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从心理学来说,期望是一种心理暗示效应,这一效应通过期望语言或行为等方式实现。期望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期望表达的方式。方式对了,这期望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方式不对,期望则会变身成为“压力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摧毁个人自信。
那么怎么恰当地向孩子传递父辈的期望呢?今天继续推荐家教有方的陈钱林的文章,与大家探讨这一问题。一起来看~家长的期望,在给孩子提出希望与目标的同时,更是表达爱与尊重的重要方式。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要求,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忽视。当家长对孩子饱含期望时,一般孩子都会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怎样的期望值才算恰当?这正如小猴子摘葡萄,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葡萄时,才会尽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肯定会缺乏动力。
杳与杲读小学时,我给定的期望是:各科成绩90分以上,多看课外书。我之所以没有确定98分或者100分的目标,因为我觉得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杲杲跳级后,我对他的学习成绩没提要求,只是在超前学习上给予期望。杳杳刚读初中时,我给定的班级名次目标为第20名,相对宽松的期望值,既让杳杳不断获得自信,又为她自学创造了条件。我对杳与杲的期望,常常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2010年4月18日晚上,杳杳发信息给我:“寒假时觉得太难的内容(如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等),现在可以接受了。”我回复:“进步杳杳一个人,幸福我们一家人。”杳杳又发信息:“今天是爱因斯坦逝世55周年纪念日。”我回复:“小爱因斯坦记挂着爱因斯坦。”杳杳特别崇拜爱因斯坦,我说她是小爱因斯坦,她肯定高兴。果然,杳杳回复:“爱因斯坦影响着小爱因斯坦。”我回复:“小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都是了不起的人。”杳杳:“爱因斯坦和小爱因斯坦都有了不起的父母。”我回复:“爱因斯坦和小爱因斯坦都有上进心和平常心。”杳杳:“爱因斯坦和小爱因斯坦都有远大的志向。”我回复:“爱因斯坦和小爱因斯坦都崇尚理想并有吃苦精神。”不经意间,短信就已传递了我的期望。成长最大的动力来源于自我期望,巧用博客将父辈的期望转化为自我期望孩子都喜欢与他人竞争并希望获得比他人更棒的体验。幼年时,孩子会与兄弟姐妹竞争,与邻居同龄孩子竞争,上学后会与同学竞争,这是天性。与人竞争,固然有进步的动力,但人的生长,最大的动力来源于自我期望。如果引导孩子形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的自我期望,孩子就会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杳与杲常会对我说自己的想法,如“我想这一周把这个章节自学完”、“我想抽空写一篇超一流的文章”,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期望,我就表扬他们有志气。表扬多了,孩子就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有时候,两个孩子的自我期望过高,我也顺其意而进行引导。如杳或杲提出“这个月我要看3本书”,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我会引导他们说:“3本太多,1本就不错了。”过一段时间,我估计孩子已经看了1本,就问问情况,及时给予表扬。杳或杲说“我再看2本”,我一般会说:“很难的,不过如果再看1本就了不起了。”因为是自我期望,加上我的鼓励,两个孩子最终可能会看完2本书,这时我就开始大力表扬了。我不仅只表扬他们看了多少书,更是引导孩子的自我期望。2006年底,我在新浪网上开了博客,后来我意外地发现,这博客也可以向两个孩子传递我的期望。两个孩子常常看我的博客,不时受到激励。杳杳小学毕业后,我马上写了篇《杳杳读小学》,其中总结提到“杳杳的耐挫折能力特别强”。实际上,毕竟是孩子,哪能做得这么好?杳杳读了这篇博文后,很自然地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就获得了自我期望的价值。意外发现这个教育渠道后,我有意识地开辟了“美文欣赏”,选载了一些哲理美文,如《苏格拉底的教诲》、《最棒的玉米》、《走错的路也是路》等。两个孩子悄悄看后,不知不觉将文章中的道理内化形成自我期望。杳杳18岁生日时,在QQ日志上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也许你走过的路有许多遗憾,请你记住:走错了也是路。”这显然是美文《走错的路也是路》的影响,足以证明,博客的引导能引发自我期望。对孩子传递父辈的期望,离不开对孩子的赏识。缺乏赏识,孩子会对家长不信任,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而如果只有赏识,缺乏应有的期望,孩子会找不到目标。为此,我尝试着构建“赏识-期望-引导”模式。赏识为了激发孩子的信心,从而产生上进的愿望;期望为了明确孩子的目标,从而产生上进的方向;引导为了帮助孩子促成目标实现,从而使孩子走向成功;成功之后,再及时给予赏识,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新的期望和引导。杳杳读小学六年级时,有次参加学校奥数比赛,获女生组第一名。我说“爸爸只知道你作文好,想不到你数学也有天赋”,这是赏识。然后我提出期望:“平时你喜欢看课外书,好像文科类为主,是否也看些理科方面的书?”杳杳说试试看。杳杳就请杲杲推荐一些理科类的书,杲杲推荐了几本数学奥数的习题书,杳杳看了看,并不喜欢。我说,“看习题当然没味道啦”,然后就带杳杳去新华书店,杳杳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些书。这里,我用的方法就是引导。杳杳不喜欢看习题时,我如果听之任之,万一杳杳形成了“数学思维不行”的想法,就有点前功尽弃了。指出杳杳的数学有天赋,这是赏识;建议她看一些理科方面的书,这是期望;带她去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是引导。在我看来,“赏识-期望-引导”模式随时随地可以应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不少年轻的父母以为对孩子的期望会压抑、束缚孩子,会阻碍孩子的自由探索,所以刻意地回避对孩子的期望。但实际上,期望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且孩子都是顺着父母的期望在成长。
恰当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父母需要持续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这样,父母就会在对孩子有期待的地方,做好耐心的准备。各位亲爱的朋友,您准备好了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毕业仪式有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