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基础教育顶级教学成果开“晒”啦(2)——北京实验二小等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代表性经验分享
《人民教育》杂志在2013年第8期刊发了解读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的文章《改造学习生产力》,经过8号一天的观摩和学习,小编对附小的主题教育实践以及课程体系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8号的会议内容请点击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
用《人民教育》杂志余慧娟总编辑的话说,经过8号一天的会议,我们把“清华附小主题教学成果用‘探照灯’看了一个透”。
除了清华附小的主题教学,小学教育领域还有好些顶级成果。人民教育编辑部精心挑选了6个有代表性的成果,在5月9号跟与会人员分享。
对于实验二小的成果,小编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责主讲的芦咏莉副校长做的两个手势。一个是用手指指别人,一个是抱着胳膊(小编找了两张图,说明这个问题)。
“在实验二小,这种动作是不被允许的。为什么?因为即使你穿得再漂亮,当你表现出这种行为时,也是不美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这样。”芦咏莉说。
确实如此。当做成这种姿势的时候,就代表这指责和拒绝,绝对不是爱。那哪些是体现爱的行为呢?“有什么问题拉着孩子的手说,跟家长沟通时身体要前倾……”芦咏莉说。这些都是爱的画面。
然而独生子女为何出现“爱的缺失”,表现出自私、孤僻、冷漠等现象,“在‘421’模式下,孩子对爱的接受顺理成章,对爱的感知和能力有所缺失,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也不会主动付出爱。”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芦咏莉副校长给出了二小的回答。
怎么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校长对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有爱的情感和行为,更需要爱的能力和智慧。
培养懂爱、肯爱、会爱的学生,这是实验二小的教育目标,要培养“三爱”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四有”:有爱的情感、有爱的行为、有爱的能力、有爱的智慧。
实验二小鼓励教师在爱的领域成为“无穷大”的教师,并制订了帮助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策略包”,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问题都形成了策略包,内容包括我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具备那些基本工具等。
这种教学策略包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以爱育爱”提供了策略支持和路径支持,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刚刚进入实验二小的新教师尽快适应二小的环境和节奏。
小编感慨啊,爱是教育共同的呼唤。但实验二小的“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还有具体实现路径和方法,这样教师就切切实实地知道该怎么爱学生,怎么表现自己爱的行为,怎么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和智慧了。
杭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校长郑巍巍在报告最后展示的这首诗,小编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很多人都为此激动过,但有多少人在践行这种理念呢?
“儿童即可能,小学即玩校”,这是杭二中白马湖学校的理念,也是他们对儿童发展可能性的理解。“对于教育者来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这可能性。”郑巍巍说。
郑巍巍认为,基础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脱离,在于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把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中介,因而,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
“游于艺 志于道 臻于人”成为学校的校训。“玩校”怎么玩?学校确立了“三WAN三童”的目标。
别人都说玩物丧志,而郑巍巍等人则是“玩物养志”。通过构建“儿童可能性教育课程”,通过动漫这一儿童最喜欢的方式,学校将一些家长和教师避之惟恐不及的动漫,变成了孩子学校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以动漫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为例,课时安排采用“m+n”模式,从语文每周7个课时中抽出2课时,调整设置为动漫语文(作文、阅读、识字),剩下的5课时仍然为语文必修课程,即“5+2”模式。
郑巍巍说,三个苹果改变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现在握在乔布斯手中。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品质生活。
有人说未来的第四个苹果能掌握在我们中国学生儿童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期待着并努力行动着。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熊梅在东师附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四无”的挑战:一是国内无系统的理论可作指导;二是学校无现成的课程可做参考;三是校长无课程领导的能力;四是教师无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而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时代研究课题,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要在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为了培养地球的小公民,熊教授不仅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学校学科课程渗透之中,更将其作为学校育人目标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确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最终课程达到了丰富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体系、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学资源建设、培养专业化的骨干教师团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效果。
9号上午最后一个环节是叶澜教授的点评,这也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时刻。小编也非常期待,对于这些成果,从事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多年、创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叶澜教授会如何评判?
