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改革真的“不允许失败”吗?

2015-05-13 文/厉佳旭 人民教育
点击上方“人民教育”可订阅哦!
文/厉佳旭(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校长)
民小编说

最近的热播剧“虎妈猫爸”上有这样一个情景:学校将孩子们的班主任由一位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换成了一位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而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不满,家长们甚至成功将新教师“赶下台”,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教育的“试验品”。


“教育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因着这一观念,教育创新改革畏手畏脚。教育改革真的”不允许失败”么?一起来看一看~


1
什么是所谓的“失败”?


到某学校去考察,听了校长的课改专题报告和两节示范课后,我想到教学楼看看老师们的常态课——这位校长和其所在学校以务实的课改理论和经验,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孰料校长面露难色地说:我们要听课,是必须提前一天和老师打招呼的。我提出疑问:您倡导的课改理念和我听的这两堂课,我都特别认同,我想了解一下,全校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努力进行这样的改革。


他坦言,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多年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曾希望在全校各学科推开,不料推行不久,家长就给当地政府领导写信,反对把学生当“试验品”。政府领导担心教育“失败不起”,劝他“稳妥”为好。他只好不了了之。现在,仅有一部分教师跟着他在做课改。
“那段时间,我很苦恼,为什么我们那么多沉闷、乏味、低效,甚至看起来不负责任的课堂,家长和一些教育者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们要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却备受质疑和阻拦?善意的教育改革能失败到哪里去?不就是担心成绩暂时有点滑坡或者提高不明显吗?”
这位校长无奈地叹息。
他只说对了一半——即使最终能够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如果是在两年或者三年后,又有多少人能够耐心等待和理性支持呢?人们只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改革成效,否则就是“失败”。
“教育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
尽管不知道这个观点从何而来,由谁而起。但因流行了多年后,仿佛已经成了“常识”。我们丝毫不曾怀疑,也不敢轻易质疑。
如果,这个“失败”指的是教育的全局性的失败(比如纳粹主义教育),或者是给学生——哪怕是个别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根本性的伤害,那么这个原则理当得到无条件尊重和坚决贯彻。
从当前的教育语境分析,我国的任何教育改革并不存在上述性质严重的“失败”。人们所谓的“失败”,通常指某些方面的成效或成绩(特别是学习成绩,尤其是升学率)不如预期的那样理想。
显然,太多的人只是偷换了失败的概念,借着“教育不允许失败”的名义,来反对和阻止任何希图改善教育的变革和努力。
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大胆的质疑,“教育不允许失败”这个看似无可辩驳的观点,吓阻了多少激流勇进的身影。它业已成为一道绊马索,横亘在我们面前。若不能对此廓清认识,恐怕我们的教育改革不但不能万马奔腾,还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窘境。
2
每个教育科研成果都“成效显著”?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作为科学,我们发现和利用其规律的过程从来都难以一帆风顺。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一个职业和专业,任何职业乃至专业在其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无数的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失败的尝试。
可是,每年从县市级到省级、国家级,有大量的教育科研项目立项,又有大量的项目结题。看看那些结题报告,每一个都“成效显著”,有数据,有案例,看起来无可辩驳。有位教科所长坦言,如果教育科研都如此成功,没有一个课题失败的,甚至几乎没有遗憾和缺憾,那么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教育问题哪会那么多?这是不是教育上的一种浮夸风?
如果有人仅仅拿“教育不能失败”来正告任何从事或者管理教育者,要敬畏教育这个职业,要慎重行事,要认真面对任何涉及教育的问题,力戒草率马虎、急功近利的浮夸作风和心态,无可厚非。但以我愚见,当今中国,向教育的陈规陋习、落后观念和陈腐经验挑战的人,敢于尝试、勇于革新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在教育这个领域做些改革,需要拿出极大勇气,忍受很多委屈,做出很多牺牲。如同当下的社会经济改革,没有一点“壮士断腕”“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是无法获得成功的。
3
接受新的变化和革新有多艰难?
我校曾推行小班化课堂改革实践,要求教师尝试课堂上少讲话,多给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时间,结果引来一片质疑。有家长质问说:你们不是把我们的孩子当小白鼠吗?我们的孩子不允许做你们课改的牺牲品。有更多的家长则质疑:既然课改那么好,为什么其他学校不搞改革,为什么许多名校不搞改革?
