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劳动节!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附1-9年级新劳动教育清单)|观点
民小编说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五育并举,就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每一天。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与您共同关注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指明劳动教育的可行路径。也祝每一位劳动者节日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真正理解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以及怎样才能做到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劳动教育是对人们(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观)、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从哲学上讲,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表现为奴隶劳动、农奴劳动和雇佣劳动,是不同性质的受剥削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劳动者成了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不再受剥削。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
人类对劳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亚当·斯密考察了劳动的抽象的一般性,但也只是把劳动确定为财富的源泉,把劳动者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未能揭示劳动的本质。黑格尔第一次在哲学上对劳动概念作出明确规定,他认为劳动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联系,劳动概念是实践概念的具体化,比实践概念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不过,黑格尔所说的劳动实际上只是一种精神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使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科学的劳动观。马克思说,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而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使之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外部自然,引起强调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开始之前,劳动结果已预先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通过劳动过程,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而且在自然物上实现自己的目的。劳动的自觉目的性表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支配自然界,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劳动,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实现了物质、能量变换,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也使人自身的自然得以改善和改变。因此,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
劳动是自然的过程,也是社会的过程。人类所特有的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合形式中才能实现,同时劳动又促使人们更加密切地联系,成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和纽带。随着劳动的发展,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关系体系。
劳动作为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在人本身表现为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劳动过程的最简单的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劳动资料为凭借、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
二、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有助于人们实现个性及能力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发出了“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观念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价值观的日益多元,有人开始瞧不起劳动,特别是鄙视体力劳动。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国家的发展在于科技,科技的发展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发展在于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
其次,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劳动者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壮大的最坚实力量。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不断推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步伐,要靠每一个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理想融入整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宏伟目标中。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保证勤劳勇敢、改革创新成为人们前进、自觉行动的精神动力,这也是当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就是引导整个社会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保护劳动、崇尚劳动作为社会风尚,倡导人们共同以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让人们在积极主动的劳动之中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
三、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一)加强劳动与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第一,加强制度保障,将劳动与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责任划分、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二,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范畴。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丰富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着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第三,深化对劳动与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新时代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科学设计与界定,“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1]
(二)营造热爱劳动与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劳动与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为了营造有利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有必要鼓励、支持、引导、组织开展以劳动与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可以开设与劳动和劳动教育有关的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
第二,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劳模的宣传力度。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先进引领作用,在提升感召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三)弘扬劳动精神、拓展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
