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等: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 涵养高尚师德修养 | 智库
民小编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18年11月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简称“十项准则”)和配套违规处理办法,并将十项准则落实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三年来,以十项准则贯彻落实为主线,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建立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本刊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专栏,邀请有关专家围绕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专题讨论,进一步加强对新时代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本期专题主要研究师德内涵与认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与师德培育等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规范,是从教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递。
为落实和细化党中央、教育部党组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受教育部委托,我们课题组承担了《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简称“指导标准”)的研制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多个研究单位协同攻关,以“四有”好老师为指导思想,开展了师德内涵的理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政策、国际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比较和社会公众对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四个方面的系列研究,为指导标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与实证支撑。课题组研制的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指标体系与课程指导标准,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采纳,2020年7月正式发布《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随后,我们邀请了一线教师、教师培训专家、教育管理人员等进行研讨和调查,收集了大量师德培训反馈意见,以促进指导标准的完善与落实。
01
指导标准的研制理念
指导标准的研制过程遵循了四个基本理念:
1. 价值引领,确保方向
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贯穿于师德养成的全过程。指导标准要求全体教师深刻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期望与要求,采用各种方式组织专题进行学习与落实。
2.遵循规律,培育师德
坚持以人为本,心中有教师,注重师德养成的规律以及不同教师发展的特点。个人品德的发展是师德的基础,师德是超越个人品德的更高境界。师德教育应遵循教师整体发展基础上的师德养成规律和内在逻辑,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启发教师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智慧,并践行于教育和生活之中,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3.学生为本,立德树人
师德发展的最终落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师德培训旨在帮助教师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
4.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师德教育应当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培训工作特点,坚持“四个相统一”。应当准确把握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强调案例培训、实践体验、浸润式研修,培育教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引导教师知行合一。
02
指导标准的框架内容
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结合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师德理论与调查研究成果,提出12个二级指标。其中,有理想信念包括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有道德情操包括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廉洁自律;有扎实学识包括严谨治学、科学施教、与时俱进;有仁爱之心包括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公平公正。从二级指标分别或交叉细化出31个研修主题,围绕各研修主题设计相应的课程专题。
03
指导标准的三级研修主题
围绕每个研修主题,构建了包含A、B、C三个层级的师德培训课程。其中,A类层级,是必修的通识性、基础性课程;B类层级,是基于教学资源综合运用的拓展性、体验性课程;C类层级,是以问题探究为出发点的专题化、特色化课程,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特长和创造性。三个层级的课程尤其是B类和C类课程的建设,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自行设计、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经验与优势,鼓励师德培养教学改革与经验分享,充分体现地区、学校特色,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
04
指导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
1. 努力涵养崇高师德
指导标准的实施与落实最终目的是建设和塑造一支具有崇高师德和责任担当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崇高师德既是成为“四有”好老师的首要标准,更是教师甘于奉献教育事业、潜心育人的根本动力与核心素质。因此,努力涵养崇高师德是实现教师促进个人发展与满足国家需求相统一的核心品质。
2.注重多渠道的师德涵养路径
教师师德养成既要重视师德本身成长的一般规律,更要注重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包括年龄差异、教龄长短、学科差异、区域差异和层次差异等,注重师德培训的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区、学校、优秀教师的力量与资源,开发和丰富B类、C类针对具体问题与实践性的课程。
3.构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师德培养既要体现为促进教师个人品德的提升,更要体现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坚持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等工作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地、落实。构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师德培养评价机制,就是要引导教师将提升个人的师德和责任担当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相统一。
05
指导标准落实的反馈与完善
指导标准发布之后,为有效掌握指导标准实施的效果,我们对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陕西、河南等省份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调查,采用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教师对指导标准内容与实施情况的反馈。
首先,大多数教师都认同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细化的12个二级指标。围绕指导标准二级指标的细化,我们邀请了多所中小学德育负责人和教师进行座谈,针对12个二级指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给予了明确的认可与赞同。
其次,教师认为指导标准的课程设计体系是合理的,尤其是针对每个二级指标采用A、B、C三类课程设计对落实和丰富师德修养课程提供了明确范围与拓展空间。参与座谈的教师指出,三类课程打破了过去师德修养仅仅是说教的局限性,为师德修养提供了感悟、体验和升华的空间与机会。尤其是C类课程以问题探究与解决为出发点,通过榜样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分享,通过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交流,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将德育融入课程与管理之中。在座谈和调查过程中也有教师指出,三类课程设计要避免有教师误以为是用来衡量教师师德水平高低的课程,要把三类课程设计的思想和理念进一步阐述明确,强调三类课程是遵循师德修养规律,发挥各地师德培训过程中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作用。
最后,师德修养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是可行的,但是师德修养课程的落实存在时间、评价和管理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目前已经具备了研发师德修养校本课程的条件,可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表示,目前研发师德修养校本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缺乏核心研讨团队,缺乏理论研究和专家指导,同时日常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研发新课程有难度。针对“落实师德修养课程存在哪些困难”的问题,教师普遍反映目前急需解决和改进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时间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系统、连续性开展师德修养课程存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二是师德修养评价单一,操作性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多元化,为教师师德提升与评价提供更为有效的评价标准;三是师德修养的管理方面需要落地,尤其是将教师师德自我提升与培养学生相结合,真正实现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目的。
总之,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指导标准的框架指标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反馈更多是认同的,围绕“四有”好老师的目标构建师德修养二级指标与课程设计是有效的。但是在各地和学校落实过程中,由于管理、时间和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对于研发师德修养校本课程和培训课程以及落实指导标准,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者均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
推荐阅读