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叶仁荪:面对“内卷”,需要家校社协同配合,让教育回归本源 | 两会声音
民小编说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被突出“前置”,这是在以往政策文本中不常见的。
如何看待这种“突出位置”?如何才能形成协同育人?学校教育在发挥主导作用,缓解家长焦虑上可以做些什么?“社会”究竟应该在协同机制上发挥哪些重要作用?这都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接受了《人民教育》记者的专访。
《人民教育》:您如何看待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放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您认为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叶仁荪:“十四五”时期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十四五”规划建议》建议突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准确研判,对人才培养及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但除了学校、家庭之外的“社会”作用并没有被特别关注。这次中央建议稿将“家”“校”“社”一并纳入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系统思维的工作方法,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际上,如果没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没有良好的教育生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既站不稳,也立不住。
《人民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几个管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家校社协同解决。“家校社协同”重点在“协同”育人,您如何看待“协同”两个字?
叶仁荪:陈部长指出的五个管理也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需要家校社协同解决。目前我省正在深入开展五项管理工作调研,积极推进落实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重点在“协同”是因为,只有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家校社三者才能产生强大合力;难点在“协同”,则是指协同的边界难以把握。江西推进制度化家校合作已持续10年,我们主张在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社区)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这种责任既有交叠部分,也存在独立部分,即家校之间存在边界,也存在交叠。从社会结构来看,家庭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组织目的、功能和结构上有本质差异,因而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是跨越边界的行为,有可能超出原有教育的传统立场和行动边界,干着“份外的事”,所以,推动起来较难把握。
自2012年以来,江西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制度化家校合作工作,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将其上升到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乐、民以助教为荣”的良好教育生态上。通过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民心、整合资源的战略作用,在事关百姓民生的教育改革问题上,在家长焦虑的子女教育问题(如德育、安全教育、防溺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大班额化解、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等)上,形成正向支持环境,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受到各方肯定,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民教育》:刚刚过去的2020年,有一个年度热词就是“内卷”,您认为“教育内卷”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学校教育在缓解家长焦虑方面可以做什么?
叶仁荪:“教育内卷”近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我理解,“教育内卷”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功利性思想作祟。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个性潜能差异的认识,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近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无数家长产生焦虑,中国式父母面对教育时的“拼娃”愈演愈烈。二是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问题仍较严重,素质教育推进较为困难,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短期内依然会给部分家长造成一定的焦虑。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家长焦虑问题,学校要主动作为、加强引导,家校社要协同配合、积极应对,以缓解家长焦虑,避免教育走向“内卷”,让教育回归本源,追求“向善向美”的价值导向。一要坚持五育并举。聚焦立德树人,强调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作用。二要严格落实学生减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在认真做好学生减负工作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既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又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建立起科学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指挥棒的问题。四要强化家校社合作。综合运用政策和科研资源,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各方面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激活、唤醒家庭、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系统推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人民教育》:对于“家校社协同”,一般谈家校合作的比较多,您认为“社会”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上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叶仁荪:江西正在推进的制度化家校合作实践,旨在围绕学生成长,系统改善育人、办学和家庭三大环境,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
从我们实践的情况看,“社会”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上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家校合作和家风建设,将影响努力延伸到社区和民风的改善,通过社区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最终促进形成社区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二是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积极营造校内、校外关系协调的氛围,主动争取妇联、共青团、关工委以及卫生、文化、文明办等部门的支持,带动育人环境、办学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整体优化。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校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是鼓励和引导中小学幼儿园牵头建立由校(园)方、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村)三方共同组成的家校合作联席会议,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并规定家校合作联席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三方代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任务、家长志愿服务、家长教育、社区(村)资源利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问题进行研究,达成一致后分别按各自职责予以落实。
江西在家校社协同,特别是社会参与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如江西弋阳县,通过学校举办的家庭学习环境标准化建设和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一些家长卖掉麻将桌买回书桌,改麻将房为书房,家长不再沉迷赌博,而是经常陪孩子阅读、辅导学习。又如安远县成立民间性质的县、乡、校级教育促进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奖教奖学、助教助学活动,现有教育发展基金会122个,筹集助教资金1.3亿元(2020年初数据),该县在学校建设中出现了群众低价或无偿出让土地,甚至主动拆迁祖坟、祠堂用于办学的现象。原来村民们爱比哪家祠堂建得好,现今却比起了哪个村更重教。这些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现象,就得益于家校社合作。通过家校社合作,家长改掉了陋习,并以此影响家风社风,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形成重教助教的良好氛围。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记者 施久铭 董筱婷 魏倩 谭希
微信编辑|魏倩
推荐阅读
直播预告:明天18:00,破解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难题,我们一起来聊!
“90后”中科大特任教授陈杲之父陈钱林分享家教秘诀:自律、自学、自立!|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