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与课堂同等重要!假期学习更要注重课程本质意义 | 关注
民小编说
寒假已至,学生们又陷入了传说中那“被作业支配的恐惧”。作为老师,您今年给孩子们布置了哪些作业?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设计和思考呢?作业不是重复练习,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和作业指导,其实也是一种育人过程,今天我们与您分享这篇文章,希望能与您一起静下心来,重新思考作业的意义和价值。
1
从学习功能的视角认识作业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将作业视为课后的巩固训练。但在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的今天,我们对作业的认识已有明显的进步。如果说课堂是教师在现场组织学生开展的集体学习活动的话,那么作业便是教师在隐身状态下引导学生开展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载体。
从这一角度看,作业是与课堂同等重要的学习活动。相对于课堂研究,教师关于作业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显然不够。
在研究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效的作业应该是教师十分清楚“该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且学生了解“该作业的目的与学习意义”的。2003 年开始,我们将作业研究的切入点逐渐从作业的形式转向作业的功能,从学习实现机制看作业的设计。我们强调,作业设计必须整体考虑学习活动。从作业功能的角度看,作业除了巩固训练、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外,更具有引导预习、促进理解、诊断学情、引导合作、知识整理、习惯养成等作用。
作业是教师组织教学进程或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在不同的学习环节,应该选择设计不同功能的作业来支持有效学习。
研究作业功能,应促使作业设计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从学习过程的整体和学生主体参与的视角来研究作业。我们据此构建了“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作业体系,从作业功能、学习机制等 8 个方面分析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同心圆”(见图 1)展开丰富多样的作业改革与实践。
以应用为线索,可以把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在注重传统作业知识巩固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在作业取材上,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倡导打破学科界限,努力接近学生知识应用的实际;鼓励打破传统作业的即时性强调中长周期作业和专题学习作业,使学习活动更具连续性;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关注独立作业与合作作业;强调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映,应将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体现在作业过程之中;揭示综合实践活动与作业的联系。“同心圆”的核心正是理想的作业,也是作业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契合之处。
一是以作业优化学习策略。积极探索作业在知识梳理、反思学习方面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错题订正、错因分析、思路阐释、经验总结和整体反思对自己的作业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让学生在作业整理过程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会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以作业改进学习方式。借助作业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布置一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以独立自主或合作讨论为学习形式,运用操作、猜想、分析、实验、推理、归纳、发现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是以作业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发挥作业在学习诊断和补偿学习方面的作用。教师可以对学生错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错题类型开展跟进式作业研制,为学生补短板。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科课堂例题、教材中的思考讨论、阅读材料、探究活动、当堂诊断、配套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代表性错误,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是以作业提升学习品质。多思考作业在促进学生完善学习品质方面的作用,将作业作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发挥作业在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方面的作用。如某教师给学生提供 6 种类型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自选两种,这样的选择过程强调给予学生作业的选择权,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从作业管理的视角改进教师的作业指导
作业问题一直是“减负”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一直从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落实作业批改与反馈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引导。
