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新刊】学校开始思考“品质”的时候,就启动了“价值内省”

2015-07-31 季且 人民教育


文 | 季且(北京市十一学校)


1
提升学校品质是学校内生发展的需要和希求

在现代学校已经诞生一百多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特别提出学校品质的命题?

可能大家会说,是因为学校已经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从诞生、幼童、青少年到今天,它理应进入一个有品质的成熟期。
或有朋友认为,今天的教育已经从过去重外延到今日看内涵的新时期,没有品质的学校何谈内涵?

确有道理!

但是,作为一个在校园里耕耘了近四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想跳出学校,跳出教育来审视学校品质的命题

过去的学校,是精英会聚的场所,是知识权威的领地,是普通人神往却不可靠近的圣地,于是,学校便不自觉地居高临下,甚至有意无意地藏身隐形。过去的学校在一般人的眼里,可望不可即,神圣又神秘,又有谁去追问它的品质?或者说,谁敢对居庙堂之高的圣地多言多语呢?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让我们享受其福泽的同时,也常常让我们面对全新的挑战。当教育普及、人们不再仰视教育的时候,学校便成为社会的一员,就有可能随时随地成为社会成员交往的对象。


有谁不关心自己交往对象的品质?


因此,提升学校品质与其说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不如说是全社会的期待;与其说是全社会的期待,不如说是学校内生发展的需要和希求。
2
“品”的内核是评价标准,“质”的内核是内在结构


学校的品质应该来自学生的眼光每当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聚会时,我总是喜欢发给他们一张纸片,让他们写下母校给他们留下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认为母校最令人难忘的又是什么,如果有来生,他们希望去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因为我知道,当一所学校还不能够与孩子们平等交往的时候,我们成人对学校品质的理解很可能走“偏”。


学校的品质还应该来自家长的参与。当每一个家庭与每一所学校开始发生实质性关联的时候,当每一位纳税人的权益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学校为什么会存在?学校因何能存在?今天的家长委员会慢慢将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而是学校治理多元主体的一元。家校平等的本质是师生平等,而在师生平等的校园里,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审视,尤其是对学校品质的审视则理所当然。


当孩子们最安全、最自然地表达着他们对学校的真实感受时,当家庭、社会与学校展开合作且平等地支持孩子成长的时候,学校品质的谜底就揭开了:“品”的内核是评价标准,而且是自评与他评的相互校准,学校确认自身的追求是什么并为之努力,同时学校通过学生的评价不断审视这样的追求是否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行为认同,是否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而“质”的内核在我看来就是内在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了学校有什么样的“质感”。由此,我们才会看到组织结构、课程结构、文化结构的不同使得学校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

3

只有当学校把“价值内省”当作习惯的时候,“品质”才能油然而生


正因为“品”的内核是评价标准,“质”的内核是内在结构,所以学校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几个人一拍脑袋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达到的。学校品质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调整、因势而变、守正创新,而学校品质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这所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停下笔,再次回味教育行政部门在当下提出“学校品质”的用意,顿生新的感悟——学校开始思考“品质”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正在启动价值内省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12年或者15年的学习逐渐发现自我,也希望他们获得人生最重要的反思能力,从而使得一个人能在“元认知”层面获得提升。那么,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曾真正找到过“自我”,可曾在不断发现自我中学会反思?我想,只有当学校把“价值内省”当作习惯的时候,“品质”才能油然而生。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5年第14期责任编辑: 李 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李希贵的新年关注: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