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孩像男孩样,女孩像女孩样真的好吗?研究表明,这类特质的人更容易成功

2016-11-14 人民教育


最近与当老师的小伙伴聊天,她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班里有些个男孩子看起来特乖,甚至有些羞涩,不像男孩子样,女孩子倒个个风风火火的,玩起来可嗨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男生似乎真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皮实”了。很多人口中的“妈宝”指的就是男生;一些老师表示不敢批评男生,因为“回答不出问题时,他们露出极其尴尬的表情,要是再说上两句,看起来马上就要哭了”;“有些男孩娇滴滴的,行动扭扭捏捏,比女孩还要胆小怕事,倒是有些女孩子,大大咧咧,不怕累,比男生更积极地干重活”。


也有教师反映在体育课上,“很多男生身体素质不如女生,甚至在一些意志品质方面也是——不够坚强,没有男孩子的坚毅,但另一方面有些活泼好动、敢冒险、敢质疑的男孩却有时候被看成问题孩子。”



   小学教育为何单独为男生“开小灶”?
前段时间,上海市性别教材的出炉,把性别教育这个话题再次推到大家面前。 10月12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主要是教小男生们如何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小小男子汉》中提出了很多引发人思考的话题,比如, “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待?”“生活中要不要讲‘哥们义气’”等等,这些问题都很有现实价值。 为何教材着重强调了让男孩子们成为男子汉呢?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女生教材?这种“阳刚教育”有用吗?网友们对此充满好奇。 


有人指出,小学教育单独为男生“开小灶”,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跟近年来不少媒体渲染的“男孩危机论”“阴盛阳衰论”不无干系。什么小学女老师太多不利于男孩成长啦,现在的男孩子女性化、越来越“娘娘腔”啦,在一个大男子主义依然盛行的环境里,这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长焦虑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有鉴于男生阴柔化成因复杂,所谓的“阳刚教育”,注定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工程,一本单薄的性别教育教材自然无济于事。我们真正需要去反思的,乃是整个社会系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弱化了男孩性征?之于此,显而易见的答案可谓多矣。
比如说,流行审美文化中关于“小鲜肉”、呆萌化形象的追捧推崇,让男孩一步步变成流俗所欣赏的样子;再比如说,物质条件的优渥以及家庭结构的弱化,使得男孩客观上缺乏必要的压力意识和责任驱动力。

小编了解到,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也制定了性别教育课程方案,包含生命诞生、性别平等、性别认同、男女差异、防止侵犯、感恩养育、珍爱生命等具体实践内容指引;构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性别教育内容框架,编写了18篇性别教育教学指南,让教师有“法”可教,为家长提供教育参考。
不管性别教材的效果如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性别教育出现问题了。   很少有学校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育上关注性别差异


你记不记得——

你的班主任为了防止早恋,在排座位的时候,有意识地拆散异性同桌?你的老师有没有在春游,或者班级大扫除的时候提醒你,男孩要多干一些重活,多照顾女孩?
有没有发现——翻开我们的课本,勇敢的、助人的、强悍的形象都是男性(警察),温柔、软弱、羞涩的形象都是女性(教师)
仔细想想——好像从小到大,如果犯了错是男生,罚站、跑操、说两句严厉一点的话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女生,好像会“优待”一些……
其实这些都是隐形的“性别教育”,时时刻刻的提醒你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样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性别教育? 每个从出生就被分别纳入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 男、女。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渐地获得了生活的社会所认为的适合男生或女生的价值、动机、性格特征、情绪反应、言行举止和态度等等。
男孩子从身边的男性身上学会要担当,有责任感,女孩子从周围的女性身上,学到了女生要善解人意,温柔体贴。而我们的性别教育就是对孩子们的性别认知,进行引导。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们能够在进入这个社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

说实话,学校教育对男女生培养目标一样、教学方式一样、考试测验一样,很少有学校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育上关注性别差异。除去专门的性别教材不说,一些中小学的体育课按性别设课,也只是对于性别的机械划分,比如针对女生开设形体课、舞蹈课、礼仪课,针对男生开球类课等。


性别教育需要吗?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 ,这句话说明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很有必要。男女生在性格、思维特质方面有很多的差异,青少年正处于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面临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因此需要正确的性别知识和观念。
一些老师在教育中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在自己管理班级的实践中有一些好的做法:
网友@沉思说:男生天生的都“糙”一点、马虎,不如女生细心,所以我会有意识地让男生在写字、写作业上要向细心的女孩子们学习认真;平常在值日的安排上,会合理搭档男生和女生,并鼓励男孩子多照顾女生,多做重活,告诉他们这是有男子汉担当的行为。 网友@90后小新说:现实中发现,在中小学阶段,确实班里女生多的班级,平均成绩都高于男生多的班,可能是男生在小时候,要比女生调皮,坐不住,知识学会了但没有巩固,后来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给这些男生们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坐下来安静思考,这对于他们培养耐心和细心的性格有帮助。 网友@凭风晓月说:个人认为男子汉气概来源有二——接触异性,和同性竞争。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男生,我不会拿他跟班里文静的女孩子们比,而是对他说:“对比一下,看看你的前桌,同样也是踢足球,爱玩,但是为什么他就可以,在玩的时候尽兴地玩,学的时候,认真的学习呢?是不是应该也要提醒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专注,这样才能学好,玩好。” 

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很多老师还是会感到困惑,到底怎样的教育才能让“男孩儿成为男子汉”“女孩儿成为大家闺秀”呢?以及究竟该怎样“区别”对待男女生的教育呢?



