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开学了!这位特级教师把“节俭教育”做成了生活美学,家长孩子们都亮起了“星星眼”| 特别关注

郑英 人民教育 2020-11-14

民小编说


快开学了,学生们又开始了集体学习生活。节俭教育在当下受到大力提倡。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郑英老师对节俭教育做了深入思考,并早早开启了实践。不仅让节俭成为学生自发自愿的行为,更是上升到个人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美学的角度,不仅是学生,甚至也影响了家长,一起来看。


时下,大家的目光常聚焦于节俭,除了“光盘”,还有新招迭出,有推出根据体重点餐,有推出“光盘奖励水果”……这都是对节俭号召的响应和回应。


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的当下,我们对节俭并不是由于粮食紧缺而做的被迫选择,因此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让节俭成为经由内心的省察、理性的思考而做的主动选择,从而做到贫寒时不失态,富足时不失度,经得起荒年,耐得住丰年。节俭的核心要义在于一个“惜”字,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个人的生活美学,贯穿一生。



01

引导孩子深度了解,因为了解才能理解从而珍惜


校园生活中,有一个话题与节俭直接相关且天天遇见,就是午餐问题。但凡在校吃饭,基本都会遇见一个共性问题——学生抱怨食堂饭菜不好吃,并屡屡倒饭。


对这一问题,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开设节俭主题班会,讲述米饭的来之不易,劝导爱惜粮食尊重劳动。应该说会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客观上讲,其实效和长效多半收效甚微,因为德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收效总是与目的的显现程度成反比,目的越显,收效越微,这是德育之奇妙,也是德育之艰难!


在精心思虑后,我不是走向教室,而是去了食堂,将食堂师傅请到了班级“百家讲堂”作为嘉宾。尤让我惊喜的是,这位余师傅居然会川剧变脸。


师傅表演完后赢得了满堂彩,孩子们最初的提问几乎全是围绕变脸:这脸谱是用什么做的?有几张脸?怎么弄上去的?机关在哪里?从哪里学的?学费多少?……渐渐地,话题转到余师傅的厨师工作上来。


当孩子们得知余师傅早上5点多就起床,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给200多位老师准备早餐,以便早早到校的老师能按时吃上早点,很是震惊。原先他们之所以容易抱怨,是因为认为两菜一汤,是很省力的事,对食堂师傅的劳动量完全没有概念。所以当知道每种菜要烧七八锅,一种菜备齐要个把小时时,顿时生起了羞愧之心。当他们得知余师傅常常在空余时间看菜谱,看到有新烧法就赶紧记下,遇见不懂的就请教以前的师傅,从而尽量变换一下菜品或烧法;为保障食品卫生,准备了三块超大砧板,用不同颜色的胶带标记,三把菜刀也相应贴上颜色,哪把刀配哪块板,一目了然,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控制用油用盐,让菜品更健康……更是感动不已。


此后孩子们去食堂,都显得庄重无比,排队、盛饭、就座、吃饭,每一个环节都严肃认真,同样的饭菜,他们都觉得“还不错”。遇到身体不适或不合口味的,会提前与阿姨说,免得浪费。


他们此时对食物的珍惜,是带着愉快的心去做。因为了解,所以理解;因为懂得,所以珍惜。这样的节俭,自觉自愿,自然而然,诚于中而形于外,会长长久久做到永远!



02

引导孩子与食物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复学后,学校改实行由班主任打饭。几天打下来,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孩子们对葫芦和丝瓜、空心菜和苋菜等基本傻傻分不清。连名字都分不清,自然谈不上什么感情,在他们眼里,不过都是一些用于饱腹的吃食。


现在的孩子,普遍远离了泥土的气息,与土地很疏离,迟钝于大自然的信息,很容易患“自然缺失症”。他们号称“吃货”,其实多是嘴上“吃”而肚里无“货”,不知食物的来源,更不知食物的初始模样,以致葫芦丝瓜傻傻分不清,遑论五谷六畜之类的区分。


假如一个人与一样事物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就会形成“我和你”的关系,无论这一事物是事、是物、还是人。“我和你”与“我和它”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为引导孩子们建立起与食物在情感上的联系,我用心创设了“餐桌上的故事”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一:走访——去菜场看看蔬菜们的“素颜”模样





