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提醒:花大钱买的玩具还不如这些小碎件游戏能让孩子“真玩”| 荐读
民小编说
生活中,家长的舍得常使孩子身边的玩具数不胜数,但为什么我们依然感觉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不快乐?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玩具”,怎样的游戏才是“真玩”?如何从童年最朴素的好奇出发,发现幼儿的发现,研究游戏材料,让孩子真正与游戏相伴,在游戏中学习与生长。这篇文章推荐给所有老师家长。
01
童年口袋里的“小碎件”藏着什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今的孩子玩具多得数不胜数,但为何我们依然感觉孩子不会玩、玩得不快乐呢?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玩具”,怎样的游戏才是“真玩”?
童年记忆里,但凡眼里新奇的物品,我们都会不由自主装入幼时的口袋。有一天离园时,我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宝宝,豆子怎么可以藏口袋里?”“妈妈,很好玩的,你看这颗豆子找到了三个好朋友。”只见折叠镜前,一颗圆圆的黄豆在镜中折射出三个豆影。“哪有什么朋友,赶快掏出来。”妈妈吼道。我还来不及对这位妈妈说:“明明就有啊!请珍惜孩子口袋里生长的可能。” 豆子就从孩子兜底被掏出丢进了垃圾桶。
其实,专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这就是幼儿与生俱来最朴素的好奇。幼儿眼里,石子、叶子、珠子、豆子等这些小小的、碎碎的常见物都能玩,而这些自然的或生活化的“小碎件”,因为它们“小”而适合幼儿身心;因为“碎”变得丰富,吸引幼儿跟随内心去随意玩耍;因为一“件”“件”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触摸、能把玩,愉悦了幼儿,打破了规则与序列。它们虽“碎”却又相对完整,幼儿能以自己的方式摆弄、联系。你看,儿童用特有的逻辑混搭,诸如枯枝、落叶、果实、花瓣等平平常常的小碎件,变成了不期而遇的发现和惊喜。
02
一场跟随儿童朴素好奇启航的游戏实验
当幼儿真实遇见“小”“碎”“件”,他们的行为看似无序却是有序的发生,看似无趣摆弄却是有趣的价值体验。它通向幼儿内在的体验,产生真正的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呵护幼儿对新奇事物的好奇,支持和鼓励好奇向童年有意味的方向生长。于是,在我们幼儿园一场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游戏(简称“小碎件游戏”)实验启航。
1.有序收集。每天早上,幼儿都会背着绣有幼儿园标识的红、黄、蓝色“收集包”开心跑进来,小包里是幼儿收集的各种小碎件,进入园内,他们开始给它们找伙伴、住新家,辨别差异,分类、统计、做标记……快乐地有序收集,让幼儿园的空间变成“神奇博物馆”:春节后“袋袋乐翻天”“瓶瓶与罐罐”“线儿绕绕绕”出现在走廊。同一场馆,还会自然分成不同区域,“袋袋乐翻天”生成纸袋、布袋、麻袋区;“线儿绕绕绕”则分成纱线、麻线和电线专区。秋天到了,“叶儿果儿”“枝枝丫丫”随之出现。暑假归来,沙石水、小五金、棒冰棍、马赛克等济济一堂,汇聚着童年口袋里多姿多彩的各种好奇。幼儿园门厅、过道、楼梯乃至平台上,都有随手可取的小碎件,在幼儿视野里,它们都是为游戏而生。
2.随心把玩。完成收集后,幼儿开始随心把玩当下最好奇的小碎件。首先,按意愿选择并“预约”游戏场地,给心仪的场地留下标记,以免与同伴发生冲突。随后,根据需要选择小碎件的种类和数量,带到预约的场地投入游戏。我们发现,初次接触新的小碎件,他们往往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个动作,摸、闻、转、捏、拍或抛,颠来倒去把玩。比如,一次次给松果垫上镜子,让一个松果变成两个、两个变成三个;来来回回给每一位同伴的竹子作品送上自制的黏土熊猫,让熊猫“吃”竹子。他们用牛奶盒垒高,给山坡上的石子按规律排队,随手捡取花草来打扮,取家用锅铲来“演奏”。幼儿也会到长相不一的“百宝箱”里选取符合心意的替代物,用来弥补手头的短缺。他们听从内心投入发现与寻找,不害怕成人的指责,自由自在的把玩中,直接感知小碎件,认识生活的世界。
