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告状”还是“告密”?原来孩子爱打小报告背后的真相是这些!(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看看)

2017-11-27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凡是当过老师的几乎都遇到孩子来“告状”的,听听告状的内容真是让自己哭笑不得。近日,浙江宁波一小男生因举报同学带零食反被“处罚”的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围观,惩罚“举报者”的王老师也因此走红。


但是,在给王老师点赞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问:为什么孩子会有“告密”倾向性行为?爱告状的孩子就是品德有问题吗?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喜欢告状的孩子?


今天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参与我们【每周一问】的话题讨论,这周的话题是“孩子爱打小报告,你是怎么处理的”,具体见文末哦。



01

孩子“告状”的背后

事情的经过想必大家都有了解了。宁波的一名小学生把巧克力带到学校,被同学发现,告诉了班主任王老师(在绝大多数中小学,带零食到校都属于违规行为)。于是,王老师就把那块巧克力没收了。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没想到,中午,举报者又向王老师告状,说那个被没收巧克力的学生骂他,还想打他。于是,王老师就把两个孩子都叫来,问那个学生为何要骂人。被举报的学生眼泪汪汪地说:“因为他威胁我!他叫我把巧克力送给他吃,他就不告老师!我没给他,他就把我告了,还来笑话我!”


岂有此理,原来这个告状的孩子还知道威胁别人,此风不正!最后,王老师训斥并惩罚了告状的那名小学生,让被告状的那个学生当着告状学生的面吃掉了巧克力。(脑补告状学生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随后,王老师把事情经过分享在微博上,这条微博发布后不到一天就已收获3000+评论和20000+点赞。


有网友说,“这个老师不能更可爱了,希望孩子们都遇见这样豁达幽默而有智慧的好老师!”“我们不仅教学,我们更应注重育人。”“太有道理了!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纪,正确引导很重要。为育人者点赞!”


小编想,网友的爆赞,可能一下子唤起了集体回忆:上学的时候总有几个“告状大王”天天在老师面前哼哼唧唧。一会是“老师,xx 作业没写完”,一会是“他打我”,一会是“老师,他考试作弊”。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也曾讲过一个涉及告状的两难故事:


乔的爸爸许诺说,如果乔挣够了50美元,便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让乔把挣得的50美元都交给他。乔撒谎说只挣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给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营。临走之前,乔把挣钱和向爸爸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阿里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吗?


如果是你,你选择告状吗?


结果,绝大多数4-12岁的孩子选择了告状。


班主任老师一天到晚有处理不完的事,其中就包括处理各种“小报告”:


“当你的双脚还没跨离教室门槛时,就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人跑到你面前很‘热心’地告诉你班级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爱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再加上很夸张的语气来向你报告。”



爱报告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呢?



可以说,爱告状是儿童的天性。


在上述的案例中,科尔伯克分析了孩子爱告状背后的原因。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带一种属性,即“向师性”,服从个人强权,服从老师和父母,强调遵循规范、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那么,我看到的所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当然要告发。有两种理论可以解释孩子的告状行为。



  • 道德价值观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具有从他律道自律的特征,对于别人犯错误总是显而易见的,也喜欢找别人的毛病。他们对于老师的要求通常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出现一丝偏差。

  • 自我表现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可能会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愿望。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试图向老师传达班级事务引起老师的注意,接受表扬。





02

“告密”与“告知”、“告状”和“回应”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况下,“告密”的含义也截然不同。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告知”


学生可能并非期待教师的特别行为,或者是出于自己的个人利益,很可能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他(她)没有看到的现象、获得他(她)没有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为了获得教师的重视与认可。


这类行为往往是无害的,相关信息交流甚至是“公开”的,特别是在小学低龄阶段。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告状”


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利益受伤害。作为“受害者”,他会向教师寻求帮助与支持,以期实现正义或公平。


这种告状,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私下的。但其动机往往是自我保护或补偿。因此,这种告状也可能会夸大一些事实、掩盖一些内容,会出现信息的部分失真。


当然,只要教师介入了解,公平合理地解决相关矛盾,完全可以促成学生心态的正常化与行为的合理性提升。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回应”


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应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要求,需要去管理班级纪律、卫生等事务,进而要向教师反馈具体信息。这时,学生就不得不向教师反馈一些信息。如果触及部分同学的利益,就会被学生视为“告密”。


针对这类现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取向,通过教育行为的调整和思想的转变,不把自己变成“告密者”出现的催生因素,不让自己成为“告密”的纵容者。



03  

“告密”的潜在危害


即使说告状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任其发展,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告密”之所以难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告密者”被同学孤立,是因为他们使身边的同学感到不安全。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不确定性会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如果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班级气氛会变得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可能会疏远、相互戒备。


而且,一旦不信任感植根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可能他的一生都将很难坦诚轻松地面对他人。被告过状的同学,也很难再次建立起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信任。


所以,"告密"行为会给学生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造成对人的极端不信任,不仅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也会影响孩子自我发展。


04
学生“告密”,教师如何应对?


