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深思
民小编说
上一代的家长习惯批评惩罚孩子,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家长越来越意识到孩子需要赏识,需要更多的赞扬和鼓励。但是,单纯的表扬有它的局限,总是夸孩子也不见得有效。
如何正确地评价孩子,也反映家长的教育观。您是希望培养一个“省事省心”的孩子,还是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孩子?读了本文,您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都离不开评价环节。评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对于评价的认识、如何让评价更有效,我们经历过很多变化。
01
在旧式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更信奉严师出高徒,孩子有了问题的苗头,成年人就会防微杜渐,生怕孩子走上歧途。那个时代对犯错孩子除了必要的“差评”外,还要配以处罚,规矩和戒尺就是教育的代名词,成年人希望用威慑力让孩子有一种敬畏感,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好人”。表扬和鼓励的手段过去也有,却并没有被当作主要手段,教师多半会保持一种师道尊严,不苟言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才是流行的教育观。这种以纠错为主、更看重负面警示性评价和惩罚的教育到今天还没完全失去市场。
而后我们又有了以表扬为主导的评价观念,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人只有在积极的心态下,才能真正慢慢地变好。批评和惩罚会带给孩子一种负面、压抑的情绪,这时的孩子内心对教育者是抗拒、反感的,因而教育效果是差的。在这种观念之下,教育者更多的时候都在发现孩子做得好或做得正确的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通过夸奖让孩子变得更好。而孩子如果没有触碰到底线就不会轻易动用批评手段。
后面这种观念在今天还被很多人信奉、实践着,也发展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什么样的表扬会更有效,有一个共识就是:要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单单地夸奖孩子的能力和本能。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只是单纯地夸奖孩子“聪明”等天然特长,就会造成孩子的错误归因,孩子为了维持“自己是聪明的”他人印象就会作弊、欺骗。而老师的表扬之中如果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给予表彰,这会让孩子坚信自己努力的价值,他们对自身的掌控感会非常强,因而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会更积极、更健康。
02
但是,即使是对表扬已经有了很深入研究的今天,一线教师和家长依然能够感到单纯的表扬是有局限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抗压,我们多表扬少批评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为孩子创造一个温室,但他们早晚会来到社会上,那一刻他们才对自己有客观、完整的认识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而多表扬少批评的另一个问题是,完全靠表扬真的不能应对孩子的所有行为,完全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可能有朝一日会遇到一个管不住的任性孩子,这时你再批评、惩罚往往会无效,甚至会招来强烈、拼死的对抗。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就会本能地意识到,为了孩子将来不成为一个任性的人,即使会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该拉下脸来的时候也要拉。
到底该如何评价孩子?其实,这时我们还需要回头再看看评价的本质是什么。
当我们要评价一个成年朋友的行为时,我们会如何做?我们会首先尽可能客观地了解这个人的行为,然后真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客观、真诚、中肯是好的评价的要素,只有这样,朋友才能了解自己行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将来的行为。
为什么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对评价的事物、评价的态度进行选择?其实,是我们害怕负面评价会伤害到孩子,再往深处思考,这是一个如何让孩子接受负面评价的问题,而不是批评本身应不应该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教育一直都混淆了这两个问题,导致在教育中缺乏批评的声音。当错误发生时,批评当然是必要的,人从错误中学习的东西会更多。
03
近一二十年,西方教育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一些教育理论和教师都开始了批评技巧的探索,而我国教师在批评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少深刻的思考,具体的做法千差万别,但原则是一样的:表扬时,我们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批评也一样,还是要对事不对人,把人和事分开来,孩子的行为不是他的本质,不需要否定整个人。这需要教师有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思辨能力,对这样的批评,孩子更易接受。
而对孩子的惩戒是附属于批评的,对于惩戒的必要性,很多人是有争议的。我的意见是因教师和学生需要而异。支持惩戒的一方也非常强调方式方法,其原则还是对事不对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就可以了,不要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这些本质的东西,主要的方法有承担错误后果式的惩罚以及事后与反思相结合的惩罚等。
因此,在走出了一个个误区之后,我们今天的教育评价应该更客观、更真诚,批评与表扬都有说出来的必要,我们唯一的限制只是孩子的接受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其接受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我们的限制也要慢慢减少,直到可以完全像成年人一样平等、理性地对话,能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真诚,这就不得不涉及评价过程中我们内心的标准。什么才是评价一个人最真诚的标准,什么才是根本的依归?还是先反观一下一般性的行为评价,成年朋友间的评价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还是希望朋友的将来会更好,这包括希望朋友更快乐,更富足,更健康,更能实现目标或理想……
对孩子呢?也应该是一样的,让孩子的未来更好,不带有我们的私心,这就是真诚的本意。或许有教师和家长会说:这难道还用说吗?我们不都是这样的吗?也未必,很多我们不经意说出的标准,比如我们常说的“乖”或者“听话”,就需要仔细反思这样说是否真诚,因为这个标准很多时候代表我们心中孩子易于管理的程度,我们说出来,就是在鼓励那些更让我们省事省心的孩子,让大家都做他们这样的人。
还包括一些接近的评价语,如“守纪律”,我们也要反思,这当然是一个对孩子未来有好处的评价语,但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不是也带有鼓励孩子“让我省点事”的私心?孩子会对你的评价十分敏感。实践证明,单纯地按照“乖”的标准成长的孩子心理问题会很多。
对孩子而言,家长和老师的权威性是很高的,成年人的每个评价都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我们一定要话前三思。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7期
责任编辑 | 程路
微信编辑 | 陈刚
推荐阅读
在这里,我们邀请您用照片,分享属于您的教育生活!| 照片征集
作为老师,您身上的哪个(些)好习惯影响到了学生?| 每周一问(文末有惊喜)
一位妈妈写给青春期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