我一定要学好科学,如果有机会,我会选学地球物理。”杳杳也说跟院士交流过后,自己的理想变成了当科学家。
(本文由张华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