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点亮生命的灯火——奶奶于漪给我的启示 | 荐读

黄音 人民教育 2022-07-17


民小编说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一个有教师职业传承的家庭就是一个持续发光发热的家庭。这篇文章,作者讲述了她在奶奶于漪的影响下,如何一步步点燃生命中的教育之火。让我们一起在字里行间体味到教育的初心。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位实习老师,语文课上得悦耳、悦目,讲课能带着我们这些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课间、午休还总会时不时出现在班级里,教我们唱歌、下棋……实习期满,在分别时的班会课上,我们哭作一团,有同学问:“老师,我们以后可以去哪里找你?”


她说:“第二师范学校。”


我的小学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一墙之隔。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了第二师范学校,在女生宿舍见到了想念已久的实习老师,她一脸惊喜,把我介绍给她的室友时说:学生就是我的骄傲!


回学校时,她向我微笑挥手,她身后一块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八个字: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夕阳西下,心中却是太阳升起,我也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站上讲台,教书育人。


后来,我才知道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与我的渊源,那是奶奶常年工作的地方,她把强化“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当作师范学校的“魂”来抓,开展教师、师范生“两代师表一起抓”的师德教育,引导“两代师表”有一颗“红亮的心”。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心中“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的小学教师,奶奶也没有想到,她培养的学生会成为我的老师,并在我的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要将教育的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同源之流往远方奔涌,化作了长河拥抱朝阳;师者之路向前方伸展,穿行森林将灯火点亮。这名普通的实习老师是“燃灯者”,点亮了我心中教书育人的灯火。现在,我也是大江大河中的“这一个”。


追寻育人的真谛


杨绛先生说过:“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人生起步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一样都马虎不得。


奶奶的学生曾说过“于老师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在奶奶看来,教育是理想的事业、神圣的追求、崇高的使命,这决定了她对于基础教育高站位的认识,也决定着她对教育的挚爱深情。她把育人作为教育基本的也是最终的目的,是我回归教育常识的引路人。


当理想照进现实,我怀着满腔热情,想要在课堂上仰望星空奏“神曲”,把课上进学生的心里时,学生却给了我“下马威”:一名学生虽有才能,却不热爱生活,对学习更缺乏兴趣,认为“家里不靠我挣钱”,早早“躺平”;一名来自香港的学生在课后一本正经地提出不想被传统文化“洗脑”……


一番交流后,奶奶从20世纪80年代参与的一次会议谈起,“教育安全关系民族安全、国家安全,要全力以赴从小培养孩子的中国心、中国情,时刻思考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她告诉我,开学第一课要聊学习的要求、方法,更重要的是谈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纠正西方“学而优则钱”的思潮,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有中国心的时代新人。


进入21世纪,奶奶探索以“德智融合”来滴灌生命之魂,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学生的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学生心中点上中国自己的灯火,而不是只点洋蜡烛,这才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仁爱之心。以学科为主渠道、课堂为主阵地,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探索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这也成了我的课堂追求。


育人不是泛泛而谈,而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有时代的特征,有地域的特点。这就构成了经纬纵横的育人起点。所谓“经”,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待育人,预判社会变革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前瞻性的眼光为明日建设者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奠基;所谓“纬”,是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正本清源,彰显我国教育的精神和魅力。


爷爷曾评价奶奶:“说的是教育的载体,呼唤的是教育的灵魂。”沿着奶奶追寻育人真谛的脚步,我亦认识到:育人既是理想信念,又是教育的常识。“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在时代发展中明确定位并确立价值,“育人”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脚踏实地“唱人歌”,每一步都不能准星偏离;“育人”是教育的高度——“育人”需要站在我国基础教育奠基的特点上来认识,育人是实现基础教育战略意义的关键所在,基础教育是“根”的教育,根正才能枝繁叶茂,因此育人需要树立民族精神之根,铸造爱国主义之魂;“育人”是教育的定力——人才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源”,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有定力,对“育分不育人”“重术轻人”的情况进行批判、抵御。


奶奶总说:“教师的肩上有千钧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因为今天学生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她始终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盛世幸福,教育是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生命价值的最高所在,是教师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生命与使命同行,不断追寻育人的真谛。


勘探学生的世界


父亲是爷爷奶奶的独子,因此我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五口之家平凡简单又有一点“特殊”,“老师”是别人对我们一家人共同的称呼,而一家人提得最多的就是学生。


成长是人一辈子的事,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生命绽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每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性的人,他们的成长发展不是靠外力掌控,而是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生长。他们不是“物品”,不是“工具”,而是有主动性、能动性的万物之灵——人。教育提供了寻找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教师则要勘探学生的世界,精心育人,全身心投入,自己化作春泥,让学生的生命开花。


教师的青春密码是学生至上,长辈对我提出的要求不是抓分数、争排名,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学生,因为一个心眼儿为学生是做教师的本分。


教师“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是教育以人为本最直接的表达。奶奶始终贯彻这一信念,她爱每一个学生,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她的眼里,就是要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健康的人生道路。


即使遇到乱班、乱年级、乱校,奶奶都能攻坚克难,由乱而治,成为先进。一个个极富个性的学生,从不是“麻烦事”,她和学生做朋友,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别的老师眼中,小郝是个实实在在的“假小子”,吊在教室门框上给老师“一点颜色瞧瞧”,诸多事端导致班级无法上课。学校把小郝调到奶奶教的班中,奶奶与她交朋友,深入了解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从她的兴趣出发,引导她逐渐走向进步,慢慢融入集体之中,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的小肖突发高烧,住在宿舍茶不思、饭不想,就想吃个面包。奶奶去宿舍看她,答应她一定办到。面包在三年自然灾害年代来说,是什么?是奢侈品啊!奶奶拿着自己的口粮,辗转托了好几个人,饿着肚子给她买来了一个面包。这“一个面包”的恩情使小肖记了一辈子,后来她也当上了老师,将师爱传递了下去。