孩子们看到的蔬菜多是餐桌上的样子,若想看看蔬菜们的“素颜”模样,最便捷的当是菜场。菜场,能见到各种蔬菜“巅峰”时期的模样,承载着餐桌上的四季和五味。


孩子们颇为兴奋,有的五点多就起了床,有的组了团去,有的全家总动员,虽然过程有些囧,但有了肉眼可见的收获,餐桌上常见蔬菜的初始模样基本上能对号入座,尤其菠菜、苋菜、蒿菜之间的区别,大白菜、娃娃菜、包心菜之间的差异,都能辨认,从此再也不会丝瓜葫芦傻傻分不清。





活动二:寻根——追寻一棵菜的前世今生





真正的“吃货”,对于美食,不但能品其味,还能知其源,那就为蔬菜们寻一次根,了解一下它们的“祖籍”,看看哪些是“土著”哪些是“移民”?它们又是何时上了我们的餐桌?你和它们有过怎样的故事?


为蔬菜寻根,类似于为人类寻祖,只不过“根”用于植物,“祖”用于人类,本质上都是关于来源问题。追寻一棵菜的前世今生,为的是深度了解它们的来源,为它们认祖追宗,有种文化上的追寻之意。经过一番深究,同学们又是感慨不断:


有同学感叹,想不到马铃薯有这么多名字,山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更想不到,从小爱吃的土豆,竟然是个“外来户”,在16世纪才传入中国。


有同学则做了一番概括,许多农作物,名字里带“胡”的,多是两汉、南北朝时传入,比如“胡桃”;名字里带“番”的,多是南宋至元明时经“番舶”传入,如“番茄”;名字里带“洋”的,多是清朝时传入……来路众多的蔬菜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


此外,萝卜、南瓜、番茄、豌豆、马兰头、丝瓜等一大波蔬菜的“祖籍”被相继追寻,经过这番追寻和讨论,顿时与蔬菜有了一份情感上的关联。





活动三:考察——去田地里看看蔬菜们的“儿时”模样





同学们感叹蔬菜们很难辨认,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看到的蔬菜是经过了处理,只看到局部而不是全株,于是我决定带他们去田地里看看。


走进田地,果不其然,又是状况频出。看到刚冒出的芋艿叶,他们惊呼“怎么地上也有荷叶”;看到玉米以为是甘蔗;看到洋葱则时感叹“万万没想到小葱可以长这么大”;至于看到水里的荇菜更是清一色以为是睡莲。


笑料有多丰沛,收获就有多丰富。经过这一番考察,孩子们对蔬菜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把蔬菜作为一棵草本植物的意义上去观看、去理解,是一棵活的生命体,有种“看着它们成大”的亲近感。





活动四:实践——亲手做一顿饭





经过前三个活动,孩子们对蔬菜有了具体的认知和深度的了解,但从蔬菜到食物,显然还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烹饪。用自己的心思和创意,把蔬菜加工成美食,同时发挥食材最大的价值,这本就是对食材的尊重和爱惜。


不同于以往的练手,之前每次推出的都是主打的一道菜,这次是完整的一桌菜,是供一家人食用的正餐。有了寒假和疫情期间的练手,这一活动毫无悬念且热闹非凡。最后,各家都端出热腾腾的作品,得意得晒在班级圈,进行一番“云赏析”“云指点”和“云品尝”。这次活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很多父母出于欣慰和鼓励,主动在用餐时聊天逗趣,全然没有了之前“吃好了做作业去”的生冷,如此,餐桌上便真的有了故事。



03

在日常生活里做个节俭的生动例子


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忙于规劝别人,而忽视了自身的建设,“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其实,反过来,当我们自己成为一个生动鲜活的正面例子时,其无形中所起的熏陶力量,胜过说教无数。


关于节俭,我不单自己努力身体力行,以期成为可供孩子们参考的例子,还设计了系列活动,尽力发动班级家长,一起在一个局部的环境里,营造出积极的氛围,成为彼此成长的养料,反哺其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





活动一:“日常节俭小妙招”





小小的招数,往往藏着大大的实用创意,而且因为是日常,可以落脚于细水长流的每一个日子里,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和意义,在“渐”和“微”中累积起力量。


活动一发起,就响应者云集。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节俭小妙招:


