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世界上优秀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价值观
民小编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看起来高科技名词正逐渐走近教育领域,“未来教育”成为当下教育圈的一个热词。
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面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变革,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初心和教育的本源,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贤留下的教育智慧,要让技术服务于我们有价值的、正确的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
1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
几年前我在旅游的时候看到一间私塾,整个私塾有三间房子,大概能坐十多个孩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私塾的先生,也有着他的教育理想。私塾的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上联写着:“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面对私塾年龄不一的孩子们,先生告诉他们要崇武尚文,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下联写着:“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也就是告诫孩子们将来要努力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位教书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期望,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
我曾经工作的学校北京四中首任校长是王道元先生,他是清朝末年的举人,也是清华大学首任毕业生,33岁来到北京四中任校长。上任伊始就强调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他对学生提出的目标是希望学生要对风化抱着改良的愿望,对国家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心。
所以,一、二百年前的教育前辈们,他们是怀着这样一种情怀来教书的。今天我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关注教育技术的改变、手段的改变、模式的改变、方法的改变,但我们不要忘记教育最根本的要做什么。所以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教育最初的想法,最重要的想法。
1919年,王道元先生给北京四中学生写下一段话,告诉学生人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告诉学生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告诉学生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
这段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1972年联合国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而王道元先生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这仍然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一百多年,我曾在南京拍下一张魁星阁的照片,魁星阁的作用就是考生从考场里面出来后会到这里跪拜,希望自己能够考中,因为考中就意味着将来荣华富贵。
不能否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但是科举的主流的价值观仍然是追求个人的发展。今天,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不否认,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仍然有着许多遗留的痕迹。上学为做官,为个人荣华富贵的思想仍然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厚其积储大效于世”的思想已经渗入到北京四中每个学生的心中。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所以有了这样的老师,有了这样的学生。北京四中的特级语文教师李家声先生,在一届高三年级最后一节语文课上,他给学生留下了一首他做的诗。
他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钟期知音的关系,“为己美身”是他对学生最重要的要求,“守白持坚、不缁不磷”是他对学生无限的期望。李老师教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去美国上学,2008年四川发地震发生后李老师的学生立刻从美国直抵灾区,从废墟中救出了7名幸存者,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一、二百年前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那一代的教育者抱着救亡图存的宏大愿望,要改良社会风气,而今天教育是为了兴国、强国。
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更重要的任务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这样的观念必然要深刻的影响今天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定位。
《学记》是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之一,今天很多的教育理想实际上都源于古老的一些思想,例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也就是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靠什么?靠教育。反过来说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化民成俗。不可否认,我们应该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但是如果只关注这些,未来世界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在古代有没有考试?也有考试。考试是检测教育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学校也在考察学生。例如“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入学的时候隔一年要对学生进行考察和测验,测验什么呢?“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刚入学时要考察小孩的基本文章的掌握与理解;“三年视敬业乐群”即经过三年的培养是不是爱学习了,对学习感兴趣了,能不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五年视博习亲师”即通过五年的学习能不能广泛学习知识,懂得和老师亲近。“七年视论学取友”七年相当于今天上初中了,在这个时候能不能谈论自己学习的心得,能不能通过讨论学问来交朋友?
今天很多的学校认为这已经是很好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古人看来这叫谓之小成,大概就是及格水平。“九年知类通达”不仅要广泛学习,而且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立的、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强立而不返”即不因外界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形成坚定的追求和信仰,这是谓之大成,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不论今天教育手段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什么是教育的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是什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变得善良,那今天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实现呢?
近些年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用古人的视角来看这是“小成”,况且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学生不仅是数学、科学排在前列,我们拿冠军的还有两项:家庭作业量和课外辅导班的学习时间,同时,中国孩子问题解决能力在全球也是倒数。
对于教育的方法和规律古人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即只有知道了怎样才能够教的成功?知道怎样教不成功,把这件事搞清楚了才能当老师。
对于教学方法,“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不生拉硬拽学生,不让学生感到压抑,让学生思想保持开放的,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才是好的教学。
说古代中国的教育就是“满堂灌”,这实在是冤枉和诬蔑,其实孔子的教学方法从来都是以思辨为主,他们有自己的讨论,也有向老师请教。一些好的东西我们没有完全继承,但是过去遗留的问题,即便是教育手段在不断进步,但是今天那些弊端并没有真正革除。
例如,“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师,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今天虽然我们的手段进步了,很多老师不再用黑板写字了,开始用PPT来教学了,但是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更加提高了灌输的效率和速度。
此外,一些教学软件的目的是实现学习过程的智能化,但是其本质也是用大数据来想方设法的提高考试的分数,提高应试的效率。但是未来的教育是不是这个方向呢?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有一种文化的自信,要坚持一种理性的自信,也应该深刻的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我觉今天面向未来的教育无非就是:继承过去的精华,丢掉不好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去创新,同时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的经验。所以关于未来教育,我仍然认为归根到底是价值的问题,不论我们怎样去创新,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脚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点上。
2
成功的教育和学校的使命
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一段美好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秩序,博大的胸怀,善良的人性。其实今天的教育价值观也深刻的影响到我们师生的关系,师生关系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否幸福还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师生关系如此紧张?我们给学生构建了什么样的学校生活,难道不应该从根本上去想一想吗?
