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偶像崇拜到榜样教育:这才是中小学生最该追的“星” | 观点

孙宏艳 耿雅倩 人民教育 2022-07-18


民小编说


一谈起偶像明星,中小学生大多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为偶像应援、打榜、打赏也成了“饭圈”的日常。但是一问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榜样,则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偶像与榜样有没有共通之处?中小学生偶像崇拜有哪些特点?作为教育者,如何利用好这些特点为榜样教育服务?我们一起来看。


有很多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是当代中小学生成长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在网络媒介出现后,学生获取偶像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刘振华,2018),因此学生的偶像选择主体意识强烈,并深层次地影响其价值观的发展(李娟娟等,2020);同时偶像崇拜现象开始泛化,这种“泛偶像”现象与榜样教育存在共生关系,二者在主体、 客体和介体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处(贾依桐,2019)。


01

为什么青少年对偶像和榜样的态度大不相同


很多教育者非常不解,虽然中小学生可能同时拥有偶像和榜样,为什么在态度和行为上差别很大呢?一谈起偶像明星,中小学生大多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为偶像应援、打榜、打赏。但是一问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榜样,要么说不出来、支支吾吾,要么想起来的还是那些影、视、歌、运动方面的明星。


偶像与榜样的确有很多共通处。他们都是通过形象、语言、行为等产生激励作用来影响其他人,都代表一定的品质、文化、价值追求,都是通过具象化的个体把抽象的审美、时尚、目标、理想等生动地展现在青少年面前。


偶像与榜样又有很大差异。偶像往往是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榜样则大多是家长或教师等教育者为青少年树立、号召青少年去学习的;偶像具有理想化、浪漫化的特点,歌星、影星、运动明星等更多是通过他们的外表、才艺、成绩或作品等外在形式强化他们的魅力,中小学生对人生、未来的很多梦想、期待等都可以从偶像身上看到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映射,而榜样就要现实很多、理性很多,榜样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或道德规范等,榜样强化的是精神内涵和品质,常常是通过持久的精神影响渗透到大众心中。比较而言,榜样的影响力、生命力更持久,但是偶像的渗透力、辐射力更迅速。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并利用好这些特点为榜样教育服务。


首先,我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选择偶像更看重有才华、形象好、奋斗精神;选择榜样更看重有学识、奋斗精神和人品好。区别于榜样选择,影响中小学生偶像选择的才华与形象因素,恰恰是明星更容易具备、更经常展现在中小学生面前的,这与频繁的曝光宣传、过度的商业包装密切相关。“人气偶像”大都是商业包装和塑造出来的,他们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被包装的偶像通常帅气、时尚、青春、诙谐、才华横溢,再搭配上好看的影视作品、好听的歌曲、奢华的服装、靓丽的发型、逸闻趣事……这些会强烈地吸引中小学生。这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具有表层性的特点,外部因素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外部因素往往代表着青春、流行、情感、个性等,正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特别崇尚的要素,是他们少年期、青年期的成长陪伴,因此青少年才会热衷于偶像崇拜,甚至有一些狂热。而榜样大多没有商业包装,虽然榜样有学识、有成就、有人格魅力,但与偶像比起来缺少了一些能形象地展现在中小学生眼前的外部要素。研究还发现,中小学生对偶像的崇拜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上,如对偶像的言论和行为无条件支持、情感上对偶像很依赖等;但在行为投入上,如花很多钱和时间“追星”的比例较低,大多数人在行为上表现理智。因此,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了解孩子到底喜欢偶像的哪些要素,另一方面也要对中小学生正常的偶像崇拜泰然处之,认识到这是儿童青少年期成长的一种需求和表现。


