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我们找回了孩子身上熊熊燃烧的探究之魂…… | 遇见在线教育 ①
民小编说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线上教学只有20分钟,如何保障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如何能让孩子更好、更有趣地学?为此,我带领市里的骨干教师构建了“像数学家一样探究”小学数学系列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前探究单、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
第一天学生不看教材,依据探究单中的问题自主探究,第二天,师生再就新知探究情况进行线上交流。线下线上相结合,“像数学家一样探究”小学数学系列课程顺利展开,疫情期间,孩子们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探究”故事,给了我与线下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感受……
故事1:朋友圈中“魔怔”了的娃
“娃对数学魔怔了!”
疫情期间,西区广丰小学王燕兰老师转发的一条家长感慨的朋友圈吸引了我,画面上,一位红衣小姑娘正满脸严肃地面对着一盘黄豆,手里一会儿称,一会儿摆,如同一名考究的学者。
原来,孩子正在完成“10000以内数的认识”探究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数出一万颗豆子或其他物品”。严谨的小姑娘在先后使用了杯量法、称重法后,仍不满足于“大概”的数量,坚持十个十个地数进行验证。历经四个多小时奋战后,终于如愿摆出了一万颗黄豆。
“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对此,孩子兴奋地发出了高呼。
疫情期间,朋友圈中像这样“魔怔”了的娃还挺多。家里的纸巾、牛奶、积木、自制的小正方体……都被孩子们当作了探究工具,有时忘记了时间,研究到深夜依然不肯罢休。老师说:“乐此不疲地摆弄研究,长此以往,能不长智慧吗?!”
每当看到朋友圈中“魔怔”了的娃,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禁思考,平时我们的教学中为什么很难见到孩子如此专注地探究呢?一位家长的话启发了我:“刚开始孩子很没信心,说老师都没教过,我不知道,我不确定,我怕做错了……但当他通过一步步的探究有了发现时,他会兴奋地又蹦又跳,掩藏不住开心。渐渐地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
平时,我们的教学总是教师教孩子练,即使有探究,也是课堂中小步伐短时间的探究,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这次线上教学过程中,新知由学生不看书独立探索,这样孩子就获得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加上探究提前一天进行,孩子又是居家学习,时间相对自由宽松,这就有了足够的探究时间。足够的探究空间加上足够的探究时间使孩子获得了思考的乐趣、发现的乐趣,爱上了探究,于是就有了那么多“魔怔”了的娃。
故事2:乡村孩子的探究梦
“刘老师,这个课程我们农村小学也能用吗?”阜沙镇丰联小学的冯海英老师有些不确定地打来电话,“当然可以,本来就是提供给全市小学使用的呀,课程内容完全没有超过教材要求,只是转化为探究单的形式落实探究学习方式”。我回答道。
阜沙镇丰联小学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学生大部分是村里的孩子。面对探究课程,家长问:“我们的孩子可以吗?”有同事议论:“不如让孩子多练几道题目”“我们农村孩子,未必适用”,这些都给冯老师带来了压力,但她还是决定试一试。
“像数学家一样探究,在探究中智慧生长”,冯老师用这句话引入线上教学,她还对孩子们说:“三1、三2班的小小数学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那你就有机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了!”当天,好几个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当天都特别开心,自信地和爸爸妈妈分享说:“冯老师说我现在是小小数学家,请大家叫我小小数学家”。
一个多月坚持下来,孩子们的表现令冯老师欣慰,冯老师分享在朋友圈中的学生作品也令我和许多老师惊讶。
冯老师的学生用学习表现告诉我们,乡村的孩子也可以是小小数学家,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聪明伶俐。如果说有差距,那恐怕也是由偏见导致的学习机会丧失不断累积产生的后果。
探究不是城市孩子的专利,在这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再次提示我们:请给予乡村孩子探究的权利,这是另一种教育公平。
故事3:来自学生的抗议
作为“像数学家一样探究”小学数学系列课程的一个部分,除教材学习外,我还动员老师们以主题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疫情期间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在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生的小课题探究成果,激励学生的课外探究。
一天,一份六年级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报告被我生气地退了回去。报告研究的是“疫情将在何时结束”,方法是用二次函数曲线进行模拟判断疫情将在何时结束。我想这怎么可能是小学生的研究?难道是他人代笔?
当晚,老师发来微信截图。截图是孩子和老师的对话,孩子说:“是我研究的,我要抗议,大人不能有偏见,觉得超出小学生难度的小学生就做不出来”。对话截图外,还有许多孩子探究过程的资料图片。原来真是孩子自己的研究啊!再细问,这个孩子五年级下学期就自学了初中的函数,最近,还在进行更高年级的网络课堂学习。
真相大白,我在公众号推送了这份报告,并向孩子道歉。我深深自责并反思:我们该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疫情期间,开展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原本以为孩子们的研究会很幼稚简单,可是没有想到孩子们的研究丰富、实用,甚至有的还很有趣。例如:小区出入口设置几条通道不堵车、一亿个口罩有多少、一个喷嚏的威力、人体体温的秘密、为医务人员设计合理路线......
所有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体现了孩子对社会的关注、对他人的关心,更体现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新事物的能力。
反思平时的教学工作,我们很重视面向全体,也关注对学困生的差异辅导,可是对那些突出的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可能都还不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重视教材中的内容教学,却忽略了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当孩子们的学习回归生活和社会,原来他们的学习是可以那么生动、深入而有用。
愿孩子探究的天性回归,愿每个孩子都获得机会
疫情中孩子的探究故事让我和老师以及家长们发现了不一样的孩子:专注、耐心、锲而不舍.....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就是这么专注、乐此不疲地学习吗?学走路,跌跌撞撞仍要前行;搭积木,一次次推倒又重来。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好学、爱探究的孩子不见了?是从大人的不信孩子开始,从大人的急于求成开始。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探究的空间;急于求成,不给孩子探究的时间;孩子爱学习好探究的天性有时就这样渐渐泯灭。
相比较城市孩子,乡村孩子遭遇到的不信任可能更多。家庭或生活环境原因,乡村孩子提前接触学习新知的机会更少,这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乡村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弱,这种固有的偏见会导致乡村孩子探究的机会被剥夺。我们不妨思考,让孩子探究是为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成年人的探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探究”本身就是目的。孩子藉由探究发展能力、增长智慧;藉由探究满足心理的需求、保持学习的兴趣。至于藉由探究得到知识技能的相关结论,与前两者相比较,反倒不是那么不可替代。因此,不能将“探究”作为城市孩子、优秀学生的专利。居家学习中,中等生和学困生获得了比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更充分的思考时间,因而也有了更好的表现,一位老师不由感慨“中等生、学困生也有春天!”
复课的日子即将到来,一些老师说,“希望复课后这样的前置探究学习方式依然能够继续”。疫情中的学习唤回了孩子探究学习的天性,惊醒了我和老师们对孩子探究的深入认识。愿重返校园,这探究的种芽继续生长;愿疫情过后,“魔怔”了的孩子依然还在。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微信公号战“疫”教育故事征文活动,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内容,转载需授权
作者 |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燕( 数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微信编辑 | 魏倩 董筱婷
推荐阅读
今天又有多地初高三同学复课!多图直击北上深三地返校开学实况!|关注
一线教师复课心里话:孩子,不是老师“抗疯能力”强,而是因为我心里有你!| 关注
“流调”“留观”“洗消”“院感”……新冠疫情报道中的这些缩略词你知道吗?| 围观
教育部长陈宝生调研检查北京市初高三年级开学工作,对安全有序开学提出4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