3.专注探究。随着游戏深入,幼儿不再满足于表面特征,走向深层探究,通过游戏内容、伙伴、玩法不断重组来满足新的好奇。此时,幼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用盒子成功垒高后,又试着在最高处放置纸板,纸板上小心翼翼顶上小石子——这是在建构“神奇的盒子城堡”。又如,进入专注探究阶段,马赛克就成了趴着喝水的长颈鹿、忽上忽下的旋转木马、多种口味的“妞妞牌”果冻、花下躲雨的蝴蝶、贝壳上面煮着的彩色汤圆等。我们清晰感受到,幼儿的专注探究是一种从容创造的节律,幼儿的游戏节律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存在于自身。小碎件游戏,好像没什么是不可以的,惊喜时时发生。在城市绿地不断减少的今天,大多数幼儿不再拥有庭院和田间可以嬉戏撒泼的领地,而小碎件游戏将自然和生活引进幼儿园,使这方天地散发出浓郁的游戏味,给幼儿专注探究心中好奇提供了均等的教育机会与平台。
4.分享互补。当游戏进入尾声,幼儿就开始期待交流和分享环节。他们先前后左右自我欣赏,做好自我介绍的充分准备,然后热情发出分享邀请,最后大家围坐一圈,“游戏中让你觉得最满意的是什么”“想和大家分享什么”?倾听同伴对游戏的回顾与自信表达,有效地实现互补,为游戏水平增值。如初次玩回形针,幼儿一直停留在简单平面拼摆或排列。交流时大家一起分享:哪些玩法回形针是平平的?怎样玩可以让它们立起来?还可以添加哪些材料和回形针一起玩?不同的创意很快引来同伴的关注,许多新的好奇发生,新的探究开始,面对新游戏幼儿重新拥有新的期待。
03
从游戏到课程,成就幼儿在园的“合法生活”
受“重功利,轻游戏”观念的影响,幼儿游戏空间被挤占,衍生出学习负担过重倾向。小碎件游戏特有的自给自足,最大程度满足幼儿的好奇,从理念到行为,为幼儿适时减负。我们把小碎件游戏纳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视野,成就幼儿在幼儿园的“合法生活”。
1.课程理念:守护幼儿成长需要
小碎件游戏基于我园课程框架,守护幼儿的成长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首先,回到儿童,关注生长。我们倡导老师“人人心中住个孩子”,最大限度理解与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培植好奇。其次,还原生活,关注过程。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我们努力满足幼儿自由玩耍的需要,关注游戏的真实过程,为幼儿学习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帮助幼儿打通物质现象与游戏本质之间的连接。再次,着眼全面,关注差异。鼓励幼儿用喜欢、独特的方式游戏,放大成长的背景,陪伴幼儿在有趣好玩中成长。
2.基本思路:顺应期待、愉悦生发
顺应童年期待,将小碎件游戏作为课程“生长源”,帮助幼儿领悟物质世界的真实生态,以最童真的方式诠释幼儿的游戏权。评价小碎件游戏的质量,我们一般关注两点,一是符合儿童视角,能有效丰富拓展幼儿的认知结构。二是遵循园所文化脉络,让幼儿的生长真实自然。通常的小碎件游戏,样态多元。一次游戏,幼儿一般经历“好奇—探究—新的好奇—新的探究”的过程;类型而言,有独立探究、小组探究和围绕同一主题合作探究的游戏;就幼儿的好奇点来分,有围绕小碎件本身性质的特殊性探索,也有超越“性质”走向想象和创造的多样性探究。但不管怎样的游戏样态,都有一个共同点,幼儿对探究结果充满期待。我们鼓励教师顺应幼儿期待的可能走向,从游戏“现场”向幼儿能力发展领域拓展,找到幼儿能力的缺失、敏感游戏中问题的产生,从中发现教育契机,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
3.指导重点:各游戏要素的双向互动
教师、同伴、材料与幼儿构成小碎件游戏的四大基本要素,小碎件游戏的关键在于游戏要素的双向互动。其中,幼儿与材料的双向互动是最基本的一组关系,如小班《银色世界里的秘密》,幼儿通过收集、整理、移动、组合等动作,与铝勺、铝锅、金属丝、磁性吸力棒等充分互动。反观这些金属材料,不仅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材质刺激,同时对幼儿创造是一种考验,幼儿需要专注探究,甚至不断试错,努力将内心的想象或创意进行物化。又如,锅盖错落摆放的架子鼓表演、头顶两个钢丝球的萌娃、长方形点心盘上的链子等距架空变成游泳池、破解磁性小棒同极相斥无法连接的难题……材料挑战着幼儿,幼儿作用于材料。同样,幼儿与同伴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让幼儿的游戏语言和表征方式更加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从游戏体系向课程体系的转化,我们从中重构课程框架,完善课程逻辑,还原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本质,增强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玩一物通万物”的快乐。
4.实施载体:大自然、真游戏、活场域