其次,我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选择偶像的首要目的是娱乐,认为“偶像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娱乐”;而选择榜样的首要目的是“激励自己”。追求娱乐性是人之常情,与激励相比,中小学生更容易选择娱乐,因为娱乐意味着让他们轻松、快乐、减压,使他们获得更多情感依恋和情感满足,他们喜欢娱乐性的内容、娱乐性的人物,他们对偶像的崇拜也具有娱乐性特点。在学习之余欣赏一下帅哥靓女以及他们带来的歌曲和影视作品,何尝不是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和放松呢?作为教育者,我们当然想充分发挥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但是要想教育有效,不妨让孩子在快乐中受到教育。这也启发我们,榜样教育不要过于严肃,也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学生到初中生、高中生,孩子对偶像的外在特征模仿在减少,内在模仿在增加,他们不再简单模仿偶像的穿衣打扮与言语行为,更看重偶像的精神和品质。因此,我们还要善于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引导学生告别表层的感性模仿,逐渐走向深层的理性学习。


偶像崇拜并非必须打压的负面行为,合理范围内的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有积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有偶像的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明显高于没有偶像的学生,偶像崇拜是中学生情感依托和自我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青少年了解自我和发现自我价值。然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又使偶像崇拜易走向盲目性。例如,盲目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盲目地从事崇拜行为等。成年人大多很担心孩子“追星”会影响学习成绩,但是研究发现,有无偶像与学习成绩无关,崇拜的偶像类型、崇拜程度才与学习成绩有关。如果崇拜的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迷恋的学生的成绩要低于理智的学生的成绩;如果崇拜的是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等,崇拜程度深的学生的成绩好于崇拜程度一般的学生。还有研究发现,在“追星”行为上,参加歌迷会、粉丝团等“追星”团体的青少年更善于交际、外向,但也更易激动、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敏感、冲动性较强,甚至易出现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不如没有参加类似群体的青少年。这些研究结论启发我们,家长、教师在孩子的“追星”过程中要多给予一些引导,例如引导他们把杰出人物、科学家等作为偶像,引导孩子“追星”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使他们能够减少盲目性,走向理性“追星”。


教育者给少年儿童树立的榜样通常有下面三类人物:领袖、英雄;科学家、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同龄人。领袖、英雄更多在价值观、品德等方面发挥作用,科学家等人对青少年的职业理想有很大的引领作用,身边的老师、家长、同龄人则更多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现实中,榜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境。例如,对榜样人为拔高使其失去可信性;榜样教育存在突击性、缺乏持久性;榜样教育内容过于共性,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考虑不够;榜样的精神内涵模糊,不够形象化……


偶像和榜样的共通性决定了偶像与榜样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以往的榜样教育常常将偶像、榜样二者对立起来,认为中小学生学习榜样与崇拜偶像是矛盾的,忽略了偶像也具有榜样功能。学者岳晓东提出的偶像-榜样教育模式,让二者兼用取长补短,很值得中小学教师借鉴。


02

如何从偶像崇拜到榜样教育


作为教育者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如何让中小学生像崇拜偶像一样去学习榜样呢?我认为有效的榜样教育就是尽量把偶像榜样化、榜样“偶像化”,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榜样教育模式。


第一,赋予中小学生榜样建构权。从前述偶像与榜样的差异看,偶像通常是青少年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后的自主选择,榜样往往是教育者的安排。偶像榜样化,就是要挖掘偶像的正能量,发挥偶像的正向引领与教育功能。学校和家庭要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媒介宣传。注意引导他们选择多元化的偶像,而不是单一追捧某个或某类明星;对于同一个偶像,教师和家长还要善于引导中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向偶像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从不同偶像身上学习强化同一个品质如奋斗精神,从同一个偶像身上学习不同品质如自律、刻苦等。这种多元化建构可以让学生从偶像身上吸收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要素和养分,也强化了中小学生的思考力、鉴别力、批判力。


