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报告发布!未成年网民规模1.75亿,孩子们上网都在干些啥?|关注

民小编 人民教育 2020-11-14


民小编说


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661名学生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互联网使用、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是什么样的?如何保障他们健康上网?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份报告中揭示的几个新发现。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报告调查样本34661个,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内容涉及互联网普及情况、互联网接入环境、使用情况、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相关情况、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防护情况等几个方面。报告中,有几个发现值得注意:


发现一:越来越多的“宝宝”学龄前触网


报告指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对家庭的上网技能教育、网络内容监督管理、互联网企业针对性保护机制均提出更高要求。


“要重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问题。”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认为,目前小学生在学龄前就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已达32.9%,预期将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单纯的限制难以达到效果,对孩子上网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才是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式。


发现二:未成年人上网最常学习、听音乐、玩游戏


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的前三位。报告称,网上学习方面,未成年人的网上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深度融合,更多表现为课堂教育的延伸。网上娱乐方面,听音乐和玩游戏仍然是最主要的娱乐活动,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比例分别比2018年提升5.7和6.4个百分点。上网聊天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0%。



与此同时,报告发现,互联网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调查显示,初中生网民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的为22.2%,这一比例在高中生网民中为20.1%,小学生网民中为16.8%。可以看出,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力帮手,目前,我国已有超12500门慕课上线,教育部推出了1291门国家精品慕课,在校和社会学习者累计超过2亿人次。



当然,调查也可以看出,“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休闲娱乐方面的影响比对学习的影响更为普遍。如果家庭和社会不能对未成年人网上娱乐活动进行正确管理与引导,有可能影响到未成年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表示。


发现三:手机游戏和短视频,比想象中更耗时

相比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在未成年群体中受众更广,而且因其碎片化的使用方式更容易过度使用。调查显示,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同时,未成年手机用户中,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2.5%,这可能对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娱乐服务——短视频,在2019年未成年网民的娱乐活动中比例达到46.2%,较2018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中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


因此,报告指出,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需要关注。因为短视频题材内容丰富,且根据人工智能算法针对用户兴趣偏好定制推送内容,使很多未成年人受吸引而沉迷。同时短视频网络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而非创作方,平台内容为用户主动上传,这很难避免未成年人看的低俗或不健康内容。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主要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于10月完成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的覆盖。


发现四:近半未成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不良信息

互联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阻碍人际关系建构,暴力和色情信息害可能成为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46.0%的未成年人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



发现五:初中是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

调查发现,小学生从事各类网上社会化活动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段,但在初中阶段开始出现增长,部分活动在高中阶段的增幅出现下滑。这表明初中阶段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的形成期,高中阶段是对其网络社会属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未成年人的网络社会属性在初中开始形成,高中得到巩固,应基于这一特点进行差异化网络教育。”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表示,针对小学生网民,应注重上网时长的管理,培养孩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针对初中生网民,应侧重其互联网应用技能的培养,重视文明上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针对高中生网民,应锻炼其在网络信息甄别、工具使用、创新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并鼓励其利用互联网提高创造能力。




报告给出的建议



调查显示,目前有65.5%的未成年网民主要是通过自己摸索在学习上网技能,我国中小学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培训还都有待加强。在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中,具体的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防沉迷知识、网络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尽快弥补短板。


为此,报告也提出了几条可行建议:


1.重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问题。


目前小学生在学龄前就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已达32.9%,预期将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单纯的限制难以达到效果,对孩子上网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才是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式。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尽可能增加亲子互动,避免“将孩子交给网络”。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保护机制、应用程序和内容产品,提供积极健康、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内容,为家长提供简单易操作的管理工具。


2.采用多种方式降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风险。


家长应提高对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长的重视,教育引导孩子合理规划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内容。学校加强对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产品的管理,同时密切关注可能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学生家庭情况,对有困难的留守或流动儿童家庭提供关怀,避免孩子将上网作为精神寄托。互联网企业应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实名验证、时长限制、内容审核、偏好推送等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软硬件、操作系统、运营商等多方面技术能力,形成统一联动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机制。


