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卫民:学校“特色崇拜”为什么不可取? | “学校特色发展”谈③

2017-11-01 林卫民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特色发展”诱人的外表很难不让一些学校向往,由此可能产生“特色崇拜”,导致一些学校脱离自己的办学使命和忘却学校的核心事务,去盲目追求那些所谓的“高大特色”。


那么,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是什么呢?学校特色该怎么去打造呢?如何将学校特色塑造成鲜活的“生命体”而不是那些仅仅写在墙上的东西?


本期推送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的文章,他将探讨义务教育学校 “特色崇拜”与办学者的教育使命。




“学校特色”是办学者频繁使用的概念,某些名校创造出其他普通学校无法企及的“高大特色”,例如,全面走班,丰富的个性化课程,学术研究院以及“惊人的学术或发明成果”,还有特别有内涵的教育新词或理念……这一切,让那些处境艰难的弱势学校办学者萌生出自叹不如的对他校的“特色崇拜”。


与其他教育概念一样,被广泛使用的“学校特色”等概念,如果只抓住诱人的外观而不去研究其内涵,忘却了作为学校的核心事务以及作为办学者的教育使命,只是一味地崇拜特色,变着花样去追求特色各异,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走向某种极端。

 

学校特色是基于共性的个性,而不是创新名义之下的造作

所谓“特色”就是事物表现的独特形态、色彩和风格。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特色”包含“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但是,无论怎样有特色,中小学首先要有中小学教育的样子,例如小学低段必须要将“儿童当儿童”,如果搞出那种不把儿童当儿童的所谓“高大上”的特色,即使看上去很精彩,从教育的本质去考量,其实是脱离儿童生活和经验的有意造作,甚至可能是某种“反教育”的行为。


学校的特色优势可以在德育、教学、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中体现,课程及其实施是学校运营的核心,显然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占据了学校课程中很大的成分,余下校本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如果只是在校本课程上进行独特性建设,空间是很有限的。我曾写过一篇《课堂深层处,教育本质事》的文章,认真上课、好好上课、把课上好,将共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做成出色的事,其实是十分艰难的。


我在长期领导和管理中小学的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刻意制造学校特色的奇迹,扎实地将日常的每一件事做正确,这样的“没有特色”,可能是最本质的对于学校特色优势发展的追求。




“平凡的坚守”,难道不可以作为一所学校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风格?在教育使命驱使下的学校特色发展,要把注意力放在平凡的课堂教学中,朴素一些、淡泊一些,令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让学习发生”、聚焦于“那个伟大事物的魅力”,研究“富有深度学习特征”的精品课并实现“每一节课都是好课”。只是从表象上打造吸引眼球的学校特色,把汇报材料的PPT做好,将学校课程创新的故事讲好……营造这类“剧场效应”其实是简单的事,如果学校呈现出的景象是“特色事例一套又一套,日常教学非常糟糕”,显然背离了办学者的教育使命,长此下去可能会走入歧途。


学校的特色优势还应当在精致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得以体现。例如在北京,应当让儿童每天上午、下午自觉地喝水,即使是“补水”这样的小事,如何“让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教室通风,便后餐前洗手,“人离灯关”,走好楼梯,出校门要佩戴小黄帽……小学低段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与儿童愉快地生活在一起”,这就需要将每天的事务都进行精心设计、有序安排,并对儿童进行有效的规训。


学校的复杂性是由简单结构汇总而成的,学校教育的大特色是由小特色组合起来的,而小特色的出现要依靠广大处在教育现场的第一线教师的探索和创新,离开了那么一群人,最完美的特色创新也拯救不了一切。对于中小学校,不宜有过多抽象的概念,只有基于孩子生活现实的教育,才能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追求,从而在教育使命之下生发出“一所学校一个样”的符合教育性的学校个性特色,这种个性特色不是怪诞异常,而是在本质上“学校还是学校”的那种差别。

 

学校特色是长期追求优秀品质的成果,而不是短期刻意打造的产品


学校特色不是“当然”的产物,无法做到在瞬间被打造。“无中生有”地命名为某个特色的学校特色只是一种假象;办学者声嘶力竭地号召大家一起创新、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如果没有与广大教师产生共振,可能只是一种“自说自话”。


学校特色是从学校内部长成的“自然”产物,是办学者带领全体教师长期坚守教育使命,正确规划学校愿景,稳定追求学校品质,努力实现办学目标,并经过艰难实践、反思、调整之后而逐步形成的。离开“自然”意识而拍着脑袋想出各种“学校特色”的招数,除了“折腾”教师、破坏学校应有的宁静之外,似乎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创建学校特色是全员参与的“共建”行动。共建的前提是达成共识,根本的基础是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学校要拥有一支专业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营造自觉追求进步的学校行为文化。因为,成熟的学校特色是学校优良品质和独特风格的表达,离不开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本质坚持不懈的坚守,也离不开教师的自主探索和有效实践。


