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中英:办教育仅靠常识是不够的

2017-07-17 石中英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办教育要“回归常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何为教育常识?教育常识的合理性来源于哪里?其合理性是否有其条件和限度?按照教育常识办教育,教育事业会不会发展得更好?教育实践仅靠教育常识是否足够?这里,我们且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中英如何谈这些问题。



近几年来,办教育要“回归常识”的呼吁不绝于耳。发出这种呼吁的同仁们,一方面表达了对教育常识的信仰,认为教育常识几近于教育之道,不可违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教育实践领域一些改革乱象的不满,希望一些瞎折腾的改革行为能够少一点,以便让老师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教书育人。


从舆论层面观察,这种呼吁常常能够得到许多一线教育者的支持,同时,对于救治当下教育的浮躁与功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理论上说,这种呼吁的合理性仍然有待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它对于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源自哪里?它的合理性有没有条件或限度?呼吁办教育要回归常识,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观?按照教育常识办教育,教育事业会不会发展得更好?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教育同仁们认真地思考。


何为教育常识?


从字面来理解,“常识”一方面是普通大众关于某件事情的见识,区别于私见,也区别于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见识,区别于一些新鲜的观点。



因此,从性质来分析,常识或教育常识一方面带有大众性而非私人性、专业性,另一方面带有历史的继承性而非某种时髦的观点。


在此意义上,常识确实反映了某种历史性的共识,是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某件事情共同的态度、看法或价值主张。


教育常识有其历史的、实践的合理性


常识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是由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验证的,因而有其历史的、实践的合理性,对于人类的未来行为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此意义上,违背常识去做某些事情也就是与某个相关群体的共识相违背,与历史上某种习惯性的观点相违背。这种群体的共识或习惯性的观点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约束力,以至于人们倾向于将其看作是做某件事情本身应该遵循的“道”或“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说,违背常识,就是违背道或规律。回归常识,意在重申对教育之道或教育规律的尊重。


教育常识也有其不易察觉的局限性


不过,作为一种历史形成的共识,常识也有其不易察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保守性、经验性和模糊性上。


这里以“刻苦学习是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个许多人赞成的常识来说明。


说它具有保守性,是因为它所传承和维护的是过去学者治学的经验;

说它具有经验性,是因为它的合理性依赖于那些获得成功的学者经验,或者依赖于那些由于缺乏苦学精神而未能成才的人物故事,具有选择性;

说它具有模糊性,是因为它的内涵、要求以及所解释的经验事实都是模糊的,很少得到清晰的说明。



几千年来,这个常识代代相传,但是它在历史上学习成功方面的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实践方面也只能起到劝说学习者多投入学习时间的作用。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学习,仅用“刻苦”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到像《中庸》中所说的那样,实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辩证统一。“苦学”(刻苦学习)与“博学”尚且不能划等号,与“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更不会自然统一。没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刻苦学习”恐怕不仅不是成功学习的不二法门,甚至可能是导致学习者厌学、退学乃至憎恨学习的行为根源。


教育实践仅靠常识是不够的


呼吁办教育要回归常识,其背后有其特定的教育实践观。


这种教育实践观比较强调教育实践的历史性、共同性和经验性,比较强调历史上的教育观念、大家共同认可的教育观念以及一些有经验证明为正确的教育观念的优先性和支配性作用。


这种教育实践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教育活动的创新性、情境性和理性特征。



教育实践有其历史性,但是也是常新的,历史的智慧只是当前教育实践的向导,而不是其主宰。不加分析地要求当前的教育实践从属于历史上的某些观念的支配,是不明智的。


教育实践确有其共同性,共识性的观念对于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真实的教育实践是具有不容否认的情境性的,共识性的观念必须纳入到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加以检验、修正或重构。


教育实践也具有经验性,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经验自身不能解释经验,经验的分析与综合、批判与反思、概括与总结必须依赖于人们的理性。


办教育要回归常识,更要超越常识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呼吁办教育要回归常识有其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但是,教育界也应当认识到,教育常识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教育共识,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理论缺陷,应当予以认真关注。否则,办教育要回归教育常识的吁求恐怕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未必是正面的、积极的效果。



考虑到近些年教育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考虑到伴随着这种教育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未来教育改革与创新一方面要充分地尊重教育常识,汲取教育常识当中的真理性内容,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地依赖于教育科学的研究结论和教育哲学的严谨思想。


缺乏常识是可怕的,囿于常识也是不足取的。一言以蔽之,办教育要回归常识,更要超越常识。


   文章来源 | 公众号“北京教师”

   微信编辑 | 孔佑明

   图片来源 | 网络



暑期专辑购


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学校如何做?请戳这里


未来已来,教师必备的“新专业素养”在这里!




推荐阅读

孩子,这个暑假,爸妈给你读书 | 我是朗读者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脱胎换骨,你的孩子还在…… | 周六茶话会

还好,我家有两个孩子 | 故事

暑假里这样遛娃,孩子还会不喜欢?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