奶奶的经历使我深受启发。教师首先要做到倾听生命的呼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少少会有障碍、困惑和曲折,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将困难倾诉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心体察,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举动都会发出信号,教师通过捕捉细节,耐心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甚至学生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之后,就是建立信任,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走进他们的生活,勘探心灵的奥秘。遇到问题后,要适时诊断,建立“一人一档”,争取做到“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地提供对策,帮到“点子”上。解决困惑不是一蹴而就的,旧的问题会反复,新的问题也会出现,要对学生进行追踪式的研究。


我经常会与家人讨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帮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学生向我倾诉,感到自己被一群同学排挤,经过鼓励、劝说后,学生情绪平复了,后续该如何处理?我犯愁了。第二天吃饭时,一家人把这件事当作案例仔细分析,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大家都同意奶奶的说法,“大海能自净,去除杂质,学生之间的小矛盾有时候并不需要老师去处理,班级就是社会的演练场,把处理问题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信任他们,教师在一旁细心观察,适时提供引导”。这就是我们家中特殊的“带教”,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火花。


学生身上有时代的烙印,需求也有不同的“年代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爷爷、奶奶与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却可以省出自己的口粮保证学生有吃的,花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买治疗肺病的特效药“雷米封”。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学生无须担忧温饱,也不会再有因物资短缺而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他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思想上的侵蚀,某些别有用心者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与娱乐、商品“捆绑销售”,小小年纪就瘫倒在“舒适圈”,无力自救。物质的匮乏要帮,精神的困顿更要帮,今天吃不饱,也许明天吃一顿就能补回来,但如果不良思想不加以纠正,或任由思想的土地一片贫瘠而不撒播种子,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回来的。因此,我争取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读懂学生精神成长的密码,洞察问题,由外塑变为内建,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扫清成长的障碍。


教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生命与生命的交错和对话,在于共同生长。“教师的工作是双重奏。一重奏是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另一重奏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奏好他们人生的乐章”。教师的心中要有一盏明灯,才能勘探学生的世界,照亮学生的内心。


(图:作者黄音与奶奶于漪在一起)


锤炼精进的本领


我很幸运,优秀的教师就在身边。许多人都会对我感叹“你的奶奶了不起”。对于一名“草根”教师来说,奶奶从教70年,撰写教育著述600余万字,主讲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近2000节,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确实是难以企及的高度。除此之外,爷爷严谨治教、父亲文理兼学、母亲师爱荡漾,身处这个家庭,我总会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在我读书的时候,家里有三个“学生”:一个是我;一个是爷爷,他总是在阳台的藤椅上看书,一看就是一天;一个是奶奶,伏案写作、读书读报是她每天重要的“功课”。我问奶奶:“几十年干同一件事,你不厌倦吗?”奶奶回答说:“做了一辈子教师,觉得每天都是新鲜的,因为学生每天都在成长,所以教师有学不完的东西、做不完的事,每天都能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成长,怎么会有厌倦?”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教师的责任与追求,也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新时代的教师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身上须有时代的年轮。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能适应未来挑战的时代新人,教师本身就要跟随时代奋勇前进,用进取精神进行精神创造。奶奶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观念必须进行革命。‘面向现代化’揭示了教育发展的立足点与不懈追求;‘面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开放视野和新的参照系;‘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的长周期和必须具有的超前意识。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改革中的重要性居于首位。认识高了,有深度,有广度,思想通了,激情涌了,人就会聪明起来,办法也多了。”时代性使教育永葆青春,焕发生机,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教育之树才能常青。


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进行思想攀登、精神攀登、学识攀登,做到知行合一。“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知’和‘行’的距离是最远的。”《韩诗外传》中提到“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说的是教师的智慧要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思想言行需堪为表率。做人师,而不是做教书匠,教师必须追求完美的人格,这是因为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从活的人格中来的,人格魅力是无权力的力量,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点滴滴入心头。从长辈的身上,我既能看到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更能感受到那些远离权力、金钱的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促使我努力成为堂堂正正、知行合一,让人民放心的人民教师。


抱着对党对国家感恩、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奶奶在从教70年的时间里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改革创新。她提出“教文育人”教育改革思想,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发展;“三个制高点”的办学思想,有力促进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推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写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成为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即使到了鲐背之年,她依旧奉行“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曾经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教师对我说:“于老师太神奇了,我年纪轻轻就有了职业倦怠感,甚至想到离职,但听于老师作了一次报告,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觉得自己不能懈怠。”奶奶与许多新中国培养的优秀教师一样,是一盏明灯,指引方向,也照出了青年人教书育人的初心。


我感到,学生对我的需要就是我人生的价值。育人先育己,我将沿着长辈的路,自我修正、自我扬弃,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热情,产生智慧,充满活力,力争大局在胸,始终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是仅仅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养家糊口手段的“教书匠”。


教师的职责在于怀着对每个学生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手持火种,点燃他们精神成长的灯火,唤醒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渴望,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当。奶奶和许许多多新中国培养的优秀教师一样,是一盏盏明灯,有他们在,灯就亮着,我也将努力成为一名“燃灯者”,在自己的心中点亮一盏明灯,同时也点亮学生的生命灯火!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文章作者 | 黄音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18期

微信编辑 | 王昆 谭希

责任编辑 | 任国平 程路


推荐阅读


教育资源均衡后,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又在哪里?| 关注

年轻教师修为“六心”,走向幸福与卓越 | 荐读

教育部长怀进鹏调研广东教育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教育部推广10个“学校落实‘双减’ 典型案例”

“双减”之后家长的感受究竟如何?一起看这份调查数据 |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