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我强烈建议取消教师职称工资

2015-03-16 人民教育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的“人民教育”关注我们,老朋友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民小编说
一位教师用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到的事实发出强烈的呼声:建议取消教师职称工资。

为什么会这么呼吁?中小学教师职称存在哪些问题?请听民小编一一道来。


刘令军(湖南省宁乡县煤城中学)我强烈建议取消教师职称工资

现在中小学实行的职称工资制度,已经走入了一条与当初设计者背道而驰的道路,极大地挫伤了埋头苦干但没有关系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教师工资制度设计下,一个同等教龄的教师,中高职称与中一职称有1000元以上的差距。在教师月平均收入3000元的情况下,这种差距是巨大的。


按理说,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经过“三关”——计算机、普通话、论文。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都不是事儿。论文、计算机证、普通话证都可以买卖。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电脑不会使用,居然拿了高级计算机证;有些老师不会讲普通话,但是拿了二乙普通话证;有些老师一个年终总结都写不好,居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文章……


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晋职的道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关系获得优先权,所以一些投机者就利用这些漏洞,如愿得到晋升。长此以往,会愈加助长找渠道、托关系的风气 ,而最吃亏的,则是没有渠道和关系的、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普通教师。


这样一来,学校就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具有高职称,拿高工资的人,却可能也无不精、消极懈怠,当不了学校的顶梁柱,只能在学校一些不重要的岗位上混日子;而那些拿低工资的人,却可能成为学校发展的顶梁柱。


按理说,为了弥补教师职称工资带来的破坏性,国家又设置了“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两项修正措施。但既然人家有“能力”评上去,自然就有能力保住自己的高工资。结果是这两项修正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彻底落空。


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制度已经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那就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如像废除其他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一样,来个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早些废除之,代之以切合实际的,能够真正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新办法,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看完这段文字,民小编不禁感慨万千。中小学评聘改革既关系到每一位教师,也关系到每一所学校。虽然中小学职称改革最终会反映在个人的工资收入中,但它只是人事管理中的一种手段,其意义是激励绝大部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高一部分教师的工资或待遇。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就强调,职称改革并不能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解决中小学老师的待遇问题,主要还是应该落实“不低于同等公务员待遇”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与教师待遇、名誉、地位密切相关的职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和教师群体的现实利益与价值诉求。
自2009年教育部决定在山东潍坊等三个城市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在进行教师职称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也成为教育部确定的2015年工作要点之一。
2013年的两会上,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谈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时指出小学教师可以参评正高职称、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弱化评选标准中的论文要求等解决思路。然而,真正付诸于实施的仍只有小学教师参评正高职称一条措施。
在现实中,这项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症结,有悖强调公平发展的制度伦理。
症结一
名额配给,难以满足需求

许多地方对职称实行“名额配给制”,即一所学校的初、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是精确划分的,其比例是以单位职称人数为基础的,其分布的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是否被聘用。在应聘人数不变的情况下,职数分布多的职级就容易聘上,职数分布少的职级就很难聘上。
比如,山东省潍坊市在中小学评聘改革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主管部门在总结经验时,就指出“虽然高级职称的聘任比例达到了1.6%,甚至最高的县还达到了3.2%,但还是无法在短期内消化现有的未聘上该职称的存量。如果要全部消化,至少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这是因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职数呈金字塔式分布,要退出去的人少,想晋升的人多。这就打击了“评得上却聘不上”的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有教师到退休也没能聘上高级职称的现象。
这样一来,学校习惯的做法就是以人员的资历、工作年限为核心,在“按资排辈”的惯例下,教师要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要么自轻自艾,闷闷不乐,甚至还有些校长以人际亲疏为标准,或将职称评审当成“权钱交易”。
症结二
评选过程操作不透明

职称评定,从初衷上来说,是想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南辕北辙的状况,伤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以至于教师对此充满抱怨。
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每到职称评定季,很多人都充满担心,几分之差,甚至都可以破坏老师间原本和谐的关系。一些人忙着托关系、说好话、陪笑脸。有的还要花钱买文章发表。职称评定对很多老师不是促进,反而成了花钱费力的负担。
症结三
评审指标有争议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甄源泰指出,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
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症结四
同工不同酬,有违按劳分配原则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起到激励作用,当前教师的职称级别与工资报酬挂钩。然而,就目前广大的中、小学校来看,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而老教师是少数。从工作量来看,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主力军,挑重担,扛大头,承担着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
而在职称方面,中青年教师得到中级或高级教师职称的是少数,大多数是老教师获得。就工资分配来看,中、小学时按职称分配,初级职称教师拿的工资只是高级教师或中级教师职称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教师们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工作量相同,或者略多一点,而工资收入则有差距,这样有损教师的心理平衡,反而挫伤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药方:

其实,有关教师职称不合理的议论在近几年已经受到了各地有关部门的关注。对此,一些地区纷纷推出相应的措施推进职称改革。
例如,淮南市就放宽了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的评定,由以往的每年10个名额扩充至每年93个名额,给予老师们更多的机会;浙江省也提高了高级教师职称比例;深圳市从2015年起,将一改以往中小学教师职称由相关行政部门“评定”,再由学校“聘任”的现状,将通过试点改革取消政府评审教师职称,由学校对教师职称、岗位进行评聘,提高中小学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逐步实现“评聘合一,切实提升学校师资培育和整合的自主权。
也有学者提出要重新考量职称评审标准,取消“名额配给制”,实施具备条件“自然晋升”的评聘制度,而更有人向政府部门建言废除职称制。

教育部已经决心在2015年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接下来的改革会有什么新动态和新举措?我们关注并期待看到更加“强效”的药方逐一瓦解这些症结。


策划:朱哲

实习编辑:蔡沁知


《人民教育》杂志征订启事!


第3期《教学主张与教师成长》

第4期《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


详细情况与订购方式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进行了解!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001【新读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什么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1002【微管理】李希贵的新年关注: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
1003【微管理】中国的校长最缺什么
1004【微阅读】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上课的课
1005【微调查】关于期末考核,班主任不得不说的话
1006【关注】女教师,请对自己好一点,因为会爱自己的教师最美丽
1007【关注】给校长松松绑,给校长扩扩权
1008【社会】俞敏洪:中国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在把孩子毁掉
1009【老班之道】向胡适的母亲学做班主任
1010【老班叙事】当教师为人父母后……
在本订阅号中直接回复文章名前对应的数字,可自动收取。
【陈钱林说家教】系列文章请回复“陈钱林”。



人民教育微信
官方微信号:irenminjiaoyu欢迎您给本账号回复改进建议。人民教育校长群号:284035142。人民教育用户群号:301126983。

期待您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