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教育不是为今天,而要为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 关注
民小编说
4月16日,《第五项修炼》作者、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受邀出席了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举行的“与大师面对面”高端对话活动,并现场作了近一个小时主旨报告,主题是《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
今天的教育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如何用“系统思考”思维来构建未来教育?教育创新有哪些可能形式?大师的报告里信息量满满。
小编第一次近距离与大师面对面也是收获颇丰,但也不会忘记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哦。面对未来教育,与小编一起来刷新思维方式吧!
1
与孩子们对话的时候就是我们与未来相遇
人类黄金时代的标志是“孩子被视为是这个社会上最重要的成员”。其实和孩子们对话的时候是我们与未来相遇。
”我有一位中国的老师南怀瑾先生,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人类黄金时代的标志是“孩子被视为是这个社会上最重要的成员”,美国没有人会说孩子是社会里最重要的成员,所以在美国,更多的花费是用在广告上,而不是用在教育上,我经常思考老师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换个角度来思考,我想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将专注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关注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目光聚焦在短期发生的危机以及眼前要处理的事情上,而一个健康社会的运行需要我们着眼于长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关注。当谈到未来的时候,我们经常感到很抽象,我们会有一些设想,也会忧心忡忡,但和孩子们对话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未来很真实,其实和孩子们对话的时候是我们与未来相遇的时候。我认为当前全球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愿景。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的两个小学生与彼得·圣吉先生现场对话
在我看来,教育领域与政府机构以及商业领域非常不同,在教育这个领域,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有切身体验。虽然我们的人生非常不同,可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小时候都上过学,而且我们都深刻地记得在学校、课堂是一种什么体验,所以我们在学校的经历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程。
2
这个时代的学生看不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意义
我在全世界接触过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自己当前的教育体系感到满意。
为什么我要按照老师的方式、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老师教的这些在网络上也可以学习到。这个时代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在美国,有20所系统学校致力于系统思考的实践与推广。这些学校有一个核心特点:老师把教室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是只有一位老师,而是几十位老师,每一位学生都是老师。
离我家很近的地方有一位做系统教育的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教代数,代数是中学非常重要、分水岭式的科目。观察这位老师的代数课堂,你会非常惊讶。在过去的20年,他设计实践出这样一个学习方式:学生们互相教。
在他的教室,你会看到13、14岁的中学生4人一个小组一起解决代数问题,随着学期的推进,课程也越来越难。通常,每一节课他只在开场的时候讲5分钟,其余的时间都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观察学生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关注小组讨论的进展。他非常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2、3周又会重新分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也因为他们互相去教,学生的学习非常高效——大家都知道,我们通常去教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学习才会更深入。而这个老师的作用就是重新分组。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孩子的情商,这位老师的代数课就有情商培养的理念,他会特别观察学生们学习的速度和方式的不同。学生要去教别人,也要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对方,比如要按照对方的理解方式去讲述,这就是培养情商。
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家长理解,家长会问:“孩子们这是在干什么?怎么没有老师讲课?课堂为什么这么吵?”“到底谁在这负责?”花费了很长时间,这位老师才让家长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很巧的是,两周前我去MIT的一个中心参观,刚好这个中心有两三个研究员的孩子就读于上面提及的学校,先前我并不知道。当聊起当前的教育时,我说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创新的空间。一位女研究员很同意我的观点,她说自己的女儿以前不喜欢数学,但是遇上了一个很疯狂的老师,从此爱上了数学。我才发现,原来她口中的学校就是我说的这所。
你要知道,这位老师花费了20年时间去创造和实践这种教学方法。
我在全世界接触过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自己当前的教育体系感到满意。有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即使在学校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在学校的参与度也不高。很多时候,他们看不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意义,为什么我要按照老师的方式、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老师教的这些在网络上也可以学习到。这个时代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很多年轻的学生、即便是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今天的世界面对非常尖锐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正是学校教育所忽视的。
彼得·圣吉在做主题报告
3
要当一个老师,你首先要当一个预言家
谈到创新的时候,我们容易把创新等同于科技。
我们当前教育领域特别需要有一种创新精神。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误区,当谈到创新的时候,就认为是使用很多信息化或者高科技的东西,比如iPad,这样就把创新等同于科技。我觉得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的源头,是找到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新的方式会创造极大的价值。我们当前教育领域特别需要有一种创新精神。
我之所以去思考创新和教育的关系,是MIT工程学院的院长哥顿·布朗给我的启发。布朗是工程学领域非常知名的一位教授,在他当院长期间,他主导了一场关于工程教育的变革。
之前的工程教育非常流行、非常普遍的一种主张就是大家动手去制作相关的东西。但是这位院长有不同的想法。他预见到科学的发展是飞速的,所以学习工程学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训练,还应该先学习科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今天工程教育的学生都要先学习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而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正是来源于当时布朗院长对学习敏锐的观察和判断,他把这种变革带到麻省理工,由此遍及全世界,这也是为何MIT在工程学领域的教育具有世界影响力。
布朗院长说,要当一个老师,你首先要当一个预言家,你不是为今天而准备,而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彼得·圣吉与现场嘉宾对话