第一,牢牢把握并充分发挥课堂对于加强劳动与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梳理各类各门文化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与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与劳动教育功能,实现劳动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
第二,推进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工厂、部队、农村,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第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劳动与劳动教育互动机制。提升家长对劳动与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和配合。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文化,使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本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冯颜利)
附:1-9年级新劳动教育清单(2021版)
认知篇
劳动贯穿于孩子的每日生活,在不断模仿、学习、认知的过程中,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是培养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照顾他人的能力的好时机。
1—3年级:学会模仿 探索生活
1. 学会自己洗漱(刷牙、洗脸)
2. 学会清洗简单小物件(茶杯、碗筷)
3. 学会自己穿衣服
4. 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抽屉
5. 学会简单整理床铺、叠衣物、系鞋带
6. 学会整理玩具
7. 学会清洗水果、部分蔬菜
8. 学会开关门锁
9. 学会自己吃完饭洗碗
10. 学会扫地、拖地
4—6年级:强化意识 养成习惯
1. 学会垃圾分类成习惯
2. 学会整理书籍、衣物主动分类摆放
3. 学会自己换洗床单和被套
4. 主动洗晒衣物
5. 随时擦擦玻璃
6. 学会泡茶、制作蛋糕、水果拼盘
7. 能辨识蔬菜好坏,辨识生活物品限用日期,并清除坏的或过期的物品
8. 学会独立洗澡
9. 安全使用家用电器等
10. 摆放餐具,分发食物
7—9年级:独立自主 自律成习
1. 熟练清洗各种物品
2. 床铺整齐,衣物摆放整齐有序
3. 书包、书桌成风景
4. 地面、玻璃如明镜
5. 坚持饭前帮忙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
6. 使用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
7. 保持卧室整洁,定期打扫
8. 学习烹饪,做简单的早餐
9. 熟悉家里植物养护
10. 垃圾分类成习惯
家务篇
家务是家庭里最自然的劳动场景,孩子们在劳动、分担家务、照顾家庭成员的过程中,从细微处的拿捏到整体设计的规划,都有助于他们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严谨的做事风格,从而积累体验和成长。
1—3年级:最有趣的“游戏”
1. 学习扫地、拖地、擦桌子、晾晒衣物
2. 学会择菜、洗菜
3. 制作简单果盘、凉菜
4. 初步学会垃圾分类并正确投放
5. 学会用洗衣机洗大小衣物
6. 会用水果刀削水果、瓜类
7. 会安全使用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用电器
8. 会洗水果,用水果招待客人
9. 会叠衣服、裤子,并归类放置
10. 会晾、晒小衣物
4—6年级:最亲近的协作
1. 了解家人的口味
2. 参与烹饪,能够协助父母做饭
3. 学会帮父母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
4. 简单清洗部分食材(部分鱼类、肉类)
5. 会切蔬菜、瓜果
6. 会用针线钉缝扣子
7. 会刷自己的鞋子,帮家人擦鞋
8. 会整理自己的衣橱衣物
9. 主动打扫房间卫生
10.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7—9年级:最主动的担当
1. 为社区垃圾分类积极宣传
2. 整理收纳鞋柜,用正确的方法清洁每一双鞋子
3. 会独立做简单的饭菜
4. 会和家人一起大扫除
5. 学习蒸馒头、蒸包子
6. 会根据衣物的材质和颜色进行分类清洗
7. 会清理冰箱
8. 清理灶台和小型家用电器
9. 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食品
10. 保持卧室整洁,定期打扫
技能篇
倡导在高科技时代下的现代“新生活”方式,劳动教育不仅仅致力于劳动观念的培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在劳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只有这样,在不远的未来,孩子们才能获取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1—3年级:提高生活的热爱力
1. 学会养一盆花,自己定时浇水
2. 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会喂养
3. 学会布置房间
4. 学会简单食物摆盘
5. 学会包书与美化包书纸
6. DIY书签、环保笔筒
7. 学会穿针线与钉纽扣
8. 成为社区的一名小小环保宣传员
9. 画关于最美劳动者的手抄报
10. 给做家务爸爸妈妈拍一组生活照片
4—6年级:发挥想象的创意力
1. 学会制定个人购书支出
2. 策划生日邀请等管理事务
3. 学习养护绿植知识,能按时为家里的绿植浇水、施肥和修剪
4. 定时喂养、帮小动物清理卫生
5. 掌握修理钢笔、修补图书等常见的修理方法
6. 学会理财、管理时间,学会有计划完成想要做的事
7. 设计一双超时空鞋,画出来,用色卡纸、纸箱等废旧资料手工制作出鞋子
8. 从空间分配、色彩混合等方面设计“改造”房间
9. 学会炒小菜、煮汤等简单烹饪技能
10. 模拟体验超市收银员、保安、厨师等职业(在家里,或联系社区均可)
7—9年级:掌握独立的自主力
1. 体验探究家里植物的生长、并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2. 管理家里一周的生活开支
3. 起草生活用品采购清单
4. 组织安排家庭活动
5. 拟定家庭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
6. 熟练掌握科学种植1-2项技能
7. 定期组织家庭会议
8. 能科学辨识生活用品好坏,并能做剔除、清洗
9. 学会加工6-8个菜品,能小范围招待客人
10. 做一次“家庭废物调查”,将废品进行手工改造,废物利用
体验篇
孩子能够掌控的事情越多,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驱动力越强,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带着向往又激动的好奇心,不仅让孩子们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也被唤醒。
1—3年级:感受生活
1. 去一趟农场,亲手采摘水果蔬菜
2. 到学校食堂帮厨,完成饭菜分配、收送餐具等
3. 学习卫生间的打扫方法
4. 尝试捡豆子、剥鸡蛋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5. 学习尝试制作传统面食,例如饺子、花馍
6. 体验一日交通警察
7. 用超轻黏土制作一项手工
8. 了解各种农作物
9. 体验一次花艺师,为家里添置鲜花
10. 了解爸爸妈妈的职业,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
4—6年级:感受身边
1. 亲身体验一天里妈妈的“行动轨迹”
2. 懂得珍惜各行各业叔叔阿姨劳动成果(比如拍照,在照片下附简短内容和感受)
3. 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等,进一步了解各行各业
4. 搜集生活中的智慧小技能,挑选喜欢的技巧进行分享
5. 去养老院体验照顾老人
6. 学会织围巾
7. 学会尝试雕刻萝卜和土豆
8. 探索昆虫的秘密
9. 阅读关于劳动的绘本和书籍
10. 尝试做一次小主播,宣传社区文明行为
7—9年级:感受社会
1. 寻找身边那些长年累月在工作中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劳动者
2. 采访身边的工作者,梳理自己对于“工作”的理解与感受
3. 研究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通过纪录片、PPT等方式完成一份行业报告并分享
4. 在家庭举办“跳蚤市场”,感受创业乐趣
5. 完成一份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书
6. 选择自己最熟练的缝纫技能拍摄照片或视频
7. 学习并尝试进行民俗制作,例如年画、花灯
8. 旧衣改造
9. 体验一次采茶、制茶的过程
10. 主动帮父母、亲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帮助社区的老弱病残
文章来源|正文原载于2020年第1期《人民教育》杂志,责任编辑李帆;“1-9年级新劳动教育清单”经授权转载自“新校长传媒”微信公号
题图 |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仇集中学,山里娃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的“开心农场”体验劳动的乐趣。新华社发(周海军 摄)
微信编辑|魏倩
推荐阅读
青少年接触屏读的年龄不断提前,大脑更喜欢屏读还是纸读?|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