有“晒干储存法”。比如老家带来的大冬瓜一时吃不完,又怕烂,就晒成冬瓜干,用于泡茶有减肥祛湿清肺等功效;比如豇豆一时吃不完,也可以晒干,到时和着肉炖,是绝佳美味。


有“腌制保存法”。比如将橘子皮用祖传秘方腌制,清凉爽口,夏日开胃美食。


有“一物多吃法”。比如西瓜的果肉榨汁、果皮清炒,既美味又无浪费。


有“变废为宝法”。比如当吐司变得又硬又干,可以抹上蛋液,小火正反各煎10秒,秒变软糯可口的香煎吐司;包水饺剩下的饺子皮,可以华丽丽变身为葱油饼;剩饭,可以做成美味锅巴。


回看自己,日常都是用小碟,小份菜,按需备菜,保证样数又不会浪费,这些不正是儿时受大人们的熏陶所得么。那时,大人们在收割后会下地捡稻穗麦穗,看到一小条都要捡起;用餐时,一颗饭掉桌子上都会捡起来吃……正是大人的言传身教,让节俭成了我的本能和下意识,也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一句的深意。






活动二:“阳台上的一米田园”





这也是一项值得长长久久去做的事,那就是精心打造并经营自家的阳台或院子,开辟成一个微田园,名之“一米田园”。


无论是小小的阳台,还是大大的院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天地,可以种菠菜、香菜、青菜、黄瓜、苦瓜、丝瓜、番茄、萝卜、小葱等,成田园;可以种薄荷、芦荟、吊兰、月季等,成花园;可以种樱桃、李子、覆盆子、蓝莓等,成果园。


其间,可聆听种子破土、拔节、花开的声音,可以欣赏鹅黄、葱绿、粉红、洁白等各色的热闹,说不定还可以看到小蜗牛、小蚂蚱,或是菜青虫,那就留心它如何羽化成蝶……都是有趣有料、有美感有惊喜的事。于是一方阳台,就是一方世界。



经过精心经营和相互交流,一段时间下来,各家的阳台和院子都装点得清新怡人,生机勃勃,哪怕只是放了几盆盆栽,眼前便有了颜色。


更为重要的是,这活动唤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经营,吃着自己种的菜,尝着自己种的果,赏着自己种的花,于是,一年四时都是良辰美景,一米阳台就是诗和远方。





活动三:“一颗种子的纵向旅行”





复学当天,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开学见面礼——一袋葱的种子,孩子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种在“一米田园”里,为它们浇水,看它们成长,然后在餐桌上享用它们的翠绿和芳香。



葱是“聪”的谐音,寓意为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聪明伶俐;葱的生命力顽强,好种易活,而且三周后就可采摘,难度系数低收获周期又短,自然让人有信心;再说种子本身就含有“希望”“可能”“成长”之意,会让人在心里升腾起力量。


孩子们都说这真是一份新奇而独特的礼物,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种在“一米田园”里,此后天天为它们浇水,看着它们纵向生长,掰着指头数日子,这份期待和急切不正是每个老师看待孩子的心么!


果不其然,三周后,小葱跑蛋、葱包烩、葱油饼、葱油鳊鱼、阳春面等各种点缀了小葱的美食被端上班级圈晒出。几颗葱的种子,小小的成本,却长长地点缀了班级各家的餐桌。


这些活动都是聚焦于柴米油盐,不但家人之间,更有家校之间、家庭之间都多了交流的话题,而且这种家长里短的方式悄然间拉近了彼此距离,提升了各方的关系质量。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乃至人生态度,我们节俭,孩子们就不容易挥霍。


节俭的核心要义是惜食,饱含着对劳动对食物的“敬”和“爱”,心中如有神。世间最是一个“惜”字,对食,对物,对人,都一样!且让我们培养起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性情和品格,让惜食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成为饮食界的顶级时尚。



作      者 |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郑英

责任编辑 | 董筱婷

微信编辑 | 魏梦瑶


推荐阅读

新学期倒计时!校长、老师如何做好开学工作?

老教师偷偷告诉你:初登讲台,你需要做好四件事 | 新学期
热搜第一!女孩超一本线132分不敢算学费,网友留言超暖心
老师,您觉得哪种培训方式对自己帮助最大?∣每周一问
冯卫东:教师不妨读读闲书,为成长打底 | 关注
在反思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教学反思的四重境界,您在哪一层?| 荐读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定了!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2020年第36个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