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感谢当年逼你上兴趣班的父母吗?| 关注

2016-10-28 郑潇雨 人民教育

“你家孩子上兴趣班吗?”“孩子报了哪几门啊?”


上兴趣班是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都不可避免的话题。家长中有无限热衷的,有盲目追求的,有顺其自然的,也有家长认为不上兴趣班才是自由的,是民主的,是最有益的教育方式。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兴趣班那些事~~


孩子,你喜欢就好

在北师大校园的一个角落里,坐落着传说中北京市排名第一的小学——北师大实验小学。四点35分下课铃准时响起,小俊卿蹦蹦跳跳地走出门牵着妈妈的手,一起去东直门的某培训机构上机器人课。这种类似机器人的兴趣班小俊卿一共报了7个,这个数字,当妈妈自己意识到的时候,也有点吃惊,之前从未发现原来自己给孩子报了这么多课外班。

除了机器人课,小俊卿还同时报了小提琴、围棋、书法、绘画、足球和游泳。平常的周末,小俊卿都在上课,没有很多玩的时间。但是当妈妈问小俊卿会不会太累,要不要适当减少一些课的时候,小俊卿说他一个都不想放弃。


作为独生子的小俊卿在这些兴趣班里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能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摆弄机器人,一起比赛足球,在书法绘画的展示会上拿出自己漂亮的作品,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自豪和喜悦的事情。因而兴趣班对于小俊卿来说不仅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是和更多的小朋友建立同伴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采访小俊卿的当天,我一共接触了十几个小孩子,从二年级到五年级,即便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班数目平均下来是5-6个,却没有一个孩子说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兴趣班。这些兴趣班里,有孩子们自己要求父母给报名的,比如机器人,足球之类的;也有父母建议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去上课的。像游泳,乐器,书法类的课程都是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因而鼓励孩子们去上课的。

或许是因为这些孩子身处大城市,接受了更为前沿的、新颖的教育,或许是因为他们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和积极地引导,总之,他们与我们传统印象或者在一些媒体报道中看到的那些对于兴趣班格外厌恶反感的孩子们有所不同。

那么,新闻里诸如“女孩不想去上钢琴课报警求助警察叔叔”的故事里究竟又是为什么发生呢?如果孩子们已经对兴趣班产生了抵触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逼孩子继续呢?

孩子,我为什么逼你上兴趣班
为了回答上述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家长们给孩子报兴趣培训班的目的,大体来说,常见的目的有三:
1、傍身技能:通过上兴趣班,培养某项兴趣使之成为孩子将来能靠此吃饭的家伙,靠着一技之长能不被社会淘汰。这种目的其实很难立足,除非专业训练,通过兴趣班的学习能够立业还是比较困难的,父母有此想法的少之又少。
2、终身兴趣:培养这种兴趣爱好,父母并不指望它可以带来实质上的物质收益给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之余,通过所学来获取乐趣,放松身心。
3、面子工程:这种培养,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以便某一天聊起来的时候,可以说自己家孩子是练钢琴的,家里来客人也可以在客人面前表演,父母因此觉得脸上格外有光。自然不用说,这第三种目的,在一般性的共识下,都是所谓的动机不正确的培养目的,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的。
以上所述的三种目的,至少第三种,孩子一定是反感的,这种培养,不仅会容易使孩子对于所学习事物产生反感,更会造成孩子与家长关系的冲突和敌意。
那么每个家长在报名的时候,首先就要明确是出于何种目的。是孩子喜欢并且对他有益的吗?还是说我只想让孩子去实现我心里的某种执念?满足我的某种虚荣心?
第三种情况下的抵触,一般还伴随着父母不支持孩子的某种爱好,觉得没有用,因而硬要他去学另一种“有用”的爱好。因而我们无论是对于以上三种目的的分析来看,或者立足于我们的生活经验,都可以发现我们一直以来对于那些“没用”的兴趣爱好,是不尊重的。
常见的句式是“***又不能当饭吃,有什么用?”“学**就是纯玩的,没前途”,然而这种态度,却又往往在有一天在这个孩子成功之后,事情显出其利益所在的时候,话风一转,变成了赞扬那些孩子,他们当初坚持梦想是多伟大。似乎一切爱好都是如此,只要不能来钱,或者不能出名,都会被视作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可是即便如此,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我们还是希望,那些纯粹且有意义的爱好,即便真的“没用”,依旧能被大家尊重,而那个孩子也能从中得到最有意义的快乐。
那么回到刚刚对于目的的讨论,那些出于第一种,或者第二种目的的家长,至少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排除很多孩子后期还是会有抵触。面临的问题大抵就是,孩子已经不再感兴趣了,不想继续坚持了,做家长的还要不要逼他学习他不想学习的东西?