3.网络教育应针对不同学历段未成年人的特点。


未成年人的网络社会属性在初中开始形成,高中得到巩固,应基于这一特点进行差异化教育。针对小学生网民,应注重上网时长的管理,培养孩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鼓励孩子利用网络汲取健康有益知识,避免过度的网上休闲娱乐。针对初中生网民,应侧重其互联网应用技能的培养,重视文明上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针对高中生网民,应锻炼其在网络信息甄别、工具使用、创新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并鼓励其利用互联网提高创造能力。



4.着力推动包括家长在内的全民网络素养教育。


虽然很多中小学都已设置了网络教育课程,但目前对于网络素养教育整体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建议着力推进网络素养和教育方式研究,明确新时代青少年群体的网络素养内涵,将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网络素养教育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将网络素养教育拓展至全民,纠正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错误认知,使家长具备管理和引导子女正确上网的能力,消除其对互联网不良影响的焦虑心理。


5.提升未成年人网上自护能力并完善保护机制。


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推动公安部门、网信部门、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传播暴力色情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实施伤害的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研究并推广全网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构建标准明确的未成年人“内容池”机制,设置显著的未成年人不良内容举报投诉通道。在社会层面,定期对未成年人网上自护意识和能力进行调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并在校外打造具有公信力的专业咨询服务平台(如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科学触网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高文斌和陶婷曾在《人民教育》杂志撰文指出互联网使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供您参考: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帮助孩子建立网络使用的明确规则尤为重要,这里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简明扼要的互联网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帮助孩子在获取网络红利的同时,不被网络的固有特征所侵害。


孩子使用互联网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孩子有权上网,家长和教师有责任监管。由于儿童暂时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上网时需要父母和教师的陪伴,这一点在孩子刚刚接触网络时尤为重要。陪伴并不是说家长和教师要盯着孩子上网,而是要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让孩子的认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学习需求可以在互联网中得到很好的满足。


第二,明确规则,坚决执行。最好从孩子触网伊始就开始制定上网规则,具体内容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制定规则时教育者要与孩子一起商定,规则要明确,执行要坚决。


第三,高质量陪伴,多元化游戏。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必须是高质量的,即“人在心也在”。游戏或日常活动要多元化,加入更多体育活动与现实游戏,发现和培养孩子多元化的兴趣,满足其心理发展的综合需要。


在三个基本原则的具体执行中,还要坚持以下八个使用规则——


一是合理规划孩子的上网时间。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儿科协会指出,1-2岁幼儿应尽量少接触互联网(包括接触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3-5岁幼童接触时间每天应不超过1小时;6-18岁儿童每天应不超过2小时。


二是限制孩子的上网场所。孩子上网应尽量在家里,只有在家中上网,家长才能实现对孩子上网行为的有效监管,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三是了解孩子的上网内容。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不定时地检查未成年子女的网络使用记录,发现孩子误进不健康网站应及时教育引导,发现不良信息及时清除。家长和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网址,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


四是提前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父母和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明白,上网活动基本上是公开的,即使隔着互联网,如果他们并不了解与之打交道的人,那么他们就是在与陌生人交往。


五是让孩子明晰网络社交规则。家长需要仔细思考网络世界中的交往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并且告诉孩子如何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孩子通过在网上与同龄人交流去寻找自我。


六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抵御互联网的不良影响最终还需要靠自我管理。家长和教师的外部指导与监管会内化成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互联网使用反而可以成为锻炼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家长和教师可以与孩子一起在互联网的合理使用中,注意逐渐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七是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研究发现,90%有网瘾状况的青少年都来自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另外,学习遇到挫折,人际交往受困,都是把孩子推向网络的隐患。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排除这些隐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被网络牢牢吸引,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


八是出现网瘾,求助专业人士。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孩子,家长需要给予密切关注,配合社区、学校等单位进行合理干预,必要时要直接向专业人士求助。


素材来源 | 新华网、安徽日报、《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8期

微信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教育部长陈宝生:扎实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复学复课 确保校园安全和师生身心健康

特殊开学季,返校后学生的心理危机如何干预?| 关注

为每一个努力的人点赞!61岁阿姨疫情期间上了160多门网课,案板下的小女孩也有宽带了!

返校复课,这位校长说:我既欢欣鼓舞,又看到了基础教育面临的这“三个挑战”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