“我们可以用‘路标’来描述这些改革成果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叶澜对成果最鲜活的比喻。“路标告诉我们走到了哪里?留下了什么?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怎么继续往前走,这就是路标的价值。”
也是基于这种思考,叶澜教授提醒与会人员要“保持清醒”。“路标不是终点,他是走了一段以后的一个某种意义上的纪念碑,和继续前进的起点,所以我觉得这个会议的及时性以及这个会议宗旨的选择都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路标的恰当好处。”叶澜教授说。
叶教授肯定了上午3个成果的价值,指出了其中的创新之处,也提醒成果奖获得者要不断超越自我。
叶教授提出,任何改革都要回到原始的核心问题去思考,她认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为谁而教?怎么教?前者是价值性取向,后者是策略、方法和艺术问题。“要回到这样的核心问题中去思考,那么思考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清醒,给我们带来更明确的方向,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办法和新的一种探索的欲望。”因此,叶教授认为,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而言,不是说所有的前沿都要跟着做,不是所有的前沿都是方向,所以既要敏感又要保持清醒,教育改革是千姿百态的,不论那种成功都是对教育本真的无限接近。
今天,我们应怎么理解教育呢?农业社会的理解,我们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工业社会的理解,把教师比喻为工程师。
叶澜教授提出,应该用生态学的视角看待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生长的过程,你会感受到这个课在长,有一种生命力的呈现,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学才进入到生态学。”
因此,叶教授认为,教师不再是园丁,也不再是工程师,他是跟学生在一起同生共长,而且带领着学生和他自己一起走向更高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的参与者、引领者、一个焦点式的跟学生的互动者。这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不愧是教育大家,总是随时随地对一些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总结,并对教育现象保持清醒而客观的立场。
小班教学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南京,“小班”走向了“小班化”,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所长严必友指出,从“小班”走向“小班化”,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变化下的动态的、深度变革的过程。
南京市提出了3大举措,以解决理念、策略和制度规范的问题,形成了“幸福每一个”为核心的基础理论。
小班化教学的制度体系建构让小编觉得这项研究做得非常严谨、踏实。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小班化教学规程、课程指导纲要、环境指导纲要。
除此之外,他们还研发出丰富的小班教学策略,如个别化课堂提问策略、操作化合作学习策略等。
以上教学策略,开创了南京小班化教学的课程发展样式、差异化教学样式、协同教学样式、探究学习样式和合作学习样式,明确了小班学校教学改进和策略研发的方向和方法,激发了全市小班学校丰富的校本化创新。
整理课,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课型。可是,您知道吗?在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整理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心情整理”,好玩吧,小编还是第一次听说呢。
他们对整理课的研究已经走过6年的历程,研发的整理课有6个环节:心情整理、明确任务、自主整理、合作分流、预习新课、经验交流。
构建了4种课型:“抱着走”的课,“扶着走”的课,“牵着走”的课,“放着走”的课。多么犀利的课型啊,光听着也是醉了。
学校认为,梳理学生的一节整理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思维看得见”。为此,教师们自创了“到点—到位”理论。认知本质上是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须经过必到的“点”,而且每一个必到“点”必须是到位的。思维可以加速,但不可跨越。教师指导应该落点于:学生思维哪里不到点、哪里不到位。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们还独创了整理课的教学模式,比如学习方法专利申请、啄木鸟和报喜鸟行动、抽屉式整理本等。
宁波镇安小学的顾秋红校长一上台,便以一段京剧念白开场,端庄的气质和深厚的国学素养让与会人员赞叹不已。小编粗略统计了一下,顾秋红的报告中,现场的掌声一共响起了5、6次,是获得掌声最多的一位演讲者。
顾秋红汇报的主要是学校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他们以“养正启智”为核心确立课程目标;以“精粹适切”为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以“扎实有效”为基准构建了3种实施模式:
1、在课程教学方面,探索将国学经典教学和语文课程融合的方式;2、在践行方面,通过体验式、主题式和践行式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国学经典文化;3、在渗透方面,通过学校的景观文化、校训文化和传播型阵地文化浸润国学素养。
这样全方位、立体式渗透的结果无疑是极好的。小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位小学生的小古文仿写作品了。
孩子贪玩,爸爸惩戒,以凝练的笔法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的惟妙惟肖。
在现场提问环节,一位与会老师提出了一个可能是很多人都心存疑问的问题:“国学课程是学校语文老师承担的吗?老师的国学素养足够深厚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顾秋红的“痛苦”回忆。当初学校改造后,学校大门上挂上了一副对联:
这幅照片被上传到网上,引起3万多跟帖,70%以上为反对意见,大家都在质疑“小学教师能胜任国学教育吗”?
顾秋红立即进行了回应:“第一,镇安小学的老师确实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受过中等教育的教师尚且如此,国人的国学素养可想而知!第二,我们这一代的国学素养尚且如此,我们再不重视,下一代真的要面临文化危机!第三,在小学阶段实施国学教育,其实不需要很深厚的国学素养,只要我们有心,边学习边实践还是可以胜任的!”
三个回应,三次掌声。顾秋红的观点引发全场的热烈支持。这是顾秋红对问题的回应,也是一种对国学教育的态度和宣言!
一上台,谢维和教授就说“为了表达对大家的尊重,我专门做了一个课件”,并以《初级群体、元认知与国学基础教育——我的学习体会》作为题目。如此谦虚的态度,立即引起全场的掌声一片。
确实如此哦,小编看到在前面三位演讲者汇报的时候,谢教授可是一直在修改课件哦。
谢教授对3个成果进行了一一点评,并对3个成果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补充。用窦桂梅校长的话说“这是给大家补课了”。
谢教授认为,南京小班化研究得出的经验是,小班化并不仅仅是规模的减小,关键是班级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这种小班化模式的班级就是一种初级群体,师生之间的互动通常都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并不存在某种交往的中介。因此,班级人数少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一定多了。小班化的价值在于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跟学生发生有情感的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而整理课的实质则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与能力,具体路径是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个成果的最主要的价值之一,就是为抽象的元认知理论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实现形式,为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实现途径。
“什么是中国传统德育的特色?”这是谢教授问大家的问题。“强调‘学以为己’的私德和公德的关系。” 今天社会在公德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私德有大缺点所造成的。因此,梁启超提出培养国民道德,应以培养私德为先务,而国学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私德。听到这里,小编才真正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1001【读新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什么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1002【读新刊】当李镇西遇到朱永新,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003【读新刊】又一个孩子自杀走了!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珍爱生命?
1004【读新刊】怪不得家长都想让孩子学音乐,原来是有科学依据滴
1005【微管理】李希贵的新年关注: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
1006【微管理】我为什么当校长?
1007【微阅读】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上课的课
1008【关注】给校长松松绑,给校长扩扩权
1009教育局长眼中好校长模样︱速来围观~
1010学生那么多,我就想教好你们这一些 ——“情怀式坚守”更让人感动
【陈钱林说家教】系列文章请回复“陈钱林”。
在本订阅号中直接回复文章名前对应的数字,可自动收取。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