加强作业管理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作业指导,鼓励教师在作业指导中积极作为。教师的作业指导体现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作业过程的指导、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等方面。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不知何时开始,教师布置作业不再以“道”为单位,而改以“张”为单位。许多年轻教师以为作业就该是这样整本成册做的;以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管好课堂,然后采用他人编制的现成作业与测验进行训练和检查。这就是令人担忧的作业布置的“拿来主义”。这是当前低效学习的致命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学校要倡导教师自主编制作业,合理改编现成作业,杜绝不加选择地成册布置作业。
这是制止当前普遍存在的作业布置的“拿来主义”的明确声音。作业改革必须指向“作业与教学的配合”,将作业作为学习设计的一部分,关注“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构建基于课程标准、关注核心素养、循序渐进、能力立意的作业体系。
教师要像备课一样,从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精心选择或设计意图明确、有针对性、重在迁移运用、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这一要求貌似简单,但要日常坚持并不容易。凡是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试做过,并分析了解这些作业的意图,是作业布置的底线要求。
在作业管理中,还应强调“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学生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这是针对家长被过度参与学生作业的现象而发出的制止声音。
不过,强调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作业设计。这与教师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挑战性的作业并不矛盾。作业改革的切入点很多,增加学生在作业设计中的参与性是培养优秀学生的一种方法。不少学校曾尝试让优秀学生自主创编作业,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与迁移运用。
作业过程的指导
作业过程的指导很容易被忽略,但这会直接影响作业的效果。理想的作业设计过程包括确定学习目标、确立任务主题、题目编制、学生作业结果的规划、学生作业过程的预设、必要的提示、教师试做、辅导策略的选择、评价与反馈、总结该作业对学习的导向等环节。其中,作业过程的预设、必要的提示、教师试做等环节,都是作业指导的必要准备。
不过,作业指导的目的并不只是帮助学生排除难题,而是促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作业指导要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辅导相结合。一些学校探索和尝试的反思性作业就是一种有效的指导。
所谓反思性作业,是指学习者在作业订正后,自觉对发现的问题和作业的过程进行反思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错题分析(如错因探查、问题剖析、思路描述等)和整体反思(如要点整理、自我评价、学法感悟、情感觉察等),并在分析反思中促进学习的优化。
反思性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作业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作业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旨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系统总结经验和彻底解决问题。通过错题订正、错因分析、思路阐释、经验总结和整体反思,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学习效能,增强学习的责任心、主动性、批判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改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从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见表 1)。
作业的批改与反馈
有作业必然有批改,有批改必须要有分析。很多中小学强调“有作业必批改”,但不少批改仅仅是简单核对答案与作业订正。而完整的评价反馈还需要重视学生理解障碍的突破、知识系统的整理、补偿学习的跟进。这种“有批改无分析”现象亟待关注。
作业改革必须重视作业批改与讲评环节,强调诊断分析、及时反馈与针对指导,发挥作业的诊断与补偿功能。教师既要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作业过程与作业习惯,发挥作业的多方面教育效益;既要落实作业的全批全改,更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错误的原因,反馈改进教学过程;既要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共性问题集体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更要引导学生根据作业批改结果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作业讲评需要把握“批与改结合,讲与评同步”的原则,在重视作业讲评的同时,提高试卷讲评的实效。
3
整体研究课堂学习设计与作业设计
2009 年,我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业问题,针对“学案练习化”现象,研究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的联系与区别。2011 年,我们提出“任务学习”的主张,将作业视作承载课堂学习的任务和促使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载体。事实上,任务(作业)存在于学习的全进程,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不同功能的作业(任务)能够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基于“任务学习”思想,我们构建了“学习与作业相融合”的操作体系,引导教师整体研究课堂学习设计与作业设计,以任务(作业)来组织教学进程。
“学习与作业相融合”的操作体系强调从“备教”转向“备学”,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活动,把“上课”的“教”视为“学习设计”的运用。采用“学习设计”的提法,可以突破 45 分钟课堂的思维,将课前预习的设计、课堂学习讨论的设计、课后巩固延伸的设计甚至单元学习设计都包括其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完整的学习过程”。