榜样“偶像化”,就是要赋予榜样更多的魅力和吸引力,使榜样在中小学生心中能够有像偶像那样的关注度和引导力。教育者“安排”的榜样,对学生而言总是有些被动的意思。想要中小学生心甘情愿地学习榜样,就要把被动变为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榜样建构中来。尤其是榜样的选择,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有大榜样教育观,不要局限于几个特定的榜样,可以给学生建立一个榜样库,使每个学生都有榜样效仿。榜样树立要增强层次性、多样性、亲切感,既可以是伟人、英雄、道德模范,也可以是生活达人、行业大咖,要杜绝千篇一律的“高大上”。在树立多元榜样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挖掘榜样身上的闪光点,例如传奇的经历、建立的功绩、奋斗的目标、与家人朋友等相处的感人细节等,都有可能成为“故事”,这些“故事”会成为榜样的“魅力”。


第二,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过程。偶像崇拜既然是成长过程中大多数青少年要经历的过程,那么成年人就不应缺席,而是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追星”过程中,敢于和他们谈偶像,不要三缄其口。周末闲暇时光,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聊聊他们喜欢的偶像,教师也可以在课间停下忙碌的脚步,倾听学生叽叽喳喳的讨论:他们崇拜哪些明星?崇拜明星哪些方面?都做什么事情表达他们的崇拜?成年人在积极参与中,不仅和谐了代际关系,还能对中小学生的偶像认知进行疏导,对偶像崇拜行为进行调控,帮助孩子在内在的偶像需要与外在的崇拜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偶像崇拜行为适度、合理、健康,并逐渐将偶像转化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在榜样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做观察者和协助者,对孩子的榜样学习起到辅助管理和引导的作用,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求的中小学生对榜样学习的不同需要,协助他们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榜样身上学习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善于将榜样身上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精神内涵具体化、形象化。榜样教育要达到一定的效果,要在孩子对榜样的认知、理解、认同、共鸣、践行五个环节上下功夫,使孩子在认知中了解,在了解中认同,在认同中共鸣,在共鸣中践行。在认知方面,需要教师和家长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使他们对了解榜样的成长故事产生兴趣。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把榜样的事迹、成就转化为少年儿童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理解方面,要注意网络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影响往往超过了家长和教师,教育者既要用好新的媒体形态,又要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帮助学生恰当理解网络上的偶像形象和榜样人物。在认同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积极利用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表层性特征,通过讲故事、演话剧、做视频、看电影、演讲辩论等各种形式增强其对榜样的认同。共鸣就是要帮助孩子寻找自己与榜样的一些共同要素,比如共同的居住地、爱好、就读学校、经历等,都能引起少年儿童很大的情感共鸣。榜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教师和家长要遵循儿童行为模仿与养成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榜样学习实践中强化榜样的示范作用。


第三,偶像-榜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完美”的人,而是让他们在对美好的人和事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榜样教育要更接地气。如果人为拔高使榜样过于完美,过分凸显其道德高尚的一面,只讲述其杰出事迹,忽视了其作为一个人的真性情,反而会导致榜样脱离普通生活,让青少年觉得榜样距离自己太遥远,只点赞却不去效仿、学习。中小学生偶像崇拜具有娱乐性特点,虽然榜样教育中所说的榜样通常不是娱乐明星,但是多挖掘展示榜样接地气的生活,也会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使榜样学习变得比较轻松。另外,伟人、英雄、先进人物等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榜样,身边的家长、老师、同学也是青少年的榜样。我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排在第一位的榜样正是身边的同龄人,他们尤其把学习好、人品好、努力勤奋的同学视为榜样,这是因为同学与他们的生活更贴近,这样的榜样也更真实、更亲切。


(孙宏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所长,研究员;耿雅倩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7期

文章作者 | 孙宏艳 耿雅倩

责任编辑 | 邢星

微信编辑 | 谭希


推荐阅读


“光明影院进特校”公益活动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2050年的教育,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荐读

给中高考学生家长的建议:考前这这些话千万别对孩子说!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您认为做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是什么?| 每周一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