答案,是肯定的。
人生的早期,是一个探索的阶段,小孩子会突然对某种东西感兴趣,却也可能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作为父母帮孩子找到一个他们感兴趣,并且相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比较擅长的东西,就已经是一个做的很出色的家长了。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一项东西有兴趣很容易,但是把这种兴趣变成爱好或者特长是不容易的。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新鲜感过去之后,遇到困难会很容易就放弃,能够靠着天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驱动力坚持下来的孩子,凤毛麟角。并且,天生在某一方面有天分的孩子是少数,天生在某一方面完全不擅长的孩子,也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其实都是平均水平,很多人的特长也只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人们常问,我们不要逼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在接触过某个领域以后,孩子完全没有兴趣,甚至反感的话,自然是没有必要学的。但是倘若是开始有兴趣,之后练习遇上了困难便想要放弃,若是也按照“不要逼孩子”的逻辑,那么大多数孩子都无法坚持培养出一门特长爱好。
其实所谓的“逼”孩子,不仅仅是培养一种特长,也是对意志力的培养,如果每次都是对于某种事物浅尝辄止,那么循环下去,孩子所体验到的,一直都是一种浅层次的乐趣,而非深层次的快乐。有一个爱好能够在家长的监督下,把他变成一种终生的爱好特长,同时培养了意志力,才是一件美妙而又幸福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把“逼”换成另两个词——“督促”和“鼓励”,毕竟我们所谈论的并不是过度的偃苗助长。

你感谢当年逼你的父母吗?

这些上兴趣班的年幼的孩子终会长成为翩翩少年,而如今已是成年的“大孩子”们,又是怎样看待当年的经历呢?
换句话说,那些年逼着你去兴趣班的父母,你感谢他们吗?
方小舟,是小编的师姐,一个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妹子,从未想到,在某一天的晚会结束,嘻嘻哈哈的她,坐在钢琴旁,一段温柔动听的音乐熟练地从指尖流淌出来。聊起天来,她说很感谢父母当时给了她的未来一种可能,一种可以通过敲击琴键而能够触及到的幸福,并且在那个关键期,用外力的方式让她坚持下来。
另一个同学王小帅,作为一个绩点过四,平均成绩95+的同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谈及小时候的童子功,他倒甚是怀念当时伏案练书法的日子。“当时只是父母说好,但是大了却发现,就是即便再没什么用,用来写情书也是非常提升逼格的,哈哈”。书法现在是王小帅生活里和足球、网游并列,可以用来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方式之一。
还有很多人给出的回答大都是感谢,从中我们看到部分这种一路被“逼”出来的孩子的真实想法。关于兴趣班,他们一开始是兴趣,中间必经折磨困难,折磨过后,变成特长的时候就是享受了。这种和某种兴趣的磨合,经过努力和积极坚持,关系就会进入稳定而长久的伙伴期,而这项爱好就会像好朋友一样陪伴一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报兴趣班吗?答案是不一定。


但如果问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爱好兴趣吗?我的答案是:一定!我们要有一个受益终身的兴趣爱好,即便这种兴趣爱好不一定非要通过兴趣班才能获得。
我们希望生活中有一个兴趣爱好的存在,它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种灵动,是平庸和琐碎中的一点星光,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快的淹没在眼前的苟且中,这个爱好时刻提醒着我们,眼前的生活里,也有诗和远方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生,人民教育微信实习生)


微信编辑 | 郑潇雨

文章精选

我想,你一定误会了“静待花开”的教育

孩子,我为什么逼你学习

刘长铭:我与孩子谈理想

有些钉子,你我不能替孩子去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