其实世界上优秀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价值观。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在一进门的墙上有一个照片墙反映学校丰富的文化生活,上面有两行字。这两行字是一年中这所学校所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之所以说一年是因为每年这所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发动全校的老师、家长讨论学校在一年里面应该坚守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在2011年他们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托马斯·杰弗逊人都要为学生在面对伦理道德的困惑时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付诸实际行动。”这就是那一年这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
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科技高中培养了7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一次访问中我问校长:为什么在你的办公室里面摆着这么多青蛙造型的玩具和艺术品?校长跟我们说了一句话:“我是一位生物学家,青蛙为人类的发展献出了许多的生命,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它们。”所以从这一句话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校园。
在我接受教育和工作的50年来,教育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我们小的时候追求的是知识本位,后来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即能力本位,今天我们仍然追求这样一种价值,未来应该是价值本位。在知识本位价值观下,学生在老师眼中是一个容器,所谓的教学成功是指在有限的时间里头灌输多少的知识。提倡培养能力毫无疑问是进步,但是如果只注重培养能力,而忽视其它的话,学生可能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机器。什么是价值本位?就是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从教学大纲的知识内容到三维目标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我觉得今天谈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仍然非常重要。但是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和要素,不仅需要知识、能力,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得到发展和满足。包括精神、心灵、生活、家庭、情感,健康,创造等等。不论我们今天的社会如何的进步,每个人的个人生活都必须面对不幸、苦难、成功、幸福、生命、死亡等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命题。对于这些,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体现。
3
人工智能会代替老师?
传声筒型和复读机型的教师会逐渐淘汰
今天我们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很多人在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教师?因为人工智能始终缺少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密切的联系。我们本该生而为人,但却只有依靠他人人性的感染和自己不断取得的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完整的人,这永远都是一门艺术。
所以,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还体现在今天我们机器还不能够展示这种丰富的人性,尽管技术会使得我们和机器之间接触的界面越来越友好,但它和人之间的交往还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传声筒型和复读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青睐,技术可以代替我们老师完成许许多多的传授书本知识的工作。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老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和活力的老师,那些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的老师,才是未来最需要的老师,也是学生喜欢和崇拜的老师。
所以赢得学生的崇拜是老师成功的标志,从目前来看,我比较保守,技术还无法产生教育者的智慧,还无法取代教师来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机器更容易在什么领域战胜人类,取代人类呢?是在那些规则、方法、原则非常清晰的那些领域。例如围棋、象棋等。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充满了魅力,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无限复杂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无限的展现我们智慧的空间。
4
在技术面前,
教育者不应该迷失了方向
什么是教育的成功?什么是学校的使命?让学校的灵魂成为师生的灵魂,学校的精神成为师生的精神,学校的教育价值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什么是师生的共同价值?人性、理性、良知、信仰、崇高、尊严、使命,这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之所以谈这些,是我们在仰望未来的时候,在谈创新的时候不要忘记守正是必要的,今天一切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的变革,其实都是发生在“术”的层面,作为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坚守“大学之道”,不要在技术面前迷失了方向,我们要真正的让技术服务于有价值的正确的教育,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
文章来源 | 搜狐教育·智见
微信编辑 | 吴玲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
据说,2017还剩下最后一场不得不参加的教育盛典!(附完整议程,赶紧围观)
管建刚:做一名有奋斗感的老师——再致青年教师九条真诚的建议!(强烈推荐)
你知道学生最喜欢的4种作业类型是哪些吗?告别重复性作业,这所学校的做法亮了!
清华教授李稻葵: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中容易取得成功?(家长一定看看)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