我们发现,只要给予机会和自由空间,幼儿就会还给我们惊喜。比如,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就能寻找合作可能,成功解决材料不足的困难。中班幼儿能将树枝架在纸筒上“避雷”,用三个夹子置于“避雷针”周边吸纳剩余的雷电,转化为纸筒隧道中火车的动能。大班幼儿能通过目测远方高楼,按比例用绳子在宽阔草地上绘制高层建筑的模样……而这些“超龄”表现一般都出现在氛围舒适的游戏场景中。为此,我们思考怎样的空间和自由才是小碎件游戏的适宜状态?基于“满足幼儿成长需要” 的理念,我们将“大自然、真游戏、活场域”作为小碎件游戏的实施载体。比如让幼儿“可玩之处皆游戏”,室内空间、室外山坡、台阶、墙面,供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切换。打破班级边界,调整楼层的常规布置,将小中大班平行于同一楼层,给幼儿的跨年龄互动创造条件。改造活动室的门窗设置,底楼幼儿可从阳台上的洞洞、小桥直接到达户外,小碎件游戏随之向户外自然延伸。
04
关注小碎件游戏引发的多元价值
幼儿探索他们手边可及的每一样东西,且能将它们都变成“玩具”。幼儿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造世界时,感官得以唤醒,材质、颜色、形状不同的小碎件,纹理、轻重、用途的差异,带来认知经验的丰富与拓展;自由组合、拆拼、围拢、垒高,为结构与建构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假装”和“以物代物”的出现,推动幼儿在想象与虚构中展开抽象、概括的思考;借用、交换、赠送物品,商量、合作和分工等过程性需求,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面对游戏过程带来的挑战,幼儿为自己创造着一个接一个的“最近发展区”,遇到困难、探究失败时整理情绪,计划逐步完善需要的耐心,自信表达游戏经验的勇气等。
幼儿的小碎件游戏过程,仿佛身心灵的协调舞步,游戏中经验综合且完整,没有领域上的绝对割裂,所以我们认为,小碎件材料内在的低结构性,游戏过程的随机和开放性,为幼儿的全领域发展提供了无限生长的土壤,每一块材料、每一个场景、每一位玩伴,都支持幼儿拓展对自我、他人及周围世界的认知,最终实现有意义、整体的自我建构。
孩子的脚步不会等待,教师如何跟上?透过“无限创意”,怎样看见自己,更看见孩子?怎样读懂游戏中的幼儿,理解游戏中的故事?为此,我们以规划课题的方式开展专项研究,扶持教师从完整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景式成长模式,跟上幼儿游戏能力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自然生长。
小碎件游戏将“孩子有一百种”变得清晰“可视”,幼儿的“一百种”游戏样态催生教师变革指导策略追随“一百种”的迅速反应,适时决策是否介入及采用何种方式方法。细小到幼儿单个独特行为、点滴创意生发,都是一种教育索引,教师需要准确辨析,剔除刻意经营,需要打通读懂幼儿“一百”的新通道。
走进小碎件游戏,重新定义了师幼关系。幼儿虽小也有思想,那些玩法触及教师心底的“童年”,唤起曾经的美好,那一刻师幼是玩伴,教师角色淡化。当幼儿邀请你看“火车进山洞”,你是站着欣赏还是跟随趴下身体?幼儿指着搭建的形象说“这是我的妈妈,被车撞了,她的手在出血”,你会以怎样的表情和语气来回应?当你好奇他们画的太阳,眼睛为什么长得不一样,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我们深刻悟到:师幼互为“伙伴”,相互依存,彼此成全。
小碎件游戏重新塑造了亲子教育价值观。小碎件游戏初期,一度由于家长的不理解而停滞。如何使家园达成共识?我们需要帮助家长重塑游戏价值观。我们定期邀约家长进幼儿园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性管理,在教师的陪伴下进入意趣横生的游戏现场,感悟小碎件游戏带来的成长价值。我们鼓励家长参加“周四家庭游戏日”,亲身体验小碎件游戏,像孩子一样与自然、生活幸福“对话”,给生活中废弃的小碎件赋予新生命。再有,将真实体验投放到“家园沙龙”,大家互换心得。浸润式体悟,家长对小碎件游戏也变得好奇、探究甚至憧憬,原本不起眼的小碎件,成为津津乐道的日常交流。至此,新的亲子教育价值观终于形成,幼儿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开始顺应幼儿天性,施加的教育影响逐渐回归儿童精神的发源地。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0年第8期
责任编辑 | 施久铭
微信编辑 | 孙粉林
推荐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8种方法,趁着假期一定要试试 | 家长慧
周末,听顾明远先生谈谈“如何教孩子” | 荐读
暑假倒计时,这份“收心秘籍”再不用就晚了!| 家长慧
老师,您赞成用钱奖励孩子做家务吗?∣每周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