  • 性别教育不是“刻板”的性别形象塑造


科学的性别教育,并不是完全的对男生和女生规定一个“刻板”的印象


这种教育如果变成了强制性的“规定”,其实是走了另一个方向的极端。北京西城区某小学生的家长,就总在忧虑自己的孩子没有男孩子的样子。在他看来,男孩子就应该喜欢跑跑跳跳的体育活动,有大大咧咧、开朗的性格,但是自己的孩子却喜欢安静的活动,甚至有的时候有些女生的多愁善感,非常敏感。他执意想扭转孩子的性格,却遭到了孩子的不满。
在我们的传统性别观中,传统的女性常常在顺从、教养、责任等方面接受更多的训练;男性则在自信、成就和独立性方面接受较多的训练,甚至在这种传统的性别文化教育下,我们对男性的失败施加压力;认可男性的成功; 对女性的成功却施加压力,宽容女性的失败。
老一辈常有说法叫“女孩子不要太强”。这种刻板的性别教育引导,不仅仅宣扬了男权为主的思想,使得孩子在成年之后对性别平等意识淡漠,还会扼杀儿童不同的天性。
有些男孩子的确心思细腻,能够像女孩子一样体谅他人,这也是很好的;有些女孩子,也有敢拼敢闯的勇气,这也是值得我们鼓励的事情。
  • 双性化特质更容易成功


在大多数人看来,性别教育主要是让男孩更有“男孩子样”,女孩更有“女孩子样”。事实上,这只是性别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认知中,性别角色是单一维度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分别处于两极,认为男孩子都是豪放的,坚毅的,粗旷的;女孩子则都是温柔的,细腻的,乖巧的。 但就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一样,还存在着很多像男性一样果断利落的女生,像女性一样善解人意的男生。这种倾向被我们认为是一种双性化的倾向。
小编要告诉大家,有研究证明,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人更容易成功哦。
什么叫做双性化倾向?不管男生还是女性,如果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双方优秀的特点,如既拥有男性的果断、刚毅,又拥有女性细心、情感丰富细腻、温柔、善解人意,那么,对于一 个个体来说,就拥了理想的双性化人格。
相较于传统的双极性观点,双性化个体能够应场合的需要而分别展示其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心理上他们能做到更好的调节自身,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双性化个体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兼有了男女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更在于此类个体相较其他类型的个体在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自我评价等方面都明显占有优势。
由此可见,双性化是个体最理想的人格模式,也是个体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幸运的是,双性化人格并非天生而成,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可教育。 但是,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双性化理论”研究者本姆认为:“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双性化其实是兼具男女两性的优点。在中性化的误导之下,男孩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区别。 
  •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缺位


性别角色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成人的性别行为榜样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习得,因此成人应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使儿童能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逐渐掌握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方式。
一些家庭常见的模式是父亲忙于工作,很少有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学习甚至孩子的很多娱乐都是母亲陪伴,或者是外婆之类的。男孩子没有机会从爸爸的身上学习如何以一种男子汉的方式处理事情,因而行为举止就会偏向母亲。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充分参与孩子的生活,为男生的性别角色发展提供范型。 其实父母都要注意自已的性别角色,双亲任何的性别角色不规范或者不好的示范作用,都会影响孩子性别偶像的确立,扰乱他(她)的性别认知。

 


  •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要鼓励男女生合作,开展双性化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现有的教师以女性居多,女生较容易寻找到性别认同对象,但易导致男生在性别认同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出现男生女性化的倾向,不利于性别角色发展。学校最好能平衡教师性别结构,为男生提供性别角色发展的范型,让个体受到更多男性特质的教育和影响。 在评价标准上,老师应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身上出现值得肯定的品质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如鼓励女孩勇敢大胆又细致耐心,教育男孩感情细腻等。
学生早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倾向选择同性伙伴,不愿意和异性朋友交往。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应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开展双性化教育,鼓励男女生参加合作性的活动等,促进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看完整篇文章,你关于性别教育有何想法呢?事实上在性别教育的发展上,除了简简单单的一本性别教材,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做。在具体的实践上你自己又有哪些好的点子呢?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 | 综合南方都市报、人民网、中国知网等报道

微信编辑 | 郑潇雨


文章精选

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 关注

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您要抱着孩子走到何时?

知道这5点,很多父母不忍心再骂小孩

开班级家长会太笼统,单独叫家长容易伤学生面子,不如试试这种方法哦 | 支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