学校组织在稳定的环境下,在可以预测学校发展态势的情形下,要把学校的运营核心即关于课程、教学、教育、学生进步等方面的特色保护起来,不受其他非核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对于制定规章、框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等方面提出要求,在教育教学技能、管理技能、输出质量等方面作出精致的安排,以使学校特色发展稳定性能够受到保护,以免因受到外界影响而遭受破坏。


发展学校特色还需要办学者拥有成熟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全面把握全局的智慧。通过对办学现实“从事实到价值”“从现状到优势”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驾驭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学校特色发展愿景,形成系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自上而下”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必须要直面办学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理性地把持处理边界事务的各种情景脉络,坚持中小学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摒弃简单的“特色崇拜”之下的冲动,以保持学校特色发展的稳定性。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不可能形成学校真实特色的,而且学校特色一旦形成,必须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学校特色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而不只是标语、口号等写在墙上的东西


目前看到许多关于学校特色的介绍,听起来非常新鲜、时髦,仔细品味其实所表达的意思非常相似,认真考证那些特色,发现只不过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地从墙上走下来。正如市场上太多改良过的商品让人们目不暇接,教育也有很多“最新款”“改良过”的关于学校特色的新话语,办学者如果过分迷信“快捷便利”的今日发明,购买的只是教育的海市蜃楼,最后得到的却不过是教育的泡沫。


学校特色是一种“有机化”的生命体,这是由领衔的办学者在学校土壤里埋下的某个种子,经过整个学校组织的共同呵护,种子发芽、自我生长并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最后长成了一棵“教育大树”。办学者的智慧在于找到合适的种子,包括适宜生长在学校土壤、适应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将种子培育成学校的特色优势,或许这颗种子早已被人在学校里种下并已发芽。


例如,我所在的北外附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的基础教育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丰富的外语教育优质资源,借助这一现实,我带领教师播下的学校特色“种子”是“初中、高中复语(一个学生学两门外语)课程特色,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特色,小学双语课程特色”,显然这样的种子适合我校的土壤和外部支持环境。


这几年,在广大教师的配合下,学校的外语办学特色发展态势良好,并以此为龙头,我校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公共卫生管理、德育工作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和风格,虽然没有命名为什么特色,但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层面的学校特色的有机生命体。


学校特色发展是基于学校基因的实实在在的“生命体”,很难采取舶来的方式简单模仿他校的特色,如全面走班、让理科优秀学生走进科学院实验室上课、投入巨款建造专用教室并开设高端的创客课程,估计很难获得给人以“特色崇拜”的那些学校的成功。



学校特色项目的“有机结构”,是相对于“官僚结构”而言的。如果“学校特色”只是崇尚“官僚结构”,广泛实现行为的规范化和各项要求的标准化,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而且有些甚至是“致命”的问题,因为规范、标准做得太过头,就会呈现出种种“病态”。


例如,行为僵化,拒绝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变着各种方式逃离挑战性工作,工作激情消退,优秀人员流失,甚至整个学校的运营都会崩溃。学校总是要面对多重的不确定因素,例如上级政策或领导的变化,校长或管理层的变换,生源的变化,课程计划和内容的变化,招生政策的变化,社会经济等时局的变化,内部质量出 49 30839 49 15287 0 0 3649 0 0:00:08 0:00:04 0:00:04 3649危机,等等。


面对环境的动荡,办学者如果试图通过强力打造学校特色来迅速改变学校、创造奇迹,可能会由于行动过急而走向反面,因为领导和管理学校是一个慢功夫,急不得。学校越是动荡,建设学校特色越需要从容,越需要冷静地从“有机生命的特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


强调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性根基”,并不是倡导办学者被动地屈从于学校教育发展中那种自生自灭的随意,更不是说以“不作为”的姿态对待学校的特色发展。领导学校,推进学校特色发展,除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给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外,还得重视利用“学校组织”的集体智慧研发愿景,重视办学的社会性特征,通过全面规划、发动宣传和积极引导赢得教师的援助,建立“为了所有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观,营造教师参与组织决策、融入集体生活以及利他互惠、舍己为群的文化氛围。



每周一问


有哪些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文末留言即可


入选我们下期【每周一问】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人民教育》杂志一本,欢迎您的回答哦!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17期,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 任国平

微信编辑 | 孔佑明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