我们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我们所借鉴的一些课改经验,都是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的。而且我们不改,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相反,我们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恰恰是因为存在太多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问题。
我诚恳地告诉他们,如果以为上课就是讲课,讲课就是负责,讲过就是学会了,那么教育是不是太简单?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讲课,不顾学生学得如何,孩子们在课堂上爱听不听,爱睡就睡,爱玩就玩,孩子们是不是连活的小白鼠都做不成,反倒被当成了死老鼠了?我还用乘车和开车的例子告诉他们,许多人为何乘车会晕车,而一旦坐上驾驶室开车,就不会晕车,因为他成了主角,不再消极被动。我们的课改就是努力让学生成为司机,而不是乘客。
听我此论,他们都笑了。我们又带他们去看了现场。当时,我们初一、初二在推行课改,初三由于是大班,更主要的是由于家长顾虑太多,没有推行。家长们在初三传统的课堂里看到了不少趴在桌上或者东张西望、坐立不安的学生;而在初一、初二试行小班化课堂的教室里,老师努力组织学生学习,学生井然有序,人人参与,几乎看不到“神游于物外”的现象。眼见为实,他们看了之后,就不再反对了,并诚恳地说:“校长,我们理解你们的意图了,支持你们。”之后历届的家长,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阻拦和质疑。
家长对学校的任何变革怀抱警惕或忧虑,可以理解,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牺牲品,而且他们终究是“业”外人士啊。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往往能够通情达理,转变观念,一旦听你言之有理,看你做得踏实,也就立马放心了。
我们教育者队伍中,转变思想、理念和作风,接受新的变化和革新,比起家长来,却要艰难和被动得多。据说,不少学校课改项目遭到家长和社会反对,推行不下去,主要是一部分思想还没有想通的教师从中发挥了作用。还有的则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顾虑重重,畏缩不前,导致校长和老师们不敢“轻举妄动”,不少地区的课改或者虎头蛇尾,或者中途夭折,或者徒有形式,就与此有关。
4
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和失败?
当然,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和失败?这也还值得商榷。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其成败评价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包含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行、学科知识、生活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许多人看来,判断成败的因素只有一个:成绩是否提高。在这种成功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改革,无疑将会寸步难行。教育的现实失败感也必将持续更久,更久。
2013年,上海市政府提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中明确:“对依照本决定规定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未谋取私利的,在政府绩效考核中对有关部门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不予追究行政责任及其他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抱着善良的愿望,积极实施改革创新的人们,可以允许失败。对此,新华社记者撰文指出:“给一次失败的机会,给一次纠错的尝试,相信改革之路会越走越宽。”
虽然对改革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是一个常理,但能够从法律层面提供保障,还是能够给那些愿为天下计、敢为天下先的有志之士一些切实的安慰和鼓励的。但愿这样的好事,在教育上,也能够多一些。只有当我们学会对教育改革多一些包容,教育成功才会越来越多,而且教育成功之路,会越来越广阔和多样。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15年第9期
责任编辑 任国平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新读刊】角逐批判性思维”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001【读新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什么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志1002【读新刊】当李镇西遇到朱永新,会发生什么故事呢1003【读新刊】又一个孩子自杀走了!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珍爱生命?1004【读新刊】怪不得家长都想让孩子学音乐,原来是有科学依据滴1005【微管理】李希贵的新年关注: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1006【微管理】我为什么当校长?1007【微阅读】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上课的课1008【关注】给校长松松绑,给校长扩扩权1009 教育局长眼中好校长模样︱速来围观~1010 学生那么多,我就想教好你们这一些 ——“情怀式坚守”更让人感动【陈钱林说家教】系列文章请回复“陈钱林”。在本订阅号中直接回复文章名前对应的数字,可自动收取。



人民教育微信
官方微信号:irenminjiaoyu。欢迎您给本账号回复改进建议。人民教育校长群号:284035142。人民教育用户群号:301126983。期待您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