4
教育真正在塑造未来
在我看来,教育和其他任何一个商业、政府机构所不同的一点在于,教育真正在塑造未来。
孩子们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并有勇气去创新,因为这些孩子们在未来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答案,包括他们的老师。他们特别需要知道如何合作、如何达成共识,因为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没有办法靠一个人去解决。
”接下来,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25年、50年、75年以后,我们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美国,或者我们整个工业化时代需要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当前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在我看来,教育和其他任何一个商业、政府机构所不同的一点在于,教育真正在塑造未来。
布朗院长有一个学生叫杰佛·瑞斯特,他曾带领MIT的团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雏形,主导了芯片的发展,这家公司就叫IBM。这家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他对科学创新的探索。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他37岁以前完成的,之后他转到了新的领域,开创了系统动力学领域。在他人生最后的30年里,他致力于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公立教育的创新。由于系统动力学是比较技术化的名词,所有我们今天叫系统思考。
最近,我找到他2009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谈的是教育与未来。文章提及,在20世纪,科技是主导动力,人类发展是由科技推动的,如计算机、汽车等,但是21世纪的发展将是由不同动力推动的,比如水资源、其他自然资源、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杰弗并不反科技,他对科技界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仍然认为科技并不是唯一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自古以来都是,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一种互相联系中生活过,地球一边较为发达的群体开车、充电、吃的食物,都会影响到在地球另一边生活的群体,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作为一个人类群族,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要去学习如何在一个共同的星球上共同生存。他在这篇关于未来教育展望的文章中指出,我们身为教育人第一个应该关注的是“教育勇气”,要支持孩子们,让他们有勇气追随他们的内心,去解决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
孩子们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并有勇气去创新,因为这些孩子们在未来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答案,包括他们的老师。他们特别需要知道如何合作、如何达成共识,因为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没有办法靠一个人去解决。同时,他们要有一个这样的信念,他们要成为主人,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受害者。
5
要产生真正的创新,一定要有包容、允许错误发生的一个创新环境
我们发展出了一种模型,它包括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关键领域,三个层次的系统。
要产生真正的创新,一定要有包容、允许错误发生的一个创新环境,否则课堂的创新改变将难以为继。
工业文明产生的状态下,我们关注头脑,关注你够不够聪明,但如果只在头脑层面而没有在心灵层面上的教育,学生不会很幸福。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在全世界各地和不同的教育者共事,我发现了一种复兴的趋势。全球的教育体系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从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程加速时的学校模型发展起来的。这个体系是从工厂体系的设置里演化而成的,它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核心主体来培养,也没有支持人的进化和成长,支持人面对未来的挑战和问题,学校设计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工厂提供劳动力。
但是,15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去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即使是,今天的工厂也大大不同。那么今天的教育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一直在逃避回答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而我所要说的复兴就是我在全球各地都见到了围绕“教育是为了什么”的教育创新。比如翻转课堂、基于项目的学习、创客等,有几十种教育创新的形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发展出了一种模型,它包括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关键领域,三个层次的系统。
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指“万物互联”,学生需要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联,要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人也会影响到自己,这并不是一个新的创意,而是一个古老的想法,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这样的互联性有着很深刻的阐述。
聚焦两个领域中的第一个领域是课堂,这是学生学习体验的领域,任何教育创新离不开教学法、教学大纲的设计;第二个领域是课堂之外更大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学校文化。要产生真正的创新,一定要有包容、允许错误发生的一个创新环境,否则课堂的创新改变将难以为继。
关注三层系统变化的第一个系统是身心系统,即我们的头脑、我们精神、我们的心,我们讲的系统性、互联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个系统;工业文明产生的状态下,我们关注头脑,关注你够不够聪明,如果只在头脑层面而没有在心灵层面上的教育,学生不会很幸福。
第二个系统是社会、社交的层面,例如家庭、友谊、团队……每一个人在成长中经历的第一个最真实的系统就是家庭系统。
第三个系统是生态、社会系统,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系统,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忽视了这个层次,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森林不再是森林,森林就是采伐原木的资源,我们也忘记了土地也是有生命的,仅仅是关注土地的高产以及如何让我们有更高的收获。这三个层次是我们未来学习的基础,这并不是新提出的理论,而是一个古老的理念。
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性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联系,比如我们经常会遗忘或者忽略的《大学》里说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不同的系统层面都是相关联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经常来到中国。我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报告:我觉得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人类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要回归传统智慧的源头和精髓,在中国我们更有条件这样做!
文章来源 | 根据会议现场翻译整理而成
微信编辑 | 董筱婷
推荐阅读
【关注】世界都在关心哪些核心素养?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出炉了!
【关注】2016中国版《地平线报告》新鲜出炉!令你意想不到的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