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允许孩子“无聊”,可能更能治拖拉和磨蹭!| 关注

人民教育 2020-08-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常青藤爸爸 Author 小马君、常爸

民小编说


前段时间,我们微信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孩子的时间是个常量》,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反思和共鸣。将孩子的时间占满,不仅会让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还可能造成另一个问题:孩子拖拉磨蹭。有研究表明,孩子做事拖拉、没有积极性,可能恰恰是因为时间都被安排好,被各种任务填满,失去了自由思考与创造的能力。所以,适当给孩子“留白”,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间,也许会让孩子学习更有效率。


转自微信公众号“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前几天,有个朋友急吼吼地向我求救:


“我家孩子这段时间的磨蹭和拖延症越来越严重了,该怎么办啊?”


治病最忌讳的就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我决定寻找病根,和朋友好好聊一聊。


怎么个磨蹭法呢?朋友掰起手指头开始算:上了小学以后每天回家先要写作业吧,语数英三科要我最多半小时就能完,但孩子就能给你磨叽俩小时,不是借故吃东西上厕所,就是频频走神;好不容易把学校作业写完,练琴的时候又各种不情愿,好说歹说在琴凳上弹完40分钟,写课外数学题的时候又没效率了,别人5分钟能完成的口算题他愣是做了半小时还错了三道,大好光阴就这么被浪费了,心疼的我呦……


等等!你家孩子一晚上要干这么多事?那他有没有空放松放松玩一会儿啊!


还休息?这下轮到朋友吃惊了:本来时间就不够用,他这么个浪费法,正事儿都干不完,哪还有时间休息啊!


得了,孩子磨蹭、拖延的理由找到了!


原因很简单,估计大家也都猜到了,孩子的时间被排得太满,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效率低下也是必然的事,可孩子们每天要干的事情确实多啊,怎么才能让他们不再拖延磨蹭,增加效率呢?


最近看到好几篇论文,都提到了“留白”对提升创造力还有重要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无聊感越大,对创造力的帮助就越大。今天我们来说说当今家长们面临的最难问题之一。



有时候,我们拖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件事和恐惧、焦虑、压力联系在了一起。预感到会不快乐,才会逃避,产生拖延。


朋友说,给孩子报名的兴趣班,其实都是孩子之前喜欢的,特别是钢琴和绘画。可现在,连让孩子摸钢琴都得催了又催。


这种拖延,其实就是被恐惧催生的。他不是不喜欢钢琴,而是一想到练完钢琴还要做数学题,做完数学题还要英语打卡,即便今天完成了任务,明天、后天还有无穷尽的任务在等他。从放学到睡觉前,一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


不拖,难道要让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心怀感激欣然接受并充满干劲地去做吗?



这种一直努力往前跑,却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的窒息感、无力感,才是最让孩子恐惧的。


美国的学术期刊《美国家庭医生》杂志在2000年曾刊登过美国在临床上被鉴定为儿童期严重抑郁症的比例,在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中大概是2%。在青春期的孩子当中这个比例是5—8%左右。十几年过去了,在当下这种“只要鸡不死,就往死里鸡”的社会环境中,这个比例恐怕只会增高不会降低。


除了恐惧,家长的这种密集安排,还很容易给孩子钻空子的机会。


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当孩子明白这个道理时,也会自然掌握对付父母的办法。


这就是拖延。本该1个小时完成的作业,我用3个小时完成。这样,就只留了练习钢琴的时间,数学题就不用做了。


当父母说:“今天太晚了,就不做数学了”时,孩子就尝到了拖延的甜头。往后,便只会更愿意拖延、磨蹭。


除了会加重拖延、磨蹭,把孩子的时间填得太满,还不利于孩子最宝贵的创造力。


01

90个无聊人的无聊实验,结果很意外


最近我看了一篇关于“无聊”的论文被惊到了,内容是“无聊”是否能够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


都已经“无聊”了,怎么还能更有创造力?这个逻辑不通啊!可是,论文作者硬是用实验、数据给出了结果:“无聊”真的能够让人变得更有创造力,而且“无聊”程度越大,“创造力”也更大。


是不是有点瞠目结舌?研究者招募了90个18岁以上的人来参加实验,分成A/B两组。A组直接做3道脑洞题,而B组则要先经历无聊时间(抄电话号码和读电话号码本),再做上面这3道脑洞题。


结果发现,B组的人比A组的人创造力好很多,答题数量高32%,答题质量也要高27.5%。


也就是说,无聊真的能让人变得更有创造力。


我以为这篇论文到此结束了,没想到研究员对数据进一步拆解,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结论。B组的人普遍认为读电话号码比抄更无聊,无聊感多了4%。


而正是这4%的无聊感差距,让读电话号码组的人比抄电话号码组的人脑洞数量提升了200%,脑洞质量提升了130%!


