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对人生价值无感,这是教育要应对的大问题 | 关注

2017-05-18 华华 人民教育


民老师说


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主业。孩子也学了,但是慢慢地,他会觉得,我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学习对自己有什么用,他也想不清楚。


因此,除了学业以外,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学生体认人生价值,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愈来愈显得重要。


我们希望引起学校的关注。因此,第9期杂志,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发展指导”这一主题上。


除了核心议题外,这一期还有很多精彩的文章,微信上我们先推出了3篇:

谢维和:德育搞不好,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生活和事业的每个磨难,都垒成了你向上的台阶

在这里,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其他的精彩内容,随民老师一起一饱眼福吧。


发现“明日之我” | 封面主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著名追问,道出了千古以来人类寻找人生意义的内在冲动。


这一冲动在当代中小学生身上同样表现强烈。自己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些人生基本问题,常常困扰着青少年。一些青少年讨厌学习,精神迷茫,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对人生价值无感,缺乏超越庸常生活的精神动力。


面对生长于物质世界比较丰裕年代的新一代,学校教育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同时更应该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让他们过上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学生发展指导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聚焦学生发展指导,一组七篇文章,等着你。


以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撬动学校教育整体改革 | 核心议题


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两个词很相似,但内涵和外延却大不相同。


“学生发展指导是在生涯规划教育基础上的拓展,是把帮助解决学生成长的烦恼和激发学生发展潜能作为工作的的第一职责,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


个性化学程成就学生健全人格 | 核心议题


综合国内外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不难看出,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高中的共同选择。


针对健全人格培养,上海育才中学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性化成长档案——“特别的气质,特别的你”,在学习、生活、生涯等方面给予学生适时、专业的发展指导。


此外,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实施个性化学程,在选择和规划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他们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审议通过《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 时政


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


带你划重点: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评价,要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会议强调,重点评价政府领导、管理、保障、推进本行政领域区域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关情况。评价结果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发挥课程标准统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政策


3月18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审议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做了讲话。

 

“从课标修订和国家的关系看,中央去年已经明确,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设立教材局,并明确了一个重要理念——教材是国家事权。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它的修订是国家事权,直接体现国家意志,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非志无以成学 | 思想库


谢维和教授的“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已经陆续刊出了三篇文章,在这期的文章中,关于“立德”和“树人”的内在逻辑问题已经基本清楚了。“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这篇文章详见人民教育微信《谢维和:德育搞不好,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 | 德育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似乎越来越边缘化了。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学校劳动教育发生了畸变。一是畸变为技艺学习,学校乐于让孩子展示“劳动教育show”,让来访者观看孩子们的手工艺品;二是畸变为休闲娱乐,一些学校和班级会安排某些“劳动教育”,让大家艰苦的学习生活“放松放松”;三是畸变为惩罚手段,每当学生犯错误,班主任就可能宣布:罚擦黑板或打扫卫生一周。


那么,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与合理实践到底是什么呢?


文章内容详见人民教育微信“五一劳动节”为啥只有“节日”,没有“劳动”


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需综合施策 | 领导力


上期杂志,我们刊出了一篇文章《何为校园欺凌,何为校园暴力》。


这期杂志我们将看到,教育部正在行动。“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学校安全条例》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意见,把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构建教育、预防、处理、救济于一体的防范处理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教学


从几年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今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数不清的汉字和诗词故事让我们重温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旅,激荡起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共鸣。


“中国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就是中华文化之旅”,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不只是理念和原则,而且还应有实现转化的策略及方法,否则转化就会沦为空谈”。


如何转化?需要今人的智慧。


每个困难都是向上的台阶(上)| 人物


张思明,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通过刻苦学习,自学上大学,是全国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


“多年来,我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始终保持着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完成了从高中生向自考生、留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次跨越,其实,一开始我是希望通过学习、考试得到一张文凭,得到大家的承认……后来,我从中明白了做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道理,这是比文凭更宝贵的东西。”


了解这些“人物”的生活轨迹,总给我们向上的力量。


全文链接请点击生活和事业的每个磨难,都垒成了你向上的台阶

儒家论做人 | 悦读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塑造中国人的性格,儒家说做事先做人,做事就是做人。


“儒家的整个理念,正如大师的生活现实所示范的,是一种通往人学的个人途径。简言之,这意味着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行为,恰好是人性获得最崇高表现的活动。”


自我修行,从“悦读”开始。




喜欢我们的新老读者们,欢迎订阅杂志哦!!!


订阅方式

优先推荐您到身边的邮局订阅哦!


我们是半月刊,大16开本,每期80页,每册定价10元,全年定价240元,邮发代号:2-5。


订阅数量较大且到邮局订阅未成功,也可与编辑部联系直接订阅,联系方式:刘老师010-82296686。


推荐阅读

生活和事业的每个磨难,都垒成了你向上的台阶

谢维和:德育搞不好,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我把最想说的话录了三遍

教育的根在哪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