在一般老师的眼里,都易把学生向老师“告密”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其实不然,“告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告知”、“告状”和“回应”,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够理性地对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理性判断“告密”行为,把握好“度”


对学生的“小报告”,老师不能偏听偏信,对学生反映的较为突出的情况和问题要深入调查,仔细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可能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小报告”。


理性判断“告状”行为这需要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靠教师所积累的经验,二是靠教师的直觉或敏感,三是靠教师的调查研究。在大量接触相关信息,综合来自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多方信息之后,教师一般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面对“告状者”时,老师需要把握好“度”。因为,无论认同或者斥责可能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一味赞同,可能就助长“告状者”爱打小报告的习惯。这既影响老师的正常办公,也会导致这些同学在无形中被班集体孤立。如果一味斥责,可能就打消了这些同学关心班集体的热情。以后,如果班级中再有什么事,可能就不会有同学愿意报告给老师,尤其是一些突发事情。学生封口往往会让老师处于被动地位。


教育性处理,悉心引导


教师要从教育立场出发,针对学生的心态、思想、行为与语言,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矫正、引导。因为“告密者”依然是“学生”,教师的天职在于引领发展、促进发展,而不是放纵、放弃,更不是惩罚。


比如,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想想该怎么办?


如张某报告A同学扔了一个塑料袋,老师可以征求A同学想法: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如果A同学提议说:“我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老师就可以及时引导:“你这个办法真不错!”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懂得该怎么做,可能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不会再打“报告”了。


或者,把学生平时“报告”的事进行归类,对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如果有人乱扔垃圾,我们怎么办?”答案绝非一个,“视而不见一走了之”、“你丢我就捡”、“叫乱扔的人捡起来”、“我去捡却要批评他”、“报告老师,让老师批评”,众多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分析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选择处理问题的办法,毕竟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仅限一个。


反思自我管理思想与行为


教师不仅要保持对学生告密行为的高度敏感,还应该进行自觉反思: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在鼓励不健康的“告密”行为?


当出现学生的“告密”行为时,教师尤其不能纵容自己,不能沉迷于“信息”获得的一时快感,而需要坚守教育的立场和人文的情怀,要勇于反思和重建自我。


所以,当班级中的“告密”现象较多时,班主任就需要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否鼓励了“告密”行为,是否需要在班级中明确声明,“哪些事情”可以报告老师。



05

孩子“告密”,家长如何引导


倾听孩子,坐下来与孩子沟通。“共情”孩子的感受,鼓励他说出更多的真相,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属于鸡毛蒜皮的事情,给予一些安慰就好了。如果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题,要引导孩子理性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孩子的告密行为既不要表扬也不要批评。家长可以说:“那些行为是不对的,我很高兴你没有和他做同样的事情。”而不是横眉冷对:“怎么小小年纪就会告状了?”也不是鼓励怂恿:“出现这种事,你要报告给老师和学校!”对“报告”的孩子而言,他们所寻求的只是公正本身,当违规行为受到谴责时,他维护正义的强烈愿望就实现了。




鉴于孩子“告状”这个话题具有普遍性,小编特地把这个话题作为我们本周六【每周一问】的讨论话题。班上有孩子打“小报告”,你有什么应对的小妙招呢,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哦。入选留言的老师将有机会获得《人民教育》杂志一本(每周我们会免费赠送3本),欢迎您的回答哦!


每周一问

孩子打“小报告”,你是怎么处理的?


     素材来源 | 《人民教育》第2016年第15期杂志(原标题《面对学生“告密”,教师如何专业应对》,作者李家成)、青橄榄地带微信、网络等。人民教育整合文章,转载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微信编辑 | 赵霞


推荐阅读

对于“个性”很强的学生,老师如何管理?|每周一问

你知道学生最喜欢的4种作业类型是哪些吗?告别重复性作业,这所学校的做法亮了!

清华教授李稻葵: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中容易取得成功?(家长一定看看)

孩子,自我保护是你的终生必修课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