这个结果真的太太太惊人了这说明无聊不但对创造力有影响,而且无聊感越强烈,创造力会变得越厉害!面对未来世界,没有人会认为创造力不重要。


03

如何换取更多“无聊时间”


家长想给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有更多体验。但这种把时间表塞满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压力,而不是期望。


中文里的“忙”字就很有意思,拆开就是“心”和“亡”,也就是说一旦忙起来,心可能就死了,不仅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听不到孩子的心声。


所以对于时间的管理,我们真的要想更多办法才行:


1. 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每天放学回家,可以先问问孩子,你估计今天的作业多长时间能写完?如果孩子说1小时,你可以“豪气”地说:给你1个半小时,如果能提前做完,剩下的时间你都可以自由支配——先把时间放宽裕些,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抓紧时间”的甜头。


再比如最影响亲子关系的艺术活动——练琴,与其任孩子磨洋工般地在琴凳上“混”30分钟,不如要求孩子:只要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尽量减少错误地把一首曲子弹上十遍,今天练琴就可以结束——不对时间做硬性要求,但对效果做硬性要求。


如果他孩子真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父母一定要克制想要继续“加码”的冲动,说到做到让孩子自主安排,自由放空,这样的“刺激”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巨大的。



2. 制定奖励方案,并遵守


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后,还要制定一定的奖励方案。比如孩子一周内都按照约定完成了练习,就可以给孩子一定奖励,这个奖励方案也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的。


奖励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实物:


比如周末一起看电影;

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

去游乐场;……


当然了,父母一定要遵守约定,兑现自己的承诺。否则,孩子一定会比你更会钻空子。


3. 使用番茄钟,提升效率


番茄钟,堪称是提升效率的神器。它分为25分钟专注时间与5分钟休息时间,每个周期为半小时,特别适合稍大一点的孩子(也适合成人)。


以和孩子约定,在专注时间内必须要完成任务,手机、游戏、小动作都要杜绝。休息时间里,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以先从2个周期练习,等孩子养成习惯后,增加周期。很多关于番茄钟的APP小工具,在此就不赘述了。


4. 坦然看待孩子的白日梦和走神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是趴在窗口数红绿灯的变化次数。可现在,有不少家长根本见不得孩子什么都不干:


“发什么呆啊,看会儿书!”

“做白日梦能让你数学提高10分吗?快做套卷子!”


仿佛做白日梦或发呆,就是在浪费时间,毁灭人生。可今天,十足的科学证据证明了,无聊时间不仅是人生的必需品,更是创造力的催化剂。


我们企图把孩子的时间填满,其实也是出于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正因唯恐他会在日后的竞争中败下阵,所以才恨不得他现在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美国将有47%的职位会被AI取代。而在中国这个比例甚至可能高达60%以上。大量工作被取代的同时,一些行业也逐渐被颠覆。面对势不可挡的自动化浪潮,我们最该担忧的也许并非是“工作被抢走”,而是把“我们还能做什么”的关切放在首位。


AI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能够从无意义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在注重高效和创造力的未来,人的舞台应该是思想、创新与美的表达,如此活出人本来的样子。



人生不是被编辑好的程序,人生本来就充满着意外的收获。一个时间被塞得满满的孩子,怎会有空去进行思考和发展情感社交的能力,去扩宽原本可以自由翱翔的空间?


童年,就应该有发呆、做白日梦、尽情玩耍的权力。


给孩子的时间留点白,对你对孩子都好!



文章来源 |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作      者 | 小马君 常爸微信编辑 | 魏梦瑶

推荐阅读


亲爱的老师,2020,愿你有惊喜不期而至,有美好如期而至

一位校长给教师的年末寄语:做一名明亮阳光善良的优秀教师 | 关注

岁末!用一句古诗词,总结你的2019 | 围观

踩过了“西式管理”的坑,这位校长找到了“中国式管理” 之路,结果很惊喜……| 治理

期末最后一个月要狠抓!各位家长,请和孩子们一起打败问题 | 家长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