比如,温州市经济开发区积极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研究配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诊学作业、导学作业和拓学作业,启动基于作业单的互助课堂的构建行动,将作业随堂化作为课堂变革的切入点,致力于作业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关联,将作业融入课堂学习环节,以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倒逼课堂让教于学,实现课堂学教方式的转型。
根据学习时段设计功能适切的作业在构建与课堂学习相配合的作业系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同学习时段作业的同质化问题。预学作业、随堂作业、同步作业、周末作业、单元作业和假期作业都应各有特点,但大多数教师对此却是忽略的。
1.融于课堂学习设计的预学作业、随堂作业与同步作业
这三类作业是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的。预学作业与随堂作业既用来引导学习进程,同时也是学情的诊断。同步作业是最常见的课后作业,是及时、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理解的习题或任务,应该是分散在常态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然而,不少教师“以卷子代作业”“以熟悉代理解”,同步作业成为效率较低、问题较大的环节。
预学作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先行思考,而非提前作业。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应用体验,也可以借助复习整理,但预学作业应是开放的,要么有多个答案或方案,要么是结论唯一但路径多样。人们很容易理解训练型的随堂作业,但在随堂作业设计中,不容忽视的是课堂进程中的思考型作业,在师生密集对话的过程中,关于一个独立思考的任务的片刻沉默常常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机会“缝隙”。还有一类被忽视的作业是记录型作业,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包括听、记、思考、交流、实践等,如何设计帮助学生记录要点的作业单,与如何讲解阐释学习要点是同等重要的。
同步作业与预学作业、随堂作业应是一体设计的。这是贯彻教- 作 - 评一致性的关键。不过,同步作业不能只是帮助学生记忆、提高熟练性的作业,还应设计一些促进理解与应用的作业。
2. 促进及时整理与实践应用的周末作业
周末是学习进程中周期性的小停顿。相对于周一至周四的同步作业,周末作业的时间相对充裕,这是学生“反刍学习”的较好时机。虽然周末仍要布置一些旨在及时巩固的作业,但周末作业必须重视整理与补遗,落实易错难点,鼓励学生联系思考,使前期所习得的知识处于融会贯通的状态;同时重视应用与实践,增加一些表现性任务,通过应用实践促进知识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促成整体学习并落实诊断与补偿的单元作业
当前的学生作业存在严重的“碎片化”现象。“碎片化”作业无法形成整体学习。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应有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来规划作业,这既包括前面的预学作业、随堂作业与同步作业,还应包括单元学习结束时有着相应功能的单元作业。与日常作业相比,单元作业更应该是重在诊断与补偿的形成性测试,针对性、可解释性是其重要特点。有准备的教师还会根据诊断而跟进设计补偿练习的预案。
4. 促成学习习惯的积累性作业
不同学科的作业设计与运用应该是不同的。譬如,数学学科属于典型的“链条式”学习模式,学习进程环环相接,中间“缺链”就会影响后续学习。而语文学科是典型的“螺旋式”学习模式,语文的学习进步不会“立竿见影”,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重视一些旨在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积累性作业的坚持。这是课程性质决定的学习方法。
5. 集中时间自主状态的假期作业
假期是时间更为集中、完全自主的学习时段。学生从班级集体学习变为个体分别学习,因而假期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教师设计多层次与多类型的作业任务,采用指定、建议或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做更适合自身特点、更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为连续学习后的集中休整,假期作业不能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应重视梳理,让学生在诊断的基础上展开补偿学习,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克服。
对学生来说,假期是难得的相对从容的一段时间,许多在学期中无暇顾及的体现课程本质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假期学习的重要部分。譬如增加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鼓励学生在综合性作业的问题解决中学以致用;增加体验性作业,以及开放性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意,触及孩子的心灵;重视学生的积累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析整理的能力等。
假期应该是一种自觉状态的学习。很多家长以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为理由,将孩子置于强势的他律与他控的环境中。殊不知,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缺失,是自己强势约束与夹扶的结果。学生不能永远处于约束与夹扶之中,体验与适应假期的自觉状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绝好机会。
因此,假期要鼓励学生先行学习,切实提高自学能力。教师不能笼而统之地要求学生预习哪些内容,而要认真研究和设计预习任务,借此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因此,假期作业设计应注意几个方面:重视知识落实的同时关注能力培养,还原课程的学习意义;变习题操练为基于任务的问题解决,借开放性展示激发学生创意;通过知识整理,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尊重学生基础与学习阶段的特点,注意作业的层次性、阶段性与选择性;关注学生自学思维过程及学习方法,重视假期作业的交流与反馈。
文章来源 | 2019年第23期《人民教育》,原标题为《学习设计与作业设计:融汇“教”“学”全过程》
作者 | 张丰
责任编辑 | 钱丽欣
微信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研学旅行如何实现课程体系专业化?深圳这所学校